我对某些書是有特别偏好的,我稱這類组合为经文短小、討論深入和议题宏大。就是用一整本書去深入談論一小段经文並帶出某信仰主題,而這主题又擊中這時代信徒必須面对的普遍生命現象時,我们可以期待阅讀這書会帶來深刻的生命改变。盧雲的<<浪子回頭>>是之,奥伯格的<<行在水面上>>也是一例。
<<行在水面上>>用了接近300頁去討論馬太福音十四章彼得踏出船身在水面上行走的9節经文,要藉此处理信徒心中的害怕,按神呼召踏出生命的安全区。我们不禁问信徒心中的害怕真的如此嚴重,正在蠶食神为我们預備精彩而叫人嘩然的人生嗎?
都市化和商业化是現在城市教会的牧養环境。喘不過氣的生活压力叫信徒習慣在高競爭中生存,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心境普遍存在。不是不想改变而是不敢去改变,出奇高的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 已奪去我们的理想人生夢,安於每天過失卻光采的日子似乎是最安全的選擇。安全区 (Comfort Zone)是我们做人生决定時唯一有效的参考点。中国教会正走步城市化,怎样牧養信徒走出安全区,依靠全能的神而非500强是真實的牧養難題。
500强和他们代表的经济体系本是中性的,也有很多靈命成熟的弟兄姊妹在其中为主作工。但是如500强如他们名字所暗示以强者面目植入生命,並在弟兄姊妹生命中取代神的位置,那就成为必須被攻破的营壘。保罗說我们生活、动作、存活都在乎他,我们卻活在由企业给予生命的價值、提供生活保障和傳达使命的年代。
撫心自问,信靠那亲眼看見和伸手可及的500强不是比信靠神來得直接省事吗?我们不需对立化神与大企业,但我在商业世界打滚了12年后才信主,深明其中挣扎,我们真的能把生命主权从给安全感的企业順利移交给神吗?而其中不需在某時某刻作出必須取捨的抉擇吗?亞伯拉罕在献以撒時不正正是信心最大的試练。如果神所賜的以撒也可以被献以显明对神的信靠,我们這些慣於在企业保障下發揮所長的人也会有一刻被試练要作出取捨。
阅读<<行在水面上>>会使你認真思考神的呼召,回應神的呼召会把你帶去未知之地,那往往也是神創造你的因由,那不一定没有风險但卻保証精彩,而关键在於神是可信靠的,而他正呼召你踏出船身。留在船上往往只是安全選擇而非命定。
<<行在水面上>>带出人生五大主題: 總有呼召、總有害怕、總有確據、總有抉择和總有生命改变。這是每位信靠神和经历神的人必須走過的路。要行在水面上,先要踏出船身。不踏出去,我们只会長久处於自以为安全的船身,卻忘了船也正处在风尖浪急的危險中。而信靠神又願意踏出船身的信徒,雖身处危险的风浪中行走,卻也正一步步靠近那踏风浪如履平地的耶稣基督。耶稣的呼召是给十二门徒的,只有彼得在水面上走過,其馀十一门徒只是现場观众。
我可以背書<<行在水面上>>所討論的內容是真實的,<<行在水面上>>的影响是如此巨大,使我這六年间,生命翻天覆地的改变。按神的呼召,使我於2005年踏出船身,离开工作了十二年的国際大企业,也离开職业管理人身份;由有豐厚年收入的在職者首先变为無收入的奶爸,並等待新方向。同年,我开始進修三年基礎神学,参与教会服侍;卻又在一年以后在偶然情况下成为Haiku日本料理的創业者。后又在2008年遇上出版界同工,开辦陶土。及又在某次活動上認識了校园同工,出版了陶土第一本書<<無語问上帝>>。
而最奇妙的是我由讀<<行在水面上>>這書的人,变成有份參与出版這書。這一切始於在2004年某个下午,我坐在家中沙發上阅读<<行在水面上>>。我在任何个性測試中都不属於愛冒險人士,我其實害怕得很,這些都超越我安全感的範圍,過程又如此困難。但這一切之中又有如此之多在路得記中所記載的‘偶然’,使我不得不把一切感謝和榮耀都歸给那天呼召我踏出船身的主耶稣。
楊牧谷对我影响至深的話是生命要如烟花,使人讚嘆,好歸榮耀给神。而這一切卻始於踏出船身开始。
很難過的說,我看見太多依賴安全感为生的信徒,有些甚至是在2002年把福音傳给我的朋友。我想起那十一门徒,他们会否因不曾踏出船身而有所遺憾呢?我们可以把呼召探討得很深入卻从未离开安全区。我身边的朋友处理安全感是把船愈造愈大,把木船換成遊輪,至於踏出船身,可以談論卻不可实现。最后,他们的信仰只可在言論之间,卻不可经历內体现。信仰路上,已有相當多的长期观众了,是時候踏出船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