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七宗罪——《What's yours is mine》_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 > 共享经济七宗罪——《What's yours is mine》
UntilYouCome 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4-09 17:04:51

共享经济七宗罪——《What's yours is mine》

本书的中文名《共享经济没有告诉你的事》直观的道出了作者要阐述的核心观点:“共享经济”的概念包装下,其实有很多普通人不了解的“坑”。英文书名则以共享经济公司的口吻,戏剧性的宣告: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这种书名让读者们自然而然的阐述共情,未读本书内容之前,就已经在心里预设了airbnb、uber们的丑恶一面,也让我们回忆起在生活中与共享经济发生交互的一些细节,后知后觉的品味、揣摩自己忽略的一切——冰山之下,才是残酷的事实。

我相信大部分人最初接触共享经济的体验都是美好的,强调“使用权”而不是“所有权”的方式带来的除了经济性、环境友好性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新型的交易方式。“去中心化”一直是互联网时代所强调的思想,科技领域的颠覆者们(大都是风投资助的创业者)用共享、P2P这样的概念武装自己,对抗着各领域的巨头们,这些举动都博得了消费者们的青睐,因为民众都对所谓的“巨头”、“垄断者”怀有敌意,而对颠覆者有天生的好感。但这些新的概念在我国的最大推动者,或许是经济性,或许是低价补贴,至于新的交易形式、去中心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也许并不是很多人去关心,不过这一点却恰巧揭示了所谓“共享经济”的本质。要知道,颠覆者背后也是资本,凡是资本都追求回报率,本质逐利的商业还能持续性推动共享精神吗?作者通过分析住宿、出行、任务外包等行业,并追溯到开源软件这一共享精神的始祖,一一剖析了共享经济在当代的“七宗罪”。

一、“美妙”的故事

相信当你登录共享经济公司的官网时,都会看到许许多多成功的用户故事,他们带着笑容向你诉说着“共享经济”对他们生活的改变。特别是初创之时,这类信息不但在公司官网,也会在大大小小的科技媒体上横行,虽然这都是各行各业惯用的手法,但是与常规宣传不同的是,“共享经济”公司更多的强调着概念、未来、趋势,仿佛你不去体验他们提供的服务,你就是落伍者一般,你不去分享你就是共享大潮的逆行者。可事实是怎样呢?最初在uber等平台提供服务的人或许真的享受到了共享平台所带来的福利,最初在平台用户在感受到了体验的升级以及无与伦比的经济性之外,也能够沉醉在“共享时代”即将来临的憧憬之中。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一切都是风投用钱砸出来的幻觉,所谓的美好未来只是海市蜃楼,所谓的新兴概念,实则只是商业的另一种包装。

二、撕开“共享”外衣,商业化本质的暴露

最初的“共享”更多的强调社区、邻里互助,让人们感觉可以回到商业化来临之前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友爱和互帮互助,在充斥着金钱的社会里开辟了一番世外桃源。不过一旦这些“共享经济”公司逐渐扩大规模之后,所有假象都灰飞烟灭,回到现实的人们这才发现,颠覆者并不是推行“共享”和“社区”的创新者,他们只是追求利益和规模的新一代巨头而已,与曾经他们所抵抗的巨头们在本质上并无任何不同。

Airbnb在向标准化房屋发展的同时也逐步进军旅游行业,试图推出一些旅游产品;Uber们则在共享拼车之后,将重心完全转移到更标准化的专车,随着而来的费用的提升(对于司机是抽成更高,对于乘客是车费更高);Taskrabbit干脆从分享业余时间、邻里互助的众包平台,变成了专业、大型的服务外包商,handy等也完全变成了线上的家政公司。把视线转移到中国,同样的情景也不断再现着,只不过这一过程在国内被压缩的更短,外卖、快递、专车的标准化、专业化进程更加迅速,置身于这种环境的我们也似乎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当你将时间线拉长,就会发现,这些公司最初能吸引用户(B和C端)的原因恰恰是反对商业化、标准化,然而他们现在却变成了他们反对的东西,即使大型酒店业、出租车等行业最终被“共享经济”公司们击败,我们看到的也只是更一些追求商业利益的大公司而已。所谓“共享”、“社区”早已被抛之脑后。

作者提到了一个概念——“公地”,既代表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也代表了不同领域中的非物质公共资源,如文化领域的公地,就是如广场一样的文化气氛和大家畅所欲言的空间。“公地”就代表着共享,但如今商业因素的介入却导致了公地的异化、侵蚀和扭曲。

①异化:公地与资本是相互吸引相互影响的,当一个蓬勃发展的非盈利组织模式被资本看中时,就会产生“挤出”效应,原本单纯的共享、奉献在掺杂了金钱因素之后逐渐变味,最终被商业、利益等因素挤出,人们的动机发生异化,并且是不可逆的。

②侵蚀:是对公地本身的破坏,最显著的例子就是airbnb对旅游景点带来的人流,同时也让该地的房价上涨,导致本地居民纷纷逃离,赖以吸引游客的氛围、环境便是城市的公地,而如今它渐渐被商业侵蚀。

