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源于创新,止于守成_大繁荣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大繁荣 > 繁荣,源于创新,止于守成
锡兵在途中 大繁荣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9-23 16:09:35

繁荣,源于创新,止于守成

本书的开头把熊彼得的“科学驱动创新”观念作为靶子加以痛殴。按作者所言,熊彼得的科学主义创新观认为科技是影响创新结果的唯一的、决定性的因素。一旦科技进步出现,实现创新的经济过程(筹资、开发、推广)就是完全可以预测的(无论困难与否)。如此,创新的原动力和不确定性完全落在了经济活动之外。而作者认为,科技既不是经济创新的唯一因素也不是其直接因素,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存在于经济活动内部。换言之,熊彼得(或其基于的古典经济学)把经济体系看成是一个精确的机械结构,只要对该结构有充分的了解,则经济活动的一切规则和趋势都是可以掌握的;而作者更倾向于把经济活动看成不断生长演化的有机体,经济活动自身就可以催生新的行为和规则,而且这种演化存在随机性,并无可能精确预知。

作者的创新定义是“新工艺或新产品在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成为新的生产实践。”这里特别强调创新既涉及新事物的发明/发现,也涉及新事物的应用/推广。另一方面,能够推动创新的经济体制称为现代经济体制、现代资本主义或有活力的经济,以与1800年以前贸易为主导的欧洲商业经济(或称重商资本主义)相区分。“现代经济的特性是给商业创意的构思、开发和推广提供回报,包括物质回报和精神体验,从而鼓励人们对资源的利用进行创新探索。”同时,并非所有现代国家(哪怕是现代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一经济体制。不过,个别国家的创新可以被模仿进而推动全球经济的大发展。书中使用了有别于活力(创新能力)的灵活性一词来描述这种模仿能力。灵活性很高的国家也可以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比如当代中国),但最富活力的还是那些生产率领先的国家(比如美国)。

为什么某些国家(主要是19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美国)有效地运行了现代经济体制,催生了大量的创新,并带动了全球的经济腾飞?为什么更多的国家(也包括当代的英国和美国)不能有效地运行现代经济体制,而使得自身经济落入低谷?还有,为了重拾活力,现代国家应采取哪些方法?

以上,就是作者抛出的命题。

第一部分(一到四章)首先描述了19世纪全球经济腾飞(或曰现代经济初建)的历史及根源。谈到根源时,作者罗列了诸如私有产权、代议制民主、法治、(股份)公司制、专利制度、城市化、人文主义、现代主义文化等大大小小方方面面的原因。分开来看,这些原因和作者极力排斥的新科技一样,都不是经济腾飞的充分必要条件。但作者相信这些因素的组合造就了现代经济。

在第二部分(五到八章),作者谈到了现代国家采用的其他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经济和社团主义经济),并从各个角度比较了它们和现代经济的优劣。在这部分,有一个让我很困惑的问题:作者一直没有说清楚到底哪些国家是现代经济国家。就前一部分所提出的代议制民主、法治、城市化等硬性条件来衡量,主要发达国家大都能满足,为何作者认定美国、英国、加拿大才是现代经济国家,德国、法国的现代经济成分较弱,而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瑞典等从来就不是现代经济国家呢?还有一些国家,书中没有说清定位,而它们在各项比较中的走位也飘忽不定。实际上,既然作者关于现代经济的定义是从创新性入手的,找一些关于创新性的硬指标(专利数、生产率、新兴公司数,等等)衡量国家经济的现代性,应该不是不可能的吧?恕我卑鄙地揣测一下,难道是没有找到能够得到作者期望结果的方法吗?这么想并非无中生有,而是基于作者对数据解读的随意性。比如,在解释各国生产率差异(图7-2)时,作者称挪威、荷兰的生产率在大样本量的前提下比美国还高“并不奇怪”,仿佛完全忘掉了他所说的“高生产率代表高创新能力”,而把生产率看成随机分布的了。又如,第7,8两章有许多二维图表,列出各国在某些指标上的对比关系。图表中的直线,如果我们把它当作一种趋势拟合,那么应该满足图上各点到该线段的距离之和(平方和|开方和)最短这类的条件。不过就我肉眼评估,很多线是随便画的(尤以图7-3最为甚)。如果去掉这些线,谁能看出来这里有什么向上或向下的线性趋势呢?说实话,如果经济学家都像这样玩弄数据,那真是呵呵呵了。

第三部分(九到十二章)分析美国近几十年经济衰退的原因,并意图给经济增长开出药方。作者给出的阻碍创新和增长的核心原因有:一、大公司病,包括企业内部沟通不良、股东更关注短期收益和投资银行的投机倾向等;二、对金钱的过分痴迷,导致重金融、轻实业、重享乐、轻奋斗;三、政府的过多介入,包括监管、行业保护、专利壁垒、补贴等等。在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是改头换面的新社团主义:由万能的管理型政府承担各种责任,期望以没有付出、没有风险的方式实现一切目标、满足一切需求。

最后的一章是药方,如何重拾创新的能力,如何重现繁荣的景象?如果归纳为一句话,那就是放弃皆大欢喜(和谐社会?)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拒绝讨好、平衡所有人的制度设计原则,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希望建立在被充分释放的个体创造力上,并坦然承受这一过程中必定伴随的风险和失败。如果我们承认不确定性内生于经济活动中,如同它内置于众多自然现象中那样,那么接受以上结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至于具体的创新激励方法,作者的建议包括不强迫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为官员提供创新|经济活力相关的 培训、避免对特殊利益群体进行特殊照顾、削弱工会和鼓励资方|管理层关注长期利益,等等。

展开全文
有用 7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