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民生之多艰_随息居饮食谱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养生 > 随息居饮食谱 > 哀民生之多艰
镜子的背面 随息居饮食谱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1-04 03:01:39

哀民生之多艰

读了作者的序跋之后可以了解到,当时物价上涨,生活艰辛。作者食不果腹,在寂静的夜晚,用一支秃笔回忆每样食物。可以充当酒足饭饱之人的养生参考之书,当时也许是作者画饼充饥的寄托。

(我读的版本为85年中国商业出版社的。以下的文字包括译文均来自这个85年版本)

饮食谱前序

呜呼!国以民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乱天下。人以食为养,而饮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卫国卫生,理无二致,故圣人疾与战并慎,而养与教并重也。《中庸》曰: 人莫不饮食也, 鲜能知味也。夫饮食为日用之常, 味即日用之理。勘进一层, 善颐生者, 必能善教民也, 教民极平易, 修其孝、悌、忠、信而已。颐生无元妙, 节其饮食而已。食而不知其味, 已为素餐; 若饱食无教, 则近于禽兽。余尝曰: 子、臣、悌、友, 圣人之道学也;孝、悌、忠、信, 王者之干城也。圣贤书具在, 小子何敢赘焉!惟饮食乃人之大欲所存, 易为腹负, 故大禹菲饮食, 而武侯甘澹泊也。今夏, 石米八千, 斤齑四十。茫茫浩劫, 呼吁无门。吕君慎痷 , 知我将为饿殍也。招游梅泾, 寓广川之不窥园。无事可为, 无路可走, 悠悠长夜, 枵腹无聊。丐得枯道人秃笔一枝, 画饼思梅, 纂成此稿, 题曰《饮食谱》。质诸知味者, 或不贱其养小失大, 而有以教我也。


咸丰十一年辛酉秋七月睡乡散人书于随息居

译文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对人民如果不进行教育,也许会影响国家的安危。人是依靠吃来维护和保养自己的,如果饮食不当,会导致生命危险。保护国家和保护健康的道理是一样,所以圣人把疾病与战争同样慎重地对待,而且把卫生同教育看得一样重要。《中庸》中说道,没有人不是靠饮食来维持生存的,但是真正懂得如何烹制美味可口道理的人,却是很少的。饮食是人们的日常必需,滋味的丰美便是符合饮食要求的。更进一步地说,对于一个善于保养自己身体的人,他一定能够用最好的方法教育人民。教育人民很简单,只是指导人们学习孝、弟、忠、信罢了。养生也并无玄妙,只要安排好饮食就行了。即使吃了而不知是什么滋味,那就是白吃。如果人只顾吃饱,没有教育,那就同禽兽没有多大差别了。我曾经说过,子、臣、弟、友,那时圣人所说的道理,孝、弟、忠、信,那时帝王的护身符。过去学位高深之士所著的书本,都在那儿放着,我还罗嗦什么?不过,因为饮食是人的基本欲望,人们很容易形成追求吃喝,所以大禹在饮食上很节制,诸葛亮情愿默默无闻,不图名利,生活俭朴。今年夏天,一担米要卖钱八千,一斤切碎的腌菜也要卖四十。真是茫茫浩劫,呼吁无门。吕慎痷君知道我这样下去会饿死,就叫我去梅泾玩,居住在广川的“不窥园”里。没有事情可做,也没有什么地方可去,悠悠长夜,肚中饥饿,实在无聊。想老道人求得秃笔一枝,像“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那样,搜集材料编成这本书,名叫《饮食谱》,以此来请教所有知味的人,或许他们不会以为其养小失大加以轻视,而对我有所指责吧。


 后序
呜呼!《饮食谱》何为而作耶? 盖世味深尝, 不禁有饮水思源之感也。窃谓食毛践土, 二百余年, 岁无奇荒, 国无苛政,竟至禽兽食人食, 而涂有饿殍, 岂非亘古未闻之奇事哉! 士雄年十四失怙, 赖先慈祒拄门户, 而家有七口, 厨无宿舂。蒙父执金履思丈念旧怜孤, 字余曰孟英, 命往金华鹾业, 佐司会计。舅氏俞公桂庭, 谊笃亲亲, 力肩家事, 赠余斋名曰“ 潜”, 嘱潜心学问, 勿以内顾为忧。乃未十载, 金丈、舅氏, 相继谢世。余愧无以仰付二公盛意, 而潜修英发也。徒以性情疏迈, 遇合多奇, 同郡周君光远, 知我最深。挈舍弟季杰另辟一业, 俾资事蓄。而余律身极俭, 不善居积, 或以痴目之, 遂自号半痴。迨周君作古, 母逝子殇, 世景日非, 盖无意人间事矣。乙卯冬,携眷回籍, 息影穷乡, 赁屋而居, 堂名归砚, 欲遂首丘之志而终老焉。讵上年春, 省垣失事, 季杰幸缒城归, 秋仲渟溪遭难,虽不伤人, 而坐食无山, 痴将安用。今旅濮院, 麸核充饥。我生不辰, 兔爰兴叹, 华胥学步, 神契希夷, 因易字曰梦隐, 并粗述四十年孤露衷情。以志前路悠悠, 皆先人所留之余地; 而后路茫茫, 惟有不忘沟壑耳! 知味者鲜, 且藏稿以俟之。

辛酉八月中旬随息子又题


译文

我为什么要写《饮食谱》呢?这是因为深尝了人世的滋味,自然要对它有饮水思源的感触。我以为,百姓依靠国朝君主所赐的食物及居住地方,正常生活了两百多年。现在年成并无特大灾害,国家又没有下达苛刻的政令和赋税,怎么会出现禽兽吃人的食物,而路上却有饿死的人呢?难道这不是前所未有的奇闻吗?

我十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权力来母亲当家维持。那时家里有七口人,厨房里没有隔日之粮。承蒙父亲最要好的朋友金思履老前辈,怀念故旧,怜惜我年幼失去父亲,为我取字,叫孟英,并命我去金华盐行任辅助会计。舅父俞桂庭公,深情厚谊,为我承担家事,赠送我书屋,取名为“潜”。要我专心地研究学问,不要为家内的事物忧愁。但不到十年,金老和舅父相继过世。我惭愧地感到自己并没有按照两公希望的那样潜修英发,以报答二位大人对我的好意。因为我性情比较疏迈,遇到了许多变化,同乡周光远君对我最了解,我带领胞弟季傑,另开一业,使他能够继续钱财,而我也约束自己,非常俭朴,也不善于聚积。有人把我看作痴子,我也就自称“半痴”。到周君去世,,母逝子死,生活越来越不像样时,则更加使人不想人间事了。咸丰五年的冬天,便带家眷回到原籍,退隐闭居穷乡。租屋而居,命堂名为“归砚”。想从此一直呆在家乡,直到老死葬于故乡。

怎么晓得,上年春,省城失事,季傑幸亏靠绳索吊下,从城逃回家,仲秋,则在杭城遭难,虽未伤命,而生活却更无着落了。“痴”能有什么用?今旅居濮院,仅以麸皮果核充饥。我生不逢时,兴《兔 爰》之叹!如梦游华胥,思想如同希夷,追求成仙,因此,改名为梦隐。并大概地叙述我四十年来的艰苦生活,记下我走过的道路。这些都是父母所留给我的,而今后的道路无边无际,我只有不忘记过去艰苦流离的失所的生活。如今,真正懂得滋味的人还很少,我只有把稿子藏着,等待机会。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哀民生之多艰”的回应

eyejava 2015-06-08 13:06:49

让人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