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窗望出去_玻璃的世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玻璃的世界 > 从此窗望出去
梦亦非 玻璃的世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10-30 11:10:51

从此窗望出去


        
        西方人比较热衷于微观知识,比如他们会去研究玻璃、镜子、镜像的历史,三者结合起来,就让读者得到完成的玻璃镜子的历史、物质知识与象征知识,艾伦·麦克法兰和格里·马丁《玻璃的世界》一书,就从科技史的角度去解读了玻璃对世界的影响。
        玻璃在历史上出现得极早,公元前2000年以前,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就有出玻璃的制造,不过它们不如现在的精细。而公元前100年左右,欧亚的在部分地区都掌握了制造玻璃的技术,包括彩色玻璃与无色玻璃。但此时玻璃主要用于上釉、做首饰、容器。罗马帝国衰亡后,玻璃技术也就式微,在中世纪的欧洲若有若无。但到了文艺复兴之前,玻璃在西方再次兴盛,作者的观点认为是玻璃促进了文艺复兴,因为平板玻璃的出现,才有窗子,才有透视,才有透视在艺术上的运用。也因为玻璃,才有各种科学实验的器具:透镜、器皿……也因为玻璃,才有改善视力缺陷的眼镜。等等。在中世纪之前,玻璃会被用于宗教,而在文艺复兴之后,玻璃则被用于科学,平民化,大众化,日常化。
        但东方世纪则不同,古罗马玩完之后,玻璃的中心回到中东,阿拉伯人制造玻璃用于科学工具、生命用具,让阿拉伯世界的科技得到长足发展。在印度,公元5世纪左右出现一次玻璃的高潮,但接着就衰微了,印度人将玻璃用于金属镜子的背面装饰,用于仿制别的珠宝,而不是直接应用玻璃本身。在中国,公元前6世纪以前,就制造了玻璃,5世纪开始吹塑玻璃,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基本没留下玻璃的痕迹,诗词里也极少写到这种物质,原因是中国人不重视玻璃,将它作为别的贵重饰的代替品,而镜子也不用玻璃,用铜。在明清时玻璃传入中国之中,被作为奢侈品放在宫廷里,却不是推广或科研。在日本,玻璃也是先用于宗教,但到了近代玻璃再次传入时,日本人完善了玻璃工艺,也用于科研。
        总体而言,在经过黑暗的中世纪之后,西方人对自然事物与世界非常好奇,他们会将玻璃用于研究与开拓科技,用于了解、服务世界,将奢侈之物平民化与日常化,而东方文化则喜欢将外来之物奢侈化,宫廷化,不在意科技的研究,所以玻璃在中国一直是比较昂贵的东西,现在也是实用化地摆谱的东西。作者在书中认为,中国的自然科学不发展,是因为中国人虽然做了许多研究,但只是经验性的,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没有抽象化。我认为言之有理。东方人在科技方面的不发展,除了思维方式之后,也与东方文化的非创造性、享乐性、向后看有莫大关系。
        从玻璃的角度看过去,诗人陆忆敏有首名诗,叫《美国妇女杂志》,开头是:“从此窗望出去/你知道/应有尽有”,如果没有玻璃,就不会有可能以眺望的现代的窗子,就不会看到“应有尽有”。这是玻璃改变了看世界的方式、也影响了文艺的一个小细节。
    从玻璃的角度看过去,世界文明的历史发展,竟然如此有趣,但这也正是这种“偏颇”的视角,这种有如被玻璃折射过的历史光线,再更真实地让我们逼近历史的真相。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从此窗望出去”的回应

乐水 2010-05-13 09:58:00

从玻璃的角度看中西历史文明发展,确实很有一番感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