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故事,你有钱吗?_金融是本故事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金融是本故事书 > 我有故事,你有钱吗?
蜜虎 金融是本故事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5-21 23:05:50

我有故事,你有钱吗?

对故事情有独钟。

我生长在东北某县城郊区。遥想青春年少时,《故事会》曾经是这里的核心期刊。新刊一出,报刊亭便人声鼎沸。作为小学生,块八毛钱也不是小数目,为了读故事,只能放弃电脑房和游戏厅的诱惑,人潮人海(可能当时年纪小,竟然觉得人不少)中买上一本。更多时候是骗,东北叫忽悠。当然不是骗报刊亭老板,而是忽悠爸妈。就是巧舌如簧,口吐莲花,让家长以为故事会比什么作文选作文大全教你写作这类破书强多了,况且印刷精良、篇幅短小、语言优美、情节紧凑,同桌的哥哥的好朋友,就是看这本书考上了重点初中。彼时,沉默寡言的我,在父母面前说出这一大段话,相信也着实让他们吃了一惊。

故事真的很重要。

比如神话。传承千年,无论我们的女蜗补天精卫填海,还是希腊有趣骚性的众神传说,都展现了先人的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比如新闻。做报道就讲故事,看《大地孤独闪光》,李海鹏把新闻(这本书都是特稿)镶嵌在故事里,生活气息扑面而来,社会图景渐进展开。再比如童话。没有托马斯小火车熊宝宝喜洋洋小鸡哔哔,真不知道怎么哄孩子睡觉。

那么当我们谈论金融时,除了数据、图表外,我们在谈些什么?

看看歪果仁说些什么:看电影-《华尔街之狼》;看书-《伟大的博弈》;看美剧-《亿万》,不一而足。金融的世界里不只有年报、市盈率、曲线、CDS,这里也交杂着人性的升华、堕落、角逐;这里也交织了国家、社会、个人之间博弈。尤其是金钱成为媒介,无论美丑、善恶、成功失败、不可一世穷困潦倒,都被金钱无限放大,于是人生百态,世间冷暖,透过孔方兄,看得更为真切。世界之大,阳光底下的故事一样,又不一样。

作为一个半吊子金融从业者,总是想看看我们自己的行业故事,像是枯燥乏味的金融史的旁白,像是大历史的边角料,但激动人心,扣人心弦,让同是干这行的我们或捶胸顿足或拍手称快,或只是默默地看着。

还好,碰到了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15个故事,12万字,尽管有凑数之嫌,尽管瑕疵不断,但真的搔到痒处,就是想看这种生动鲜活的金融史。

东北话叫想啥来啥。

就拿开篇周学熙的故事来说说吧。

最近也看了一些晚清民国的书,好似没怎么提到这位。但既然被称为“现代中国金融业奠基人”,想必有过人之处,只怪自己读书少,脑袋里没啥印象。据说这位大神与袁世凯家是世交,两个孩子从小一起玩,可想关系一定不一般。但是历史总是以政治人物为核心来书写,袁世凯虽没有什么“主义”,但是有“主意”啊,能办事,能解决问题,身强体壮,脑袋精明,“像个小老虎”,不论功过,什么史书都绕不开这位爷。但我发现,谈起英雄,我们往往不愿意提钱的事。你看,中山先生为革命筹款,殚精竭虑,搞了一堆钱,在某种历史观下,只不过体现资产阶级软弱性,以为有钱就能革命。其实啊,你我都清楚,有钱不一定成功,没钱是啥都干不了的。况且,只有钱,即便富可敌国,也不足以与权力相对抗,更遑论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历史上,袁大头始终站在前排,钱的问题有周学熙解决。颇有点汉密尔顿之于华盛顿的感觉。

看袁世凯在历史中的轨迹,对他的命运也不难揣度。抛物线呗。即便如此,这位活到83岁的老人有件事值得铭记。1907年,即光绪33年,让我们脑补一下当时中国,义和团闹完不久,徐锡麟秋瑾起义,慈禧老佛爷掌权,袁世凯已是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这种情况下,周学熙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办成了京师自来水公司。那时,周的老伙计袁世凯已不再地方当政,虽位极人臣,但实权不大,帮不上大忙。自来水公司可不是说办就办的起来的。首先是没钱。周毕竟干的财经,想到了发股票,可那时候老百姓买房置地的多,花钱买“纸”,太过激进。北京城第一张股票就是没人买。于是,周用天津官银号做担保,还像债权一样付利息,钱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然后是施工。那时候,我们工程技术水平不高,尤其开挖管线可能路过坟墓,老百姓怕破了风水,对自来水工程十分敌视。尽管如此,周软硬兼施,百般协调,好不容易挨过两年,也算是完工了。最后是卖水。满族亲贵官老爷和有钱人是不屑于用自来水的,老百姓也觉得这东西哗哗的冒气冒泡,太可怕了,不敢用。没办法,周老先生于是干起了科普,亲自提笔写文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自来水在北京才渐渐普及开来。

书里有趣的故事不胜枚举。比如,孔祥熙、宋子文、胡雪岩、和珅名头如此响亮,他们的名字是怎样与银钱、财政、改革这些词汇关联呢?还有那些传统现代之交的银行家们,席正甫、秦润卿,怎样周旋于外国人、官宦、帮会之间,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第一批现代实干家们,他们怎样白手起家,历经沉浮,富甲一方,金融在其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接下来当然不是《走进科学》。

而是这本小书。虽然毛病也不少,比如不同故事间少量内容重复陈述、不可避免的字词标点错误以及绝对算不得优美的语言。但是,一个个故事,开头经过结尾,有时间地点人物,简单又不简单,铺陈开来,又串在一起,填补了历史那些缝隙,读起来舒服过瘾。读不出什么沧桑感,却读得出难得的趣味。比起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金融投资学,不知高到哪里去了。有人说,好是好,没用啊!是的,你考试,学CFA、CPA、FECT;你充电,看大盘、看K线、看消息,管用,可能从此升职加薪,当上CEO,赢娶白富美,登上人生巅峰。也不需要这本书当什么话题,有的是看某基金某券商某老总某操盘手多么牛逼。

但是,当你在这行业浸淫多年,驾轻就熟,回首往事,探寻前路,这些东西能够称作文化吗?能让人沉淀下来吗?

我感觉所谓文化,便是一定区域内,由一个个故事层层叠叠,堆砌而成的共同记忆。那么,中国金融人的文化在哪呢?我不否认,那枯燥乏味的数字报表,精雕细琢的西装革履,甚至官方的、老生常谈的大事记,都是文化的某一面向。但是,想想看,在中国历史中,有一群人和你一样,以银钱为生意,有借有贷,经营信用,在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中,一步一步往前走,把一生活成故事,让事迹广为流传,多么神奇多么美妙,这才是汉娜阿伦特眼里的的“行动”啊,这才是“积极生活”啊,这才是文化传承的基因之所在。

作为一个勉强的金融从业者,读完这些故事,虽醍醐灌顶、心潮澎湃,却无奈口袋空空、一文不名。没办法,毕竟得有人在金字塔的底端,托着塔尖上的大佬们会当凌绝顶。人之常情,社会之常态。

真的,无论你牛逼苦逼,无论银证保基金租赁担保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p2p,当金融人把酒言欢时,除了炫富和交换消息外,可以读一读这本《金融是本故事书》,聊一聊这些尚未远去的故事。

你会惊奇地发现,故事里的事,依旧在今天的市场里,发出声声回响。

完。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