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務是無法完成的承諾_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 債務是無法完成的承諾
Jacqueline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4-22 10:04:57

債務是無法完成的承諾

David Gradeber的這本書,中文譯名個人認為十分到位,債的歷史,但不是正史的編年體傳記或者大歷史的寫法,是人類學希望做到contexutulize金錢,債務以及信用和具體的生命和人際關機互動的筆法。正如題目,Gradeber時不時會帶出一些零散的新緯度的,對於資本主義時代,人與人之間,從思維到語言,從實際行動到價值體系的解讀。

從一開始,作者就提出對 『欠債還錢 天經地義』發出挑戰,舉的是民族誌式的“異”文化,第三世界對於第一世界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歷史,當地獨裁政府和和殖民霸權之間的債,那些拔地而起的高樓,穿山過海的鐵路,以發展之名,成本落到了當地需要“被現代化”的社區身上。這樣的理解在歷史書上,比如中國清政府賠的白花花的白銀最後需要百姓來負擔,只是個簡單的數字。但Grabeder用實在小例子來讓人們思考,債,當初借出去,如果已經預知這另借貸人賣兒賣女家破人亡都要還錢的非正義堅持,那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背後,到底是由誰來構建,這種道德和財物掛勾的邏輯和“文明”。而當我們高呼者八個字的時候,是一種對於心底想像中的正義的維護。這令我想起那些是人渺小的英雄故事,或者是總會有因果報應的鬼故事,它們是culturally ture,而且讓人不警覺內化和被教化的力量時如此的強大,以致我們都不會去解構當中的邏輯,或者說是想像另一種可能。 債務,挾著量化和商業語言,將人的關係更新。

在第二段,作者開始去挑戰經濟學家們(classic and neoclassic)簡化版本未經實驗卻已經成為常識的故事:一個沒有貨幣的小鎮,各有所需的人們沒有辦法達到雙重巧合(你想要的東西別人不要,你不要的東西別人要),所以物物交換非常的低效,所以後來人們“發明”了貨幣作為交換媒介,從此天下大同,商流順暢。 作者提出,這個完美的故事其實是一個簡化版脫離實際的想像,比如說它假設交易具有高度的時效性,它是短期的,因為長期來說,雙重巧合以及互通有無是容易出現的(如果小鎮裡人們形成了獨立經濟體)。而對於前工業時代的想像,作者認為,經濟學家們在用工業時代的邏輯去書寫,大量的史實和民族誌都顯示,故事中低效的“以物易物”從來沒有存在過。而以物易物其實是金錢出現了以後,偶爾失效的時候,人們交易的方法,所以真正的先後順序應該是 虛擬貨幣-金錢-以物易物。而在這個過程中,信用系統開始出現。

信用系統本身,是用抽象的衡量單位(貨幣單位),去衡量一個人對其他人的信任,而這種衡量方式也被其他人接受。而貨幣和市場的被接受,是因為各國軍事系統的強大,為了攻擊軍隊所需,查特主義基建了哲學裡面大肆的債的比擬,將人對於宇宙文明以及道德的闡釋和認知和虧欠掛了鉤。所以債務之源是社會性的,國家強調個人對社會的虧欠,國家和市場的苟且開始。而後作者引入尼采的論述,“人是天生會算數的動物”,而在宗教的書寫裡面,比如審判日的定義,或者馬太福音主禱文的那句“我們求神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一樣。一個人如果對於弟兄姊妹斤斤較量,念念不忘別人對他的虧欠,這樣的人是不能求神免去他的債的。” 債構成了人和社群的關係,債務關係為人的優越性畫上註腳。

