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这本书的同时,正好手边还有另外一本书,台湾作家张德芳的《遇见未知的自己》,这个巧合,却带来了太多非巧合的联系。
初次拿起《社交商》这本书的时候,草草看了一眼简介,以为大致是一本风靡全球的流行心理学或者社会学读物。当时心想,文笔应该很通俗很时髦,会带来很多阅读的快感,平时看看也应该会对社会生活有些指导或借鉴。
直到仔细翻开这本厚厚的书,我才发觉,这本让我看了三个星期的书,竟如此的思维缜密行文深奥,并且充满了需要仔细思考的科学论调。
一个人大脑中的小路神经是如何影响他对人或事的移情判断能力,父母对孩子基因方面的一致性将如何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男人和女人在做爱前后思维判断能力的变动差异,领导和员工相处时前额叶皮层的反应造成的行为后果,这四个问题是我对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地方。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诸如氢化可的松对学习能力影响而体现出的倒U型模型,基因的表达,这些知识点都对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方式大有裨益。
而由此我产生了一种联想,假设地球上的每个人都熟读这本书,并且融会贯通了其中要领和精髓,那是否我们能够获得一个没有战争和纠纷,没有邪恶与仇恨,没有鲁莽和失礼的行为举止的人类社会?
答案是否定的,起码我这么认为。原因在于人们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为,却不知道自己会如何判断。
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东西,就像著名的“水车理论”,人们越是追求,就越追求不尽。在欲望面前,怎么可能用善良和美好来概括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呢?
在公司里,可能大家看起来都很nice,不再像青葱校园里那些血气方刚、敢爱敢恨、年少轻狂的同学少年。这一切却只是表面现象罢了,如果要真正做到人与人交好,人际之间没有摩擦,除非大家都无欲无求,这在当下是不可能的。
《遇见未知的自己》,却从内心修炼的角度,告诉大家怎样处理人际危机和情感危机,让我在看这两本书的通知,颇感满足。《遇见未知的自己》和《社交商》几乎完美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前者内容细腻平实却稍显虚幻,后者论证清晰逻辑缜密却不易运用。每次睡前看几页,心里便踏实,一天的烦恼也解散殆尽。
《社交商》的前作《情商》是一本大紫大红的畅销书,我虽未读完也翻阅了不少,现在觉得,把《社交商》看了,对作者辛辛苦苦想要表达的世界观已经能够基本领悟,除非想专研其中的科学内涵。
《社交商》还有一大用处,即相夫教子或为人师表也可以借鉴不少,其中有不少相关的叙述。毕竟,心理科学的思维理论,加之不错的案例剖析,也多多少少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总之,一本好书,豆瓣上给了五星,就看怎么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