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_货币野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货币野史 >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儿歌 货币野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3-04 21:03:43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

      除了经济学家以外,人人都知道“钱”意味着什么;就算是经济学家,他也能照本宣科地说个一二。
——引子


       日常生活离不开钱,我们老生常谈的也是钱这个话题:这件东西价值几何,房子又涨了多少钱,如何用XXXX钱旅行等。可以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而承载价值的——货币,很少被人提及。这本《货币野史》一书中,囊括了许多货币的故事,从雅浦岛到现在的银行体系,为我们展现了货币的纵向发展,以及他们每个时代 的属性和各种价值。
       最初货币出现前我们的祖先是以物易物的,但经过那么一段时间后,古人发现这么做效率很低,因为必须要找到一个正好拥有你想要的东西的人,而且还需要他正好有你想要的东西,此外这两者还要同时发生——即偶然的物物交换。基于以上问题,人们用一种以物易物的媒介交换物品。最早出现的贝壳、金银、特殊的石块儿保存和携带方便、便于运输,也很稀有,自然就作为最早的货币出现。后来又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实物货币逐渐为金属货币所取代,金属货币被更加轻便的货币取代。衍生出知道我们今天还在使用的纸币。
       可以看出本书的侧重点当然主要不是向你我阐述货币的发展,而是从第二章道出本书中心论点,作者马丁眼中的货币压根不是一种东西。而是一种社会型技术:它是一套观念和实践,这些观念和实践组织着我们生产和消费的东西,谈到了货币本身,不需要任何实物,而是观点、行为和制度。或许有些抽象,后面还有补充最重要的当属关于货币的抽象经济价值的观点、记账的实践以及涉及去中心化流通性的制度。
       对于文中抽象的论点我们不妨这么理解:从中学课本我们就都知道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首先是一种商品,具有商品的共性;其次,就是货币的产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同时遵循等价的原则产生的产物,尤其是古代,就像雅浦岛的居民靠石头交换一样,购买双方信任并在意识里认同这种结算方式,而且岛上其他社会成员也都承认它的效力。这套制度必须有两个前提需要保证:每个成员必须保证自己的信誉度,只有这样他人才会对这套制度有信心;其次成员之间必须互相了解,即确保每个社会成员的人品被他人熟知。
       货币本质问题是货币经济学中最基本、最不容忽视的问题,刚刚只能说是适用于古代的货币制度,那货币怎么在现代生存呢?书中有一句话概述的特别好:除了相互信任的人,所有的贸易活动都消失了。我们的佃(dian)农扶不起地租,我们的谷物贸易买不起该买的东西,所有的事情都陷入了僵局。(P131)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货币的重要功能:基于人与人,人民与政府的信任,维持日常正常生产生活产生的一种媒介。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货币无处不在人们交换所需物品的各个环节,政府发放货币基于百姓对政府的信任,人们之间交换货币也基于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这一属性。
       随着政府之后,出现了银行,银行不仅充当信用中介,而且创造信用流通工具,让高度资本化的今天财富流通更加便捷。曾经我一度认为信用卡从某种角度不是货币,因为它和货币有着很多异同之处,但我看完这本《货币野史》突然发现,如果抛开储存职能,那么信用卡就是一种货币,只不过更加方便罢了。


PS:这本书应该定义为科普吧,不应该算是职场励志。扉页写职场励志,有点奇怪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的回应

书评人林颐 2015-03-05 08:38:56

扣紧了对"信用“的分析,文章脉络很清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