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革命:绝望时刻的新商机_资源革命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资源革命 > 资源革命:绝望时刻的新商机
shallyce 资源革命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11-09 19:11:43

资源革命:绝望时刻的新商机

人类社会一开始由于本身的局限而敬畏自然崇拜图腾,但随着社会组织形式的演进,却不受自然规律的限制,一味抗拒自然的安排,突破极限,挑战宇宙法则。但是这种粗糙烂制的做法再一次引起了人类的恐惧,这一次不仅仅是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而是关系几十亿人口的生存问题,人类日益增长的资源需求同资源即将枯竭的矛盾愈加明显,这是否意味着世纪末日的到来?

似乎大多数人对当今的社会都充满了非理性和悲欢的悲剧情节,却很少以理性和乐观的态度直面人生,更别说他们对悲欢的世界充满了恐惧。理性乐观派总是对未来充满期待!曾任麦肯锡董事的斯蒂芬.赫克(Stefan Heck)、马特.罗杰斯(Matt Rogers)和《华尔街日报》记者保罗.卡罗尔(paul carroll)依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能源生产力报告》合作出版了一本新书《资源革命》(Resource Revolution: How to Capture the Biggest Business Opportunity in a Century),该书的立足点“我们不是面临资源稀缺带来的危机,而是会遇到一个改变全球经济格局的机遇,一个会带来数万亿美元利润的机遇。”

作者首先追溯前两次工业革命的轨迹,进而分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要素。从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创始人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得知,企业的三大要素分别是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产生,蒸汽机技术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力,带来了有限责任公司,如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不纯粹的公司性质);第二次工业革命诞生于美国,这场以资本为基础的革命为带来了科学管理实践、跨国公司以及现代化的金融体系。那么,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最易于忽视的立根之本,人类依赖的土地和资源。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的变迁都是对前一次工业革命的突破和颠覆,势必会对一些固封自守的传统企业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而那些能抓住创新浪潮的企业则赢得先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主题是资源革命,如何解决能源难题的同时带来商机,这种方式可以被称为“绝望时刻的新商机”。第三次工业革命有5大要素,分别是:1,寻找替代稀缺资源;2,消除“从生产到最终消费”整个系统中的无效浪费;3,提高可循环性,可升级循环使用;4,尽可能提高效率、便捷度以及安全性;5,虚拟化,讲产品、服务以及产品开发到交付的流程从实体转到虚拟。

本书作者用大量的篇幅以汽车产业为例,讨论汽车产业是如何利用五项原则实现新的转机,以特斯拉为代表的电动汽车如何在资源革命中取胜。接着用更多的案例详细分析五要素。
除此之外,要想有效提高能源效率,必须在技术和方法上有所改进,本书作者也介绍了一些前沿的技术工具和媒介:通用件、系统整合、内置软件的远程升级、纳米技术和生物学方法、网络效应、大规模推广创新、大数据与算法。如建筑业可以通过通用件实现高效率的模块化生产,提高效率的同时减少浪费;通过系统整合,移动终端连接物联网,可自动调节设备的工作状态,大幅度降低损耗;以LED技术的推广经验来看,创新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把握时机,正确的做法是保证产品可能提供50%-80%的改善而达到大众市场的门槛,最早提前两个产品周期开始投资;太阳能技术的商业化必须先规模化,前提是突破早期用户和大众市场的鸿沟,这就要求产品既要有体验价值同时又满足客户需求。

笔者认为创新和人才机制是任何企业赖以生存的两大基本核心。创新大抵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常见的产品技术创新;第二种是商业模式的创新;第三种是竞争优势的创新。虽然作者没有明确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但散落在诸多案例中都存在创新的启示,从某种角度上,作者更强调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也是技术研发从最终消费者必经的途径,商业模式的创新简单地说是将技术商业化。

另外一点则是作者比较重视的人才机制。前两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科学管理方式、集权化等“组织人”观念已不再适应当前活跃的移动互联网经济时代。今天,为了更好地建立富有创新氛围的企业文化,一些企业打破官僚主义,强调无边界的网络化组织。如谷歌的灵活的工作方式激发员工的创想。本书作者提出要想在资源生产力领域获取先机,必须有复合型人才,这些人才具备系统整合、新的专业技术、低成本制造的技能。

在新一轮的能源革命中,企业在成长过程不仅充当掘金者,更要担任企业社会责任,通过技术改善全球生态问题的同时赢得商机。如此同时,政府应当在政策、资金、知识产权、制度等各个方面上对新能源革命的大力支持!

未经允许,请勿非法转载!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