③扭曲:公地的性质由于商业资本的介入发生了扭曲。Lending Club从信贷领域的颠覆者角色变成了为大机构提供客源的金融中介,无非是由于背后资本的介入,与自身的盈利相比,“颠覆者”的影响无关紧要。我们身边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当旅游投资者将一些原本自然和谐的景区纳入到自己商业版图时,原来吸引人们的东西立刻就被商业化所取代,规模化、可复制的元素便充斥着我国大江南北,仿佛在旅游景点上真的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三、冲击城市法制法规

城市的井然有序是靠大量法律法规维持的,但“共享经济”公司就像入侵者一般,蛮横的撕开城市法规的伤口,在狭缝之间野蛮发展。Airbnb所带来的治安问题,Uber司机的保险问题,各种共享平台发生事故的责任归属问题,都被一句“我们只提供平台,他们并不是我们的员工”所敷衍,而在税收上,默许、鼓励平台服务提供方的逃税行为,在员工(B端用户)福利上,想尽一切方法逃避,难道“共享经济”之所以高效的一部分原因竟然是这些钻空子的行为?虽说商业本质都是逐利的,但追求利润的前提是在一定法律框架下,并不是像如今这样打着新经济的幌子名正言顺的去逃避和违规。

或许野蛮发展之后一切将逐步正规化,也有人说,每个新兴行业的开端都是一段不顾法律的野蛮生长,但这一次不同的是,共享经济公司们并没有实质性的带来什么,他们走老路的同时却在法律法规的夹缝中寻求获利,与其说是一场创新运动,不如说这就是赤裸裸的投机。

四、隐瞒部分数据

如成功的“用户故事”一样,提供用户光鲜亮丽的数据也是他们的宣传手段,毕竟数据是直观的,而且也像他们保证的那样,数据是真实的,但这恐怕也是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大量真实的数据却被深埋于水下。

Uber号称他们在纽约的司机年收入可达9万美元,是普通出租车司机的近3倍,数字直观给人的感觉的确很具有诱惑力,人们似乎以为每天轻松的接几单uber就可以年入近10万刀,就是这样的宣传手段吸引了一批有一批年轻人加入uber司机行业,但当他们打开uber上路接单后就会发现,实际的数字与9万相去甚远,那么这个数字是怎么来的呢?Uber将9万的前提都隐去了,首先,这是uber对司机补贴最高峰的时期,这时候的一单可能要比平时奖励高一倍,再者并不是轻轻松松的普通兼职就可以赚到这9万,而是一周70小时的辛苦工作换来的!最后,这9万并没有包含uber的抽成和服务费,况且这还是在纽约,如果把上述所有因素都抛开,最终到手的也仅仅只有3-4万美元,与普通出租车司机的年收入几乎没有差别。

另外在评分机制上,uber、airbnb们也使用了自己的小伎俩,他们都将评分低于一定分数的B端用户暂停使用(作为惩罚),因此在统计平均得分时这些B端用户是不包括在内的,那么最终的平均4.8、4.9甚至是满分,又有什么意义呢?

除了上述数据伎俩之外,uber、airbnb们还有数不胜数的招数,将数据交给这些掌握技术的公司手中,我们看到的又有多少是真实的呢?在此就更不提我国因此催生出的刷分、刷评价灰产了。。。

五、成本外部化,推卸责任

“共享经济”公司们大都将自己定义为平台,除了概念炒作之外,还可以将很多成本转嫁给B端用户(商户),让自己的平台变“轻”,以此提升运转的效率。

酒店业的消防设施都需要自己花钱来建设,但airbnb不用,这理所应当成为了房东的责任;出租车行业根据所在城市的要求,需要配备一定的残疾人座椅或者儿童座椅,但uber不需要,这都是司机的责任。还有各种各样的商业保险、福利等,都为“共享经济”节约了一大笔开支,这种巧妙的转嫁真的会带来良好的商业循环吗?我想在世界各地爆发的反uber、反airbnb运动足以说明了民众的心声。

六、评分评价变成监督、惩罚的手段

airbnb、uber们的政策几乎清一色倾斜到C端用户身上,一旦有用户对B端商户打差评、低分,他们的资格就会被取缔,这不但助长了C端用户故意挑刺的毛病,还将公司平台变成了一种人为干涉、无视公平的垄断者角色。拥有技术、数据的“共享经济”公司们,就像封建时期的帝王一般,以自己的意愿制定着不公平的制度,手中的残忍武器便是评分评价机制,所带来的酷刑就是各种严厉的惩罚手段,其苛刻的程度远甚于传统领域的巨头们。

七、坐拥技术和数据,倒逼改革,却留下了大量社会问题

科技行业常常是赢家通吃,某领域一家独大之后经常会带来很多问题,当公司因用户量的增加而掌握越来越多的数据,加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他们便有了与政府叫板的资本,倒逼政府改革政策,将自己曾经游走在灰色边缘的行为合法化。

科技行业发展的太快了,以至于其带来的很多社会问题根本无暇去解决,当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或许科技双刃剑的另一面便会爆发,到那个时候我们所要面对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其实,新兴的事物多多少少都会带来问题,但当我们对其剥茧抽丝之后,看到的本质却依旧是旧世界的那一套,我们不禁会问:我们追随所谓的“新经济”真的值得付出这样的代价吗?不单单是“共享经济”,如今越来越多的概念涌入我们的视线,而他们的背后都有没有告诉我们的事情,到底是伪装的外衣,还是货真价实的新趋势?不要只看他们说的,而是要看实际中怎么做的,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不被概念所迷惑。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