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想学习“辟谷”养生,也早有耳闻,少食对养生的绝妙之处,有幸得到盛紫玟老师的《少食健康》,很认真地读完这本书,收益颇丰。为什么突然想读这本书,因为前段我生病了,其他的事情都放下了,于是拿起了这本书。人总是这样,失去了才知道珍惜,我一直有胃病,这让我苦恼,我想这与我长期不良饮食有很大的关系,《黄帝内经》有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深感其道。
这是一个“吃货”的时代 ,一个“无食不欢”的时代,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过年吃饺子,元宵吃汤圆……好像有了“吃”,节日气氛才够热闹。喜得贵子、金榜题名、乔迁之喜、喜结连理,大家也要欢欢喜喜聚在一起吃一顿,好像只有“吃”才能显示人们内心的喜悦。可见,与“吃货”们接踵而至的“饱食”时代也来临了……
当然,以常人而论,食物是维持生命的根本之所在。人活着不可以不吃饭,孔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食乃维持生命,色乃延续生命。食、色本是先贤们对人天性的一种尊重,而人们已不再为了食物的匮乏而忧虑,但是,现在看来,似乎人们也并为遵循自然界规律,摄入过多食物,各种现代病也随之而来。
中庸之道的是儒家修行的经典,“适中”也是医学十分重视的尺度,超过一定限度的东西,无论是外界的还是自身的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所谓“纵口为百害之首”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少食、清淡可谓是养生之道的基本所在。少食,即饮食不要过量;清淡,即口味清净,清淡也是饮食中最能体现食物的真味,能做到这两点,就是圣人之道,也是养生之道。
《少食健康》追根溯源也是对人自制力的一种修行,少食不仅仅是简单地少吃一点,而是一场对生命本真的修行,当我们在控制食欲的时候,也不自觉地控制了各种情绪和欲望。人要学会爱自己,把握自我,不去追随那些不良的现象,心念改变了,自然身体状况也会得到改善。除了身体有所追寻,人的灵魂也应该有所追寻。
这本书谈到了很多《周易》、儒家、佛教、道教等的见解与主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实质是“道”,而“大道至简”,生活如此,饮食更如斯。读完盛紫玟的书,我似乎找到了我的养生之道。人生病时总是脆弱的,不管是身体上还是心灵上,这本书恰好给了我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