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_美国货币史 1867—1960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 读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
汪杨 美国货币史 1867—1960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5-29 17:05:46

读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

本书的详实研究对于身处危机中的我们有极其重要的参考意义,有必要经常重读。研读本书,尤其是对于银本位、金本位和信用本位的评述引发了我对于货币体系的更大兴趣,这也是打开当代资本主义体系的一把钥匙。

p5(9) 货币制度争论消除之后,金融和政治焦点转移到了银行业体系上。银行业反复出
现的危机引发了不满。最为严重的银行危机发生在$%)* 年、$%%+ 年、$%&" 年和$%&*
年。当时,银行破产、挤兑,以及对更多银行破产的广泛恐惧促成了银行危机,以及在一
些年份,比如最明显的$%&* 年,大多数的银行中止兑现存款。$%&* 年的事件反映在图$
中,表现为通货的增加以及存款的减少,以及通货和存款总额的减少。随着$&") 年银
行业恐慌的又一次爆发,对银行业体系的不满最终被推上前台。那次恐慌重演了早期
的危机,包括中止兑现存款。从图$ 中可以看到,那是$%&) 年到$&$+ 年期间货币存量
唯一的一次下降,像$%&* 年一样,伴随着的依旧是通货增加以及存款急剧下降。结果
是国会于$&"% 年制定了《奥德利奇瑞兰法》(,-./01234/55-67. ,18)作为暂时的解决措
施。随后,$&$" 年国家货币委员会(9680:76- ;:7586/< =:>>0??0:7)开展了针对货币和银
行业体系的探索性研究,出版了一些关于货币与银行业的著名学术成果。1913年,联邦
储备作为一项永久性的措施被国会采纳( 见第+4章)。
1914 年,联邦储备体系开始运转。这一美国货币体系内部的深远变革恰好与同样意义非凡的外部变革(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外部环境与
内部货币供给间的纽带有所放松)同时发生,这注定了联邦储备体系会保持下来。两种
变革共同促使1914年成为了美国货币史上的一个主要分水岭。

p7(12) 联邦储备体系也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其中调节准备金率的权力是迄今为止
最为重要的。在货币体系方面,美元对黄金贬值,而且金本位的特征也发生了变化。金
币的使用被废止,持有金币或金块不再合法。财政部可以继续自由地以固定的价格从
铸币局买入黄金,但自由地以固定的价格卖出黄金只能用于国际支付。随着金本位国
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和战后相继抛弃金本位以及其他国家广泛采用外汇管制,美国
有效地实现了信用本位。黄金成为一种合法的商品,其价格受法律支持,而不再是任何
意义上我们货币体系的基础( 见第8章)。

p16(26) 黄金作为货币的主要用途是用于国际交易。自从像英国这样的重要国家采取金本
位后,黄金在国际支付中的作用就相当于外汇。一些主要贸易国家通过买卖黄金以对
冲持有外汇负债而产生的汇率波动风险。这种需对冲的风险在1866年跨大西洋电
缆没有建成前是很大的。在此之前,纽约和伦敦的交易者需要两周的时间才能知道彼
此市场的汇率,电缆的竣工大大缩小了信息时滞并使其以小时或分钟计。)

p18 根据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但仅限于在固定的兑换比例下。这也解释了绿钞如何在
流通中驱逐银币,从而迫使政府发行辅币,因为银币以其名义值进行兑换,即其与绿钞间是固定汇率。所以如果市场价值超过了名义价值,而流通中的兑换比率不改变,那么就存在市场价值低的货币驱逐市场价值高的货币的现象,但这样做会违背发放银币方便小额交易的初衷。
格雷欣法则经常被误解和滥用,特别是在一些非货币领域,因为这个法则最基本的一个要求( 必须有固定的兑换比率)经常被遗忘。

p39 外汇的供求决定了汇率,反映了美国对国外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国外对美国
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外国居民向美国资本转移和单向转移的意愿、美国居民向国
外资本转移和单向转移的意愿,而这些又都依赖于国内外的相对价格水平。例如,如果
美国的国内价格是现在的两倍,而英国的价格不变,这就会使在一定的汇率条件下美国
商品的价格是英国的两倍,所以就会导致英国从美国进口量的减少。同样,这种情况下
英国商品价格只有美国的一半,这就会导致美国从英国进口量的增加。这就是说,美国
移民向其国外亲属转移既定数量的美元仅相当于移民工资的一半,这会提高汇出美元
的数量。反过来看,也就是说,既定数量的英镑在美国的资本投资仅能购得相当于在英
国一半的实物投资,所以这就会阻止外商在美国的资本投资。对于其他国际收支项目
来说,道理也是一样。如果英镑的绿钞价格也同步增长一倍,将会抵消这些效用,真实
的供求不发生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会根据国内的相对价格水平变
化———这就是汇率中的购买力平价理论。当然在美元时期,其他的条件是变化的,就像
我们看到的,这使得实际汇率的变化水平远远偏离了购买力平价的汇率变化水平。但
是在大多数价格变动的时期,美国国内和金本位国家的价格水平的相对运动、这些国家
的货币以及黄金的升水无疑才是影响汇率最重要的因素。!"#

p50 正如任何一种以固定的世界价格出口的商品其国内价格将随汇率变化一样,在内
战中相对高的黄金的绿钞价格可能会刺激黄金的生产,而1865-1871年的相对低价格
又会使其收缩,后来的高价格又会推动其产出增长。(对于石油也同样如此)

