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男,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起来的,这概念和形式却又存在多年,今日终于见光,还没死。
记得在朋友圈里面突然某一天大批量的转发关于暖男的故事,说女人就要嫁给这样的男人,认定了他们是可以承受种种压力又顾家的“灰太狼”。好事没有过几天,朋友圈里开始口诛笔伐的声讨“暖男”的重重罪孽,说这样的男人/女人只会是“潘仁美”、“墙头草”,根本给不你真爱和幸福。所有的观念分成两派——赞成派和反对派,对此概念和问题根本就不在同一个频道的他们,开始“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磨刀霍霍,他们争斗的目标之一便是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好以此去否定现实的问题和他们弱智的逻辑。
“暖男”问题讨论的流行,很大程度是“中国的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个话题的衍生。外媒报道这个问题我们总是不舒服的,理所当然的理由是美帝国主义妄想通过言论控制中国男人娶到中国女人……这两个问题的大讨论,实质是在讨论“剩男”、“剩女”的问题。正常的中国男人娶不到理想的媳妇,所以越来越多的“剩男”、“剩女”问题和矛盾更加突出,在这些问题的突出背景下我们又总是看到各种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情况,即一个女人有几个甚至几十个男人在追求(或者相反),因为人口结构原因导致男女比例失衡,因为资源分配不均又导致男女聚焦不同,从而产生了感情世界的“暖男”、“痴女”现象,更进一步验证了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严重性。
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儒教”的大反抗。在儒家的观念里面,“男儿顶天立地”,“男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但现实世界是他们不“修身”,也就别谈“齐家”;男人在社会上的压力有目共睹,但“有压力”这个事情不是逃避“齐家”的借口,而是自身懦弱的直白表达。很少有男人出门逛街花一个小时整理自己的外貌,也很少有男人为了买衣服、穿着打扮而付出与工作对等的重视,如鲁瑾在《暖男》里面写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到的一样,“男人天生为了工作和家庭牺牲自己,而女人天生为了打扮自己而牺牲时间。”
《暖男》里面文字隽永,此书的目的并非只是为了讨论男女关系而著述此书,而是更多的思考和更多的沉淀。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日常琐碎、男女心态和各种各样的细腻情感,在作者的议论中一一表达,这样的文字深入人心,如同第一篇《暖男》一样,后面的篇章无疑是认识男女问题的全方位思考。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一个47岁的成熟女性,还不应该用自己的笔墨叙述那将逝去的青春吗?文字与她,是生活的记录;与我,则是思维的拓展和情绪的表达。当你不想去诉说更多的时候,你才明白叙述是多么弥足珍贵。
推荐这本书,不管你是“暖男”也好,“痴女”也罢。爱不爱,是自己的事情;冷不冷,则让皮肤告诉你。我以看了5遍《奋斗(32集版)》的经验告诉你,米莱是你一生无法错过的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