個人認為,最精彩的論述,在於第六段,作者展示了市場和商業語言如何滲透人類的各層生活。從親子關係(一個很廣泛的比擬,孩子是你上輩子的債主),到現代人護送禮物免卻人情債的思維。裡面對於共產主義的把握十分有意思,“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但這卻是資本主義組織運行的方式,比如說政府公司甚至是任何人的交往,作者說這其實是所有人類社會的基礎,因為在大難和動亂面前,階級和分層成了奢侈,人們必須合作。而從努爾人(人類學經典)民族誌裡面,作者用對照的方法來說明,資本主義社會植入的共產主義原則,比如說平等,努爾人的理解是知道雙方意願,但不是必須按照這種量化進行交換,而“好客”的特質,恰恰和現代社會的政府和市場相違背,人們通過分享食物確立關係,不需要制度化的組織,而共產主義則是一種道德社會的準則,留心和在乎他人的處境,所以人和人的關係是恆久的,在一個記帳和算清楚是種禁忌的社會,而債務因為算不清楚,所以成了關係維持的關鍵。而在資本主義社會,交易的原則在於等值,這就讓關係隨時可以中斷,因為沒有債務,而穩定中產生的階級制度,則是持續不斷的單邊關係,當中的邏輯在於“一個人的特定行為重複多次“或者”別人多次如此對待那個人“,那大家就會把他/她定義為某種人,或者說是那個人不可改變的天性。而一旦任何人時可以劃分的,那重新分配和資本積累(通過戰爭和掠奪),也就成為可能。而債務本來的精華,就在於雙方地位平等,兩個人自認基本上並不是不同的人,而階級就是一筆沒有完成的交易,這是信仰希望施捨的根基。而在強大的中產階級文化裡,比如說謝謝請在法語和英語裡面,原來的意思也是 si li vous plait 你不必如此做, de rien (你)沒(欠我)什麼 這就是一種平等的,無止境的短暫債務關係,人們互欠但迅速勾銷,最後的狀態是 不欠任何人東西,也就省卻了相互關愛和感情。

在性與死亡的遊戲裡,作者用 女奴隸作為貨幣單位的例子,來說明社會貨幣以及human ecnonomic的概念 (相對於現在的財物經濟來說),村民之妻故事,以及以命抵命的邏輯,在於人性經濟裡,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沒有什麼可以和人等值的。任何人的關係是“相互承諾,共同經歷,集體責任”,而不是商品經濟裡面的,用暴力將人從原來的社會網絡裡抽離,比如說奴隸制。 接下來的一章,繼續結構當代文明和商品經濟的關係,比如說榮譽這樣的“普世價值”是和債務相關的,比如說你要榮譽,這個取決於其他人看待你的眼光的東西,你就必須要迎合社會的那套遊戲規則(羞恥受辱也是),而榮譽是過剩的尊嚴。而巴比倫女性可以出售性服務作為恩典和現代管制性的比較,是想去說明,金錢讓性從女性榮譽到了無關甚至是羞辱,是因為妓女和金錢一樣,讓任何人都沒有了獨特性,但這同樣充滿了誘惑。而人的心態,隨之從想要錢到需要錢轉變。

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作者用夯實的細節去構建另一套歷史,用了歐洲中國印度的歷史,人類從物質主義的軸心時代,過渡到宗教權威的中世紀,然後到白銀黃金橫行的大資本帝國時代。裡面作者更新了對物質的定義以及挑戰中世紀黑暗這樣的俗知。金錢成為政治工具,信用這一詞,同樣將金融和道德聯繫起來。而資本主義的發展則是信用經濟變成利息經濟的過程。

而最後一章,作者反思各種對於資本主義必滅亡的觀點,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之後,資本主義進入軍事化,不斷勾銷資本主義以外的其他選項,而細節處說,我們不斷構建和排斥沒有生產力的窮人,從而讓所有人都必須進入不相欠的冷性利息交往。我們一直有經濟,但既有的,從哪裡而來,我們應該走往何處,garbeber稟持人類學一貫慎於判斷和指導的風格,只是去確認資本主義的非唯一性以及幫助大家想像另一種可能。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