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人 耳 冬
1720年的英国南海金融泡沫是世界经济史上早期的重大金融事件之一,但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事件,而是具有某种晓谕世人的典型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致穷》讲述的故事不仅远未过时,还会恒读恒新。
1720年,英国伦敦南海公司的股市崩盘,引发了一次波及整个欧洲的金融大动荡,不仅给英人带来了惊人的经济损失和心理冲击,同时,也给初具规模的欧洲金融市场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被称为世界经济史上早期的重大金融事件之一。应该说南海泡沫事件并不是欧洲股市所发生的第一次危机,当然更不是最后一次,而新锐青年学者孙骁骥之所以在《致穷》一书中对南海泡沫事件剥茧抽丝,探寻其间的来龙去脉和不为人知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事件,而是具有某种晓谕世人、直指现实的典型意义。
南海公司本来是一家有着极深政府背景的所谓“国有公司”,它虽然在贸易上鲜有建树,却能在政治上左右逢源,其创建以来的最大手笔,即是以盘下政府债务的方式,通过金融链条大玩“空手道”,将公司自身的利益与英国政府的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并成功地将政府债务进行了转嫁,而“嫁祸”的对象,就是购买南海公司股票的千万股民,公司与政府之间形成了一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正像孙骁骥所形容的那样,十七世纪末至十八世纪初的伦敦,数不胜数的股份公司和遍及咖啡馆的股票掮客构成了人们对这个时代的想象。一方面是官方与媒体的宣传和造势,另一方面是人们渴望“以钱生钱”的贪婪本性再也无法遏制,一种建立在侥幸基础上的赌博与冒险,则成为那个时代蔓延欧洲的“传染病”。于是,渴望摆脱沉重债务的政府与渴望一夜暴富的股民可谓一拍即合,利益当前,他们的个人欲望统统化作了对金钱的无理性痴狂。但令更多的普通股民始料未及的是,金融泡沫转瞬破灭,他们所充当的只不过是内幕交易者的“储钱罐”和“提款机”,并成为股市崩盘最直接的牺牲品。
与“小政府,大社会”和政企各安其分的现代政治理念大相径庭,在民主制度尚不成熟的年代,经济与政治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银行像公司,公司像银行,政府坐大,政企错位乃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政府的逻辑大抵可以归结为:国家主导,唯商是图,藏富于国,国强民微——所有政策的倾斜都由政策的实际制订者所掌握,势必为个人的权力寻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事实正是这样,南海泡沫事件与其说是经济事件,不如说是政治事件,不仅政府与公司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暗箱操作和黑幕交易,公司董事和议会议员之间也有着种种罪恶的勾当和不为人知的“潜规则”。金融体系本来是为人类共同受益而设计,但信贷自身的道德诘难却终是无解,这不仅是体制问题,也是人性痼疾,当金融这个奇妙的市场被利用、被扭曲、被操纵的时候,它同样有着最为恐怖的蛊惑力和破坏力。这就不能不让人相信,一个受重商主义思维影响的强势政府,极有可能会在利益的驱使下主导市场中的欺诈与骗局;一个贪婪与欺诈横行,而又缺乏必要的法规监管的市场,灾难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
《致穷》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却与一般学院派的经济学著作趣味迥异,作者虽然以严谨的专业态度从事英国政治经济史的研究,但其笔下的文字却并不古板。他从极富传奇色彩的著名赌徒约翰·劳的个人经历入手,分析英法两国的不同体制,揭示一般股票市场乃至股份公司具体的运作过程,写得情节曲折、有声有色,既能以引人入胜的故事吸引一般读者的阅读,也能让业外人士了解股市的本质和金融泡沫破灭的深刻内因。我一直认为,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尤其像《致穷》这类具有警世性的学术著作,写得高深并不是目的,让更多的人读懂才是目的。通过深入浅出的精彩叙述让更多的人受益,显然远比专家之间坐而论道更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反省南海泡沫事件产生的诸多危害,除政府与企业合谋设置金融陷阱之外,资产价格的异常上涨也同样扰乱了人们的价值观,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再也无法满足人们日益膨胀的欲望需求,将心智委身于投机,就成为他们追求快速致富的唯一途径。历史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以资本的形成和运转为的目的金融市场既是致富的途径,也是致穷的渊薮——只要世间依然存在权力与资本的合谋,金融骗局的危险就永远不会消失;只要世间存在投资者贪婪与癫狂的集体心理基础,就依然会有唯利是图和利令智昏。从这个角度上讲,《致穷》讲述的故事不仅远未过时,还会恒读恒新。
来源:深圳特区报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11/23/19472304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