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可能听说过暴力、冷暴力,对“爱暴力”还不是很熟悉。
爱怎么就成为暴力了呢?这在常人眼里是不太容易理解的,甚至有人身在其中也毫无觉察。举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李双江之子李天一,可以说就是一位“爱暴力”受害者。
从以往的很多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天一的父母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愿为孩子谋划未来,三岁学钢琴;五时学声乐;七岁学礼仪;很小就开始出席什么样的场合、参加什么样的演出……在外人眼中,这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牺牲自己的时间,用全部的爱为孩子打算。可实际上,孩子如同一块“橡皮泥”,一出生就被一个设计好的“模具”套牢,只能按照模具生长。但人并不是一块橡皮泥,他有血有肉、有需求、有情感,这样的幼年、童年时光,这样的生活安排,绝不是一个孩子所需要的。在 “捆绑”、“束缚”中长大,像久困蚕壳里的蚕蛹,他会时时刻刻感受到窒息,像被牵着线的木偶,经常体验不到自己的存在。一旦他成长到感觉自己有力量的时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挣扎反抗,即所谓的“不听话”。而绝不是享受和珍惜现在的“荣誉和光环”,更非感谢父母,因为这些成就只属于他的父母,他以沦为被用来实现成就的工具了。
无法体现自我价值的孩子会寻找各种方式完成自我挣脱、自我救赎。有些孩子不幸选择了最原始,最低级的方式——伤害他人,来报复父母,来证明自己可以逃脱父母的控制。也可以说是以暴还暴。对象可能是自己的父母,也可能殃及无辜。
虽然他的行为对社会、对他人造成了伤害,但这伤害是在父母抚育孩子之初就已经埋下了。这就是爱暴力最典型的例子。
爱,同样可能成为一种暴力。而且恰恰因为这“爱”看起来那么真挚,那么伟大,反而最令子女无力承担又无力反抗,终至吞噬子女的一生。这不是耸人听闻,在看到太多太多因爱成灾的事例之后,著名情感心理专家柏燕谊意识到问题的尖锐和普遍。出版了《爱暴力》一书。用真实、沉痛的案例来揭开亲情最隐秘的伤疤。因为只有直面家庭带来的伤痛,才能疗愈内心,挽救亲情!
巧合的是,《爱暴力》第一个章节的案例,就跟李天一的经历非常相似。柏燕谊说:“在多年的咨询经验中,我见过许多被父母的爱毁掉一生的孩子,他们痛苦、绝望,却不敢承认这痛苦来自何处。”
他们父母的口头禅多是:“爸妈这都是为你好。”、“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你要争气,到哪都要是最优秀的!” 、“只要你听话,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孝顺。”看上去,父母是在保护子女,不让子女受到任何伤害;不断鞭策他们,让他们做到最好;全心全意帮助他们,为他们安排好人生的每一步;将一切都无私奉献给他们。但是,为什么子女没有感到幸福、快乐,反而会在这份爱中苦苦挣扎,迷失自我呢?!
太多家长以爱之名,其实并不单纯,而是掺杂了太多私欲,比如为了满足自身的虚荣心、安全感、控制欲,为了宣泄自己的焦虑,为了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或者把自己得不到的东西毫无节制的补偿给子女等等。这些动机里面家长其实在完成自己的心理需求,并且强加给子女承担。这就是“爱的暴力”。
柏燕谊把爱暴力的九种表现比喻为九重门。有因爱生恨报复家长的、有被爱捆绑的、被控制的、失去人生乐趣的、不能与人交往的、除了学习毫无其他技能的、婚姻不幸的、溺爱宠坏了的、甚至迷失本性的。
柏燕谊透露:“因为生活条件提高,孩子学习竞争激烈等等原因,爱暴力问题已经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迫切需要社会共同关注、认知和干预。其实此书几年前就已经完成,之所以迟迟没有出版,是因为很多朋友看过之后都认为那时的大众可能难于接受。”
毕竟,指出父母之爱有问题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有太多家长、子女不懂、不能或不愿接受“爱暴力”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要意图是好的,任何行为都是正确的。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何况还是出于“爱”。所以,父母很少能意识到并承认爱的错误,而子女要是提出爱出了问题则无异于不孝,不知感恩。
随着大量世界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以及人们对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了解。这几年情况还是发生了很大变化的,豆瓣上甚至有专门吐槽父母的小组“父母皆祸害”。但是,不难预见,此书出版必将引发一场大讨论。“爱暴力”这个词甚至可能是2013年最具争议的话题。
有争议才能有思考,有思考才能有进步。相信这种争议一定能对中国教育现状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