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恒甫的愤怒:我就是要与学术不自由为“敌”_最后的狂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最后的狂人 > 邹恒甫的愤怒:我就是要与学术不自由为“敌”
乡村土狼 最后的狂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04-16 21:04:02

邹恒甫的愤怒:我就是要与学术不自由为“敌”

邹恒甫的愤怒:我就是要与学术不自由为“敌”
评《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

昔日民国时期,晚清覆灭,民主初现;外辱犹在,内战不绝,民生凋敝。适逢民智初开,西学东渐,民主自由之风劲吹华夏大地,传统之经典与理性之智慧交融贯通,学术呈现出一片欣荣景象,大师云集,成果卓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被再度提起,改革遂步入攻坚阶段;创新虽屡屡被宣传,然学术却受政治之束缚无法焕发生机。对问题百出的中国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也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

《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一书,是著名经济学家和教育家邹恒甫先生,以他一贯特立独行的风格写就的一部另类的个人自白书,但同时又是对中国学术、教育和社会怪现状的尖锐批判书。虽然邹恒甫的种种行为如堂吉诃德,且有蚍蜉撼大树之自不量力,但不得不佩服的是他敢于挑战体制的勇气;虽有言辞上过激之嫌,但却是有利于我们启动对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一次深层次思考。

大学者,非大楼也,乃大师也。如今大学里大楼林立,而大师之后再无大师,旧有的大师多已远去,新的大师却迟迟无法出场,说明我们如今的大学已经无法培养出大师,其背后便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问题。邹恒甫的愤怒在哪里?对于权钱色学四位一体的怪现状他为何出离愤怒?

邹恒甫先生对于中国教育的贡献,我觉得不仅仅在于他对于中国教育体制弊病的深刻洞悉,更在于他率先在中国推进现代经济学教育,这一“拓荒者”的举措,既与体制无法兼容,又触及了一些人,甚至是一些朋友的现实利益而被排斥,所以他公然举起挑战教育部长、质问教育体制的大旗。当“中国梦”的号角再次吹响的时候,我们是否也需要问问中国教育该往哪里走?因为健康的教育体制是创新的摇篮,是学术自由的初始形态;创新人才的素质,不仅要有知识,而且需要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以及创造性人格。这应是本书最值得深思的地方。

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共识,但如何改,往什么方向改,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和探讨,结合本书批判的现象和提出的观点,我认为,教育体制改革最起码的,自然是要在容忍外界的批评和质询的前提下,对一些存在明显弊端的制度进行改革。如今中国教育改革的迫切性在于,不仅仅是大学受到官僚治校的影响,中学、小学甚至是学前教育都有行政干预的不良反应,且不说择校费、赞助费各种巧立名目依然活跃,公立幼儿园收赞助费也是无法割掉的毒瘤。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要容得下尖锐批评,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执政党领袖都有如此气量,那么中国教育体制中的各级官僚更应广开言路、接受监督了。邹恒甫教授欢迎一切善意和恶意的批判,因为只有批判才能让他写出更好的经济学论文;那么相对来说简单的教育制度改良则是一种展示正能量的好机会了,改良同样要接受和容忍批评,如果只允许正确的批评,那就相当于取消了批评。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广大的“邹恒甫们”只能继续“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了。

邹恒甫在书中多次提及的“教授治校”,是与当前“官僚治校”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校治理方式,“教授治校”去除了政治挂帅、行政干扰的影响,依据学校的教授们通过的“学校法”进行日常管理,重要决策和管理由教授组成的各委员会完成,如执行、人事、研究生、本科生等委员会。教授们各司其职,无行政掣肘。为何美国能够拥有世界顶级、最具活力的大学?原因之一是“教授治校”。这是邹恒甫在书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常识。

“邹恒甫被北大辞退事件”贯穿于《最后的狂人:我就是邹恒甫》全书中,其实邹恒甫之被辞,非张维迎一人之力。张维迎在光华的教学改革,同样得罪了一批人,邹恒甫离开光华之后,他也逐渐退出行政职务,他的退出同样不是因为某一个人的原因。体制不改革,所有的官僚都只能成为体制的过客,更有诸多小人会从中渔利,而真正有才识胆略的人却未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从“官僚治校”到“教授治校”,可能是一个曲折又漫长的改革周期,也有可能因为一定的“中国特色”元素加入其中而加快节奏,局外人无法预料,但却依然期盼早日启动改革,重行教育民主自由之风。
2013-4-15

展开全文
有用 5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