(在政府的直接干涉经济的职能逐渐弱化的情况下,通过货币工具来进行管控将越来越重要,这也是金融行业的优势之一)

p92(138) 1866-1890年间,由于存款通货比率的增长,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美国的黄金需求量。 (可以观察经济体系中杠杆化程度来判断对于黄金的需求涨落)

p132(192) 创建联邦储备体系的
先辈们对中央银行目标的认识是在国民银行时代的货币恐慌中形成的。在他们看来,
基本的货币问题是银行危机,这是由公众试图把存款兑换成通货的过程而引发的。为
了阻止这种兑换引起大范围的银行破产或银行对现金支付的限制,必须要采取措施,使
得在不减少两者总量的前提下,将存款转换为通货。这就需要某种能迅速扩张的通货,
即联邦准备券,以及能够使银行把资产转换成这种通货的办法,即贴现。" 因为当时商
业银行以“ 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银行汇票和汇票”的形式持有大
部分资产,限定“ 最后贷款人”仅向此类票据再贴现虽无益处,但也不存在严重的缺陷。
这一不合理要求无疑反映出:一方面,货币当局对与“ 商业”活动对立的“ 投机”活动的
不认可;另一方面,在货币量的一部分相对于其他部分具有“ 弹性”和货币总体具有“ 弹
性”上的混淆#———这种对投机活动的不认可和对弹性的混淆使储备体系一直以来饱受
困扰,并且时至今日仍伴随着我们。(这也可以看出弗里德曼对于储备体系的一种观点)

p207(298) 1928年10月,随着Benjamin Strong的去世,联邦储备体系内部的权力斗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该政策的出
台。如何限制投机成了争论最激烈的焦点:以纽约储备银行为代表的联邦储备银行要
求对较高的贴现率与公开市场卖出采用定量标准;而联邦储备委员会却要求采用定性
标准,对提供证券借款的银行直接施压。(强势人物的趋势所显现的储备银行和联储委员会之间的矛盾)

p209(299) 在我们所研究的近百年的美国历史中,1929-1933年的大萧条显然是最为严重的
一次经济周期紧缩,也很可能是整个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紧缩。尽管相对于其
他大多数国家而言,美国经历的大萧条更为猛烈,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但是从范围上来
看,这次大萧条是世界性的,是现代历史上危害程度最大、波及范围最广的一次国际性
经济紧缩。在1929至1933年期间,按照现行价格计算,国民生产净值的下降幅度超过
了50%,按照不变价格计算,下降幅度超过了1/3,按照隐性价格计算,下降超过了1/4,
按照月度批发价格计算,下降幅度超过了1/3。(和本次萧条相比较?)

p215(307) 毫无疑问,在某种程度上,股市暴跌是那些促使经济活动陷入萧条的根本力量的表
现,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股市的暴跌也必然加深了经济的萧条。它改变了商人和其他人
制订计划的环境,给一个原本陶醉在新时代即将到来的希望中的社会带来了广泛的不
确定性。人们普遍相信,它打击了消费者和商业企业的消费积极性;"更准确地说,股
市暴跌减少了他们在任何给定的利率、价格和收入水平上愿意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数
量,并相应增加了他们愿意持有的货币余额。股市暴跌在影响货币流的同时,可能也
对资产负债表造成了相应的影响,即从股票转向了债券,从持有各种证券转向了持有
货币。(确切的说,是股市打击了消费者的信心,并影响了企业的盈利预期,从而造成了实体经济的连锁反应)

p234(333) 经济的不确定性,尤其是新政府在货币政策方面的不确定性,同样使经济再次陷入
衰退之中.

