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普逊一生著述不多,但个个都是精品。本书的出版到现在70多年了吧,但依然是每个世界经济是学者案头所必不可少的。
我们大陆性学者,做不到这一点。有些学者的论著,说成是垃圾,恐怕一点也不为过,包括某些“名家”在内。
其实并不在于他们本人,而在于当前的学术圈内的制度和学术氛围。学术制度是:不出论著就不能得到奖金,甚至评不上职称。职称这个东西太害人了。但是,仅有这个还不足以说明事情。国内学界习惯于相互吹捧,不习惯于批评。这和我们中国人的性格有极大关系——不习惯于“撕破脸皮”。一部作品出来了,绝少有批评的声音。即使有批评,也是很委婉,读起来不疼不痒,起不到“批评”的作用。就像北大一名博士批评天津师大某著名教授的那篇论文一样,所举论据个个正中要害;但是语气委婉得就像一个温驯的小丫环用极其柔和的声音对男主人说:“老爷,该吃药了。”
中国学者对同仁不习惯于撕破脸皮,但是对国外学者却敢大张旗鼓地批判——反正不认识,也就无所谓脸皮不脸皮了。其中以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彭慕兰的《大分流》所受口诛笔伐尤多。弗兰克与彭慕兰及王国斌同属加州尔湾学派,对经济史研究有独到的思路和方法,在西方经济史学界有极高地位。《白银资本》固然有其不足之处,然而同国内学界某些论著相比,《白银资本》优点点9,缺点1;国内某些论著则相反——优点1,缺点9。为何优点1缺点9的得不到批判,反而是有点9缺点1的受到了狂轰滥炸般的“优待”呢?这很值得国内学界好好反思了。
李伯重先生也被看作尔湾学派中的一员。事实上,在我看来,滨下武志先生的思想也和他们是一类的。这个学派完全不管传统史学持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而是用所有的史料来分析提出新的史学观点,而这种观点和传统的史学观点是严重冲突的,即:直到18世纪末,东亚在经济等各领域仍然是占有优势的,此时西方在经济上并没有压倒东方。
尔湾学派的一些列论著掀起了一场思想界的地震,甚至把它说成是一场史学革命一点也不为过。
为何要在评论汤普逊的《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的时候要讲尔湾学派呢?因为在我看来,尔湾学派和汤普逊的治学方法、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他们研究的领域不同,所以尔湾学派的观点和汤普逊没有冲突。但即使是研究领域一样,所持观点也不会冲突。汤普逊根据史料精心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最大程度上接近客观事实;尔湾学派同样如此。但问题是,尔湾学派之前的一些学者,对于一些史实视而不见,用主观想象来代替客观事实,用战争的结果证明经济水平的高低,用后来的结果说明之前的情况——这些都是极其错误的。
汤普逊的作品固然伟大,值得我们认真研读;而产生伟大作品的治学理念和思想尤其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