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续读完之印象。_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 > 断续读完之印象。
读书分享 风吹江南之互联网金融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9-30 16:09:43

断续读完之印象。

这本书断断续续读完,不分章节的把观点整理下来,从整体上认为,作者对金融现象的分析和思考确实比较深入,更多是基于常识而更进一步思考,但也囿于这一点,书中也不乏数据的缺失、观点的随意和信息的片面,更像是随笔。即使如此,仍然从这本书了解了不少信息和金融常识,扩展进去也会扩充人的境界。 把一些印象深刻者记录如下:

常识:贸易金融的行业属性 vs 民间金融个人能力 对银行都会产生冲击。

观点质疑:就客户至上来看,其观点有失偏颇。是否服务某部分客户属于客群选择问题,但具体到服务和产品,则必须注重体验。

观点质疑:创造价值更重要?风险与服务体验相比,首先要创造价值,不能牺牲风险容忍度。基本认同,但创造价值是核心产品所需要满足的,没有体验是不完整的产品,大众需要发自内心的尊重,注重体验不代表不创造价值。

观点质疑:关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突出场景之重要,这点无比重要,但支付宝实名验证之群体在某些场景会更有优势,如未来医院、未来社区等。

常识:诺亚等财富管理公司实际为销售公司,确实要有慧眼,看清楚公司之商业模式。美国销售代理模式只有4%,多为资产管理公司。我至此方理解何为通道业务【我理解,实际类似替资产管理方或融资方销售其资产管理服务,与销售代理类似】作者对诺亚的解释的分析丝丝入扣,将其收费1%和其成本结构做了对比,如果介入资产管理的成本,人才成本则是难题。

常识:关于余额宝揭示了其本质,且分享了“降维攻击”理论。在此理解了备付金比率、同业存款之存款准备金等常识,回顾五部委127号文,对同业业务也多了层了解。

观点质疑:为何大数据失效?我认为其阐述不充分,说服力不强,比如他反复强调的系统风险是否应在非预期损失中来覆盖,而不应存在系统性风险而否定大数据。

常识:两类风控模式的划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靠制度安排建立资金池,由于期限错配问题,作者认为流动性可以一直持续;第二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代理或自营,前者不承担风险,后者则承担市场波风险,其核心能力是通过风险定价而承担风险。

观点:其阐述了阿里可能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客户欺诈问题、经济周期问题、淘宝网客户分化问题等,但我依然认为在逐步形成的信用社会里,违约惩戒社会成本加大之后,违约率会稳定在某个水平,系统性风险能通过资本来解决。这点上巴塞尔协议同样应规范这些小贷机构。

观点质疑: 最后提到金融创新与流动性贷款的关系,后者被扣上帽子,我认为不妥当:信用变现,所谓第一还款保障是未来的方向吧,这才是更核心的客户体验。

观点质疑:金融专家的时间价值和互联网专家的时间价值,观点不妥,以成败论英雄太绝对,其对互联网发展的价值留下的经验是值得尊敬。

观点质疑:作者对媒体和分析师的观点太过偏颇,需要有传播和独立分析的力量,他们可以让信息创造更多价值并充分流动。

观点质疑:战略容易,但改变最难,毫无疑问是OK的,但泛泛认为互联网是所谓短期战略、银行应保守行事,无异于作茧自缚。

观点质疑:关于银行的猜想。层级制对创新的遏制可以逐步来避免,所谓去能力化把银行单纯作为一个放贷人来谈,其实银行业务日益丰富,可做的事情挺多。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