p255(360) 大萧条的国际特征,这一节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描述了金本位体系下的国际金融秩序的问题。

p304(442) 正如我们在前几章看到的,银行危机只有在严重萧条的情况下才发生,并且它即使
不是导致温和的萧条逐步恶化的首要原因,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萧条。这就是
为什么我们认为联邦存款保险制度是美国银行结构方面的一个重要变化,并且对货币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事实上比联邦储备体系的建立意义更为重大。

p329(463) 罗斯福政府对于黄金的国有化,禁止民众持有黄金。

p348(491) 当然,白银的所有者可以从高额的银汇兑价格中获益。如果白银仅仅是一般商品,
那么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完全被视为是一种恩惠,它使白银持有者
能够以出人意料的高价卖出其所持白银。但是,由于白银是中国的货币基础,因此那一
时期的学者一致认为,上述恩惠远远小于白银购买计划导致的消极影响,即给中国带来
的巨大的通货紧缩压力和随之产生的经济混乱。当然,除了经济效应外,通货紧缩的压
力及经济混乱也对中国的政治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政府有限的能力首先用在了阻止
白银出口的徒劳努力上,后来又用在了1935年全面的货币“ 改革”上。此外,中国从实
物本位过渡到纸币本位,这一所谓的改革使得通过发行通胀纸币为后来的战争支出融
资变得更加便捷,也更有吸引力。在战争给养及随后革命的压力之下,中国可能无论如
何都不得不放弃银本位而采取纸币发行政策并承受恶性通货膨胀的后果。但是,美国
的白银政策对中国货币结构的影响无疑提高了上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加速了其
进程。(美国的白银购买计划对于中国银本位体系的影响)

p350

如我们所见,严重的紧缩往往随着强劲的复苏而终止。1929--1933年间的紧缩也
不例外。从1933年至下一个周期的波峰1937年,以当期价格和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
产净值的上涨幅度分别不低于76% 和59% ,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和12%,增长速度非常快。只有另外两个四年期内以当期价格计的收入增长率高于此,但
都处于战争时期。其中一个时期的收入增长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而终止,另一
个时期则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此外在有年度数据记录的1869-1960 年间再没
有其他的四年期内以不变价格计的收入有如此高的增长率。(这一段评述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尽管复苏如此强劲,1937年的货币收入比八年前的经济周期波峰还要低17%,而
实际收入也只增加了3%,这可以作为衡量前述经济紧缩程度的一个方面。这段期间人
口增长约为6%,因此事实上1937年这个经济周期波峰的人均产出要低于前一个经济
周期波峰的人均产出。在所记录的1895—1910的年度数据里,只有1895年和1910年
两个经济周期波峰时的人均产出分别低于之前的波峰,即1892年和1907年的人均产
出。此外,1937年之后的紧缩虽然不是特别长,但却十分严重而且发展异常迅速,是我
们记载中唯一的一场严重萧条之后另一场严重萧条接踵而至的情况。

弗里德曼以货币做史,本身就确立了货币作为经济调控核心的地位。

第11章实际上给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

p479(673) 两个时期的一个可能的根本共同点是对经济稳定性变化的预期。在其他方面保持
不变时,非常合理的解释是当个人和企业预期经济状况稳定时,他们愿意以货币形式持
有资产,以货币准替代物的形式持有的资产会少于他们预期经济动荡和不稳定状况下
的持有量。毕竟,现金作为资产的主要优点是其用途广泛。它在应付紧急事件以及利
用良机时能提供最少的约束和最大限度的灵活性。未来越不稳定,这种灵活性的价值
就越大,因此对货币的需求可能就会越大。(这也说明了流动性随着预期变化而变化)

展开全文
有用 8 无用 3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读弗里德曼《美国货币史》”的回应

陈美美 2011-02-26 19:01:01

好学术啊

裸睡的猫 2010-09-25 16:11:26

准备细读了!

cankoo 2009-09-20 13:41:37

1792年,美元在北美十三州形成了货币区,美国在当时只是一个拥有400万人口的国家。

19世纪末,它已变成世界上最强大国家。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国的经济总量大于其余三个最大的国家:英国、德国、法国,甚至它们的总和,这使得美元的地位日益突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国家的黄金流入美国购买战争用品。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将这些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导致了通货膨胀。

从1914年到1920年美国的价格水平翻了近一倍。后来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决定治理通货膨胀,试图使价格恢复到原来的水平。接下来是便一段通货紧缩时期,价格水平在1920年一年内便从200降到140,下降了30%,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通货紧缩。

