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水潜流_人格心理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人际关系 > 人格心理学 > 是水潜流
恶作剧的吻 人格心理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1-18 21:01:27

是水潜流

       算不上书评,仅是基于对书中观点的理解,做一番整理,以及一点体会。
        
        这不是很奇怪又很有趣吗——“人格”,原本是一个用来描述人们稳定的行为方式和内部过程的词汇,但心理学家在探究其奥义之时,却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学术流派,以及形形色色的学说。流派与流派之间,有的是亲表关系,长幼有序,有的是好朋友,有的则是分手的恋人,熟悉的陌生人。学说呢,仿佛欧洲冠军足球联赛的32强球队,各有各的风格和阵势,都卯足了劲头,不要在时代的赛场上被淘汰出局。

      为什么“稳定”的人格却催生了“不稳定”的流派呢?也许正像人格的形成,众水潜流,汇成大河,而究竟何处为源头却莫衷一是。又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的确很多,诸如性别、文化的影响力,还有成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幸福感、健康,等等,也都与人格的形成有着某些联系。每一个流派都查明并验证了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例如,精神分析流派强调“潜意识(unconscious)”对行为的影响力。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一个健康的人格中,自我掌控者本我冲击和超我的需要,为达这一目的,自我通常要使用防御机制。而人格上出现问题,则有可能是使用了不当的防御机制。

       特制流派心理学家更多的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治疗师。这种学说的主要优势在于容易将人们进行比较。最有名的是“大五(the Big Five)”人格因素模型:神经质、外向性、求新性、亲和性、尽责性(Neuroticism,Extraversion,Openness,Agreeableness,Conscientiousness),首字母组成“OCEAN”,人格的海洋,基本描述出人格结构。“大五”的发展也引发人们兴趣,探究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而其中特别“尽责性”,被认为是预测绩效的最佳指标。
 
       生物学流派则研究了人格的生物学基础,把人们天生的一般行为倾向称为气质,强调了人格特质的遗传力,以及生理过程对于个体差异的影响。
  
       人本主义流派的关键词是“责任”,其核心是强调人的责任、强调此时此地、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强调人的成长。有名的学说当属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帮助人们形成幸福、健康的人格。需要层次呈金字塔模型,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当然,行为是多元驱动的结果,低级需要的满足程度对行为的影响较大,却决非决定性的。关于马斯洛的观点,不妨略多提一下。处于“需要层次”顶端的是“自我实现需要”,那么自我实现的人是怎样的呢?马斯洛认为,其标志是“自我接纳感”,他们能够接受自己,承认自己的缺点并努力去改进。马斯洛还列举了自我实现者,或者他认为心理健康者的几个特征:较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约束,具有创造性,拥有“高峰体验”,具有少却深厚的友谊,具有“富于哲理的、无敌意的”幽默感,他们取笑所有人,也包括他们自己。如同我们平时说的,笑笑别人,也给别人笑笑。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流派,发现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行为主义者感兴趣的,只是那些可观察的行为,而情绪、思绪、期望、价值观、推理、顿悟、潜意识,等形而上的东西都要抛弃。通常我们印象中,那些穿着实验服,玩弄小白鼠的心理学者形象,就是行为主义。典型的行为主义治疗师并不花太多时间寻找患者产生问题的原因,相反,他们关注的焦点是可观察的行为。

        认知流派,引入认知因素来解释行为。大多数认知心理治疗师会帮助来访者认识到不合适的想法,而用更恰当的想法取代它们。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心理医院学习心理动力学治疗时,偶遇在精神卫生中心学习认知疗法的同学,当我们显摆心理医院的老师如何运用精神分析法,抽丝剥茧、显现真实时,那位学习认知疗法的姐姐却对探究自我毫不感冒,她认准一句话,“认知不改变,谈什么也是枉然”。其实这也是考试必然会考到的理性情绪疗法的理念,心理治疗A-B-C过程:A是诱发事件(activating experience),C即情绪结果(emotional consequence),从A的个人挫折到C的强烈消极情绪之间,则加入了一步B,非理性观念(irrational belief)。理性情绪治疗师要做的就是向来访者提出挑战,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并认识到这些观念是怎样导致他们得出错误结论的。当然,这并非易事。
  
       对于人格出现问题,各个流派有自己的解释。比如针对“抑郁”,精神分析会把抑郁看作一种向内的愤怒,我们经常会听到治疗师说,“他(她)有很多愤怒没有处理”;特质理论家会查明究竟哪些人容易抑郁;生物流派会找出具有抑郁敏感体质的人;人本主义认为出现抑郁,是由于自我不能建立良好的价值感;行为主义认为抑郁是生活中缺乏积极强化所致,抑郁的人没有看到生活中有什么值得做的事情;认知流派则会找出抑郁者在处理事情、解释世界时的非理性认知。
  
       要说我感到哪一种学说最确切呢,或许你能猜得到。从前王老师做完咨询,上午一杯咖啡、下午一杯茶,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聊天,一方面也是释放咨询中积淀的负面能量。可是每当我有问题问他这怎么解决,那怎么解决,他都没有明言过该怎么做。后来我下载过一部美剧《扪心问诊 In Treatment》,“大长腿”浏览了一下说怎么会有这么闷的剧,它到底在讲啥。剧里的治疗师每天迎接不同的来访者,埋进沙发里谈话一集半个钟头就过去了。咨客的状态时好时坏,临走时也未必会变更好。有时咨客大曝隐私,有时和治疗师兜着圈圈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而治疗师的状态也不一定很好,有时还和咨客陷入情感纠葛,自己也有心理矛盾,要寻求治疗。似乎一切如此让人气馁。
        
       慢慢,我体会,心理治疗的确是迂回又难解的事情。顿悟、明了的答案是那么少。不假神力,亦为凡人,治疗师没有能力也不应有权力去扭转一段人生,他不过在不断努力,调试着提供一种支撑,陪伴来访者在适当时机,表露藏在心底的创伤、情感和感受,让话语如水流过身体,能够自我修复就好,自然、缓慢、细微,而值得期待。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