虽然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固定汇率制拥有保障国际贸易和信贷安全,方便生产成本核算,避免了国际投资风险的优点。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动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然而,严格的固定汇率制使各国难以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有利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受到较大制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际货币体系更是乱成一团。为了解决这种混乱的状况,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即“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怀特计划”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使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也就是基金货币与美元和黄金挂钩。会员国货币都要与“尤尼它”保持固定比价,不经“基金”会员国四分之三的投票权通过,会员国货币不得贬值。而“凯恩斯计划”则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出发,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将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账户转账进行清算.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意大利已经投降,德国在东线转为战略防御,日本已经失去了在太平洋地区进行大规模战役的能力,它们的国内经济更是接近崩溃;而英国和法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也遭受严重破坏;苏联的状况也同英法一样,第三个五年计划还未完成就遭到纳粹德国的侵略;1945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占全部资本主义国国民生产总值的60%,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相当于整个自由世界黄金储备的3/4,这使它登上了自由主义世界盟主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胜利的前夕,二战中的44个同盟国在英国和美国的组织下,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New Hampshire)的布雷顿森林村(Bretton Woods)一家旅馆召开了730人参加的“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财长助理怀特提出的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此开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这种优势地位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使美国可以不受限制地向全世界举债,但其偿还债务却是不对等的或者干脆是不用负责任的。因为它向别国举债是以美元计值的,它可以让印钞厂毫无节制得加印美元,即便造成美元贬值,也能减轻其外债负担,又可刺激出口,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此外,由于美经济实力雄厚,投资环境比较稳定,在美投资能带来较多利润,因此,许多人都想在美投资。而大量流通性美元资金的到来,使其利率下降,弥补财政赤字的成本得到压缩。另外,在通常情况下,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一般要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而美国却不必这样做。因为美元是国际货币,当美国出现外贸逆差时,美政府可通过印刷美钞来弥补赤字,维持国民经济的平衡,而将通货膨胀转嫁给其他国家。这正是战后的美国虽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额财政赤字却依然能保持经济状况稳定的主要原因。

再有,还可以使美国获得巨额的铸币税。铸币税原是中世纪西欧各国对送交铸币厂用以铸造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所征收的税;后来指政府发行货币取得的利润(等于铸币币面价值与铸币金属币价的差额)。在金本位崩溃之后,以纸币为基础的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美元代行国际货币职能,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当一张毫无价值可言的纸币被国家印制出来时,铸币税就等于这张纸币所能购买到的社会产品价值,中间的差额即为美国的“铸币税”。

根据美国国家安全局1994年公布,全世界美钞流通量为3500亿元,l/3在美国境内流通,2/3在外国流通。纽约联储局报告称,在2002年末,在市面流通的6,200亿美元货币中,有大约55%到60%,即3,400亿到3,700亿美元左右是在美国以外地区流通的。根据联邦储备体系最近的估计,在所有流通的美元中,大约三分之二为美国境外持有。目前在全世界流通的美国货币总额已达将近7000亿美元。仅在1989到1996年3月间,流到俄罗斯和阿根廷的美钞就分别达到了440亿和350亿美元。而美国印制一张1美元钞票的材料费和人工费只需0.03美元,却能买到价值1美元的商品,美国由此得到每年大约250亿美元的巨额铸币税收益,二战以来累计收益在二万亿美元左右。


世界上欧元与美元之比较
美国

自行使用美元

货币与美元挂勾

货币在固定范围内与美元挂勾

欧元区

自行使用欧元

货币与欧元挂勾

货币在固定范围内与欧元挂勾但是由于二战时的通货膨胀、二战后的通货膨胀、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时期的通货膨胀、以及两次通货膨胀间的另一轮通货膨胀,使美国价格水平在1934年到1971年间上涨了2倍,同时美国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黄金储备保持黄金的美元比价不变,高估美元,低估黄金。这时各国央行开始储备黄金,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以增加它们的储备。1948年,美国拥有全世界70%的货币性黄金储量也就是7亿盎司。而随着日本和西欧经济复苏和迅速发展,美国的地位不断下降,美元灾加剧了黄金供求状况的恶化,在20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 ,美国为发展国内经济及对付越南战争造成的国际收支逆差,又不断增加货币发行,这使美元远远低于金平价,使黄金官价越来越成为买方一相情愿的价格。欧洲由于越南战争产生了一股反美情绪,法国带头把所有的顺差以黄金的形式进行储备。于是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48年的7亿盎司降到1970年的2亿5千万盎司,有一半以上将近三分之二黄金储备流失了,进一步增加了美元的超额供应和对黄金的超额需求。 加之国际市场上投机者抓住固定汇率制的瓦解趋势推波助澜,大肆借美元对黄金下赌注,导致固定汇率制彻底崩溃。1971年出现了“美元危机”,从60年代到70年代,爆发这样的美元危机就达11次之多。尽管美国政府为挽救美元采取了许多应急措施,都未能奏效。美国经济衰退、资本大量流失、美元在全世界泛滥成灾。最终美国黄金储备面临枯竭的危机,不得不放弃美元金本位,美元失去了其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SYH 2009-06-10 14:37:32

回家慢慢看

johnson 2009-06-06 22:42:38

这本书里面内容很充实

汪杨 2009-05-31 11:38:35

要想吃透,对于美联储体系的建立非得有一定研究不可

包包 2009-05-30 19:22:25

确实是经典著作。但是该书需要耐下心来读,并非通俗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