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_一切皆有价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一切皆有价 > 读书笔记
笑笑 一切皆有价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2-11 16:12:38

读书笔记

一切皆有价

2014-11-09
价格形成过程绝不像计算机联网那样透明、可以直接地进行互动,也不像成本和收益那样一清二楚。这是因为市场交易并不总是提供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东西,而是提供人们自认为需要的东西,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2014-11-09
价格给我们提供了人们的心理路线图:他们的怪癖、忧虑以及意识不到的局限性。我们观察人们如何确定价格,对价格作出什么反应,就可以判断他们属于哪一种人。
2014-11-09
19世纪美国社会理论学家索尔斯坦·凡勃伦在他的名著《有闲阶级论》中强调,富人实行的是被他称之为“宣示性消费”的消费方式,目的是向周围的人显示自己的实力和优越性
2014-11-09
物品不具有绝对的、固有的价格,这一认识在19世纪渗入了经济学思想之中。制造产品的成本当然很高,这为它的销售价格规定了下限。但是价格并不存在于产品之内,它是由买卖双方共同决定的一个主观的数值—被交换物的相对价值也就是它的相对价格
2014-11-09
持批评意见的人们宣称,沃尔玛把当地零售商打得落花流水,社区的结构因此被破坏。该公司毫不留情地追求最低价格,驱使很多供货商把生产转到成本较低的中国去,从而造成美国制造业的衰落。
2014-11-09
沃尔玛经营上的不断竞争肯定使美国消费者受益。一项研究声称,沃尔玛的销售甚至影响了美国的官方统计,因为采取的数据样本中没有包括沃尔玛的低价食品,商务部计算出的通货膨胀率比实际上高出了15%。
2014-11-09
如果说竞争是消费者最好的朋友,企业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制造障碍使竞争不能正常进行,让消费者无从得知在哪里买最合算。
2014-11-09
以色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因为研究那些导致经济决策失误的人类行为怪癖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把拍卖称为“寻找傻瓜”的工具。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卖方喜欢这种方式而买方却不喜欢。2006年一项有关私募股权公司的调查发现,有90%的公司不愿意通过拍卖来收购公司,但80%~90%的公司却愿意通过拍卖出售公司。
2014-11-09
对于富人来说,时间比金钱宝贵,因为他们不缺钱,而穷人则相反。
2014-11-09
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时间的价值也会增加。因为随着我们事业的发展,专业知识增长,资历的加深,工资水平也在提高。相比之下,一天的时间还是那么多
2014-11-09
苹果公司2007年7月推出的8G智能手机价格是599美元,抓住了早期使用者迫不及待地要当首批使用者的心情。两个月以后,价格就跌到了399美元。
2014-11-09
信用贷款是理顺人们生命周期中总体消费的理想工具,可以让人们消费眼下买不起的东西,以后再付钱。但也有些人认为信用卡可能带来风险。一项研究发现,持有信用卡的篮球迷比那些用现金买票的人愿意出两倍的价钱去买波士顿凯尔特人的球票。
2014-11-11
国民幸福指数一共有72个变量,分为9个方面,包括心理幸福和社区活力、生态、人性化行政,以及时间的利用。它给行为也制定了分值,
2014-11-11
研究幸福课题的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都认同,所谓的“主观幸福度”有3个组成部分:满意度,指描述人们如何以他们的渴望为尺度判断自己的生活状况;拥有例如快乐一类的正面情感,再有就是缺少愤怒之类的负面情感。
2014-11-11
弗洛伊德强调人们“为幸福奋斗,他们想得到幸福,而且希望一直幸福下去”。把幸福转化成“效用”一类的经济学术语,是经济学家的共识。
2014-11-11
20世纪80年代,一个新兴的名为“前景理论”的学科,也就是行为经济学,应用心理学的手段对经济行为进行了分析,发现了许多形形色色的非理性行为。行为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中关于什么使人幸福的理解迥然不同,例如,同样的东西,人们失去它感受到的痛苦要大于得到它的快乐程度,这种怪异行为叫做“损失厌恶”。有些选择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会严重影响我们的幸福感,我们却不会择优而取。我们仅凭有限的几次经验就随意推理,往往得出错误的结论。我们喜欢从众跟风,谁成功了就跟在谁后面学。
2014-11-11
人们能够想象到的生活中的任何变化,对于幸福度提升的效果,都比不上从收入最低的人一跃成为收入最高的人。”
2014-11-18
这是因为收入上一个台阶所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很快就会适应并习以为常了。
2014-11-18
如果进步只能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幸福,他们就会有不断向前的动力。
2014-11-18
事实上,在我们的收入已经很高的情况下,多拿到的钱不过是锦上添花。经济学家对此有清楚的认识,把它称为“边际收益递减”。其他的稀缺自然资源,例如休闲时间和无污染的环境,对我们的幸福感的提升也很重要。金钱对富人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这些资源却变得更重要了。我们牺牲一部分这样的资源换取经济繁荣,而由此换取的金钱则需要从净幸福感中扣除。
2014-11-18
实际上,他这种悖论式的研究成果却证明,我们为了挣钱所花费的时间抵消了我们的幸福感,因为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消费的愉悦。
2014-11-18
要使美国人达到与法国人同样的幸福感,美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至少需要提高3倍才能补偿人们多做的工作所抵消的幸福感。
2014-11-18
“信息时代肮脏的小伎俩是把相当一部分工作拿到政府承认的工作时间以外去做。”
2014-11-18
法国女人花在一日三餐上的平均时间是美国人的两倍多,花在积极的休闲活动(例如体育运动和观看表演)方面的时间,比美国人多将近50%。美国女人花在工作上的时间比法国女人多10%,花在消极休闲活动(例如看电视)上的时间,比法国女人多将近1/3。
2014-11-18
一项研究指出,如果全非洲能够禁止一夫多妻制,可以使人口增长率降低40%,国民储蓄率增加70%,人均经济产量增加170%。
2014-11-18
女人从单调沉闷的家务中获得了自由,从封闭隔离的家庭中解放出来,最终获得与男人一样施展自己智慧和才能的机会,成为完整的人
2014-11-19
对于学历低的穷人,婚姻仍旧建立在传统的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夫妻双方把工作和家庭中各自的优势技能进行交换,丈夫在外面工作挣钱换来妻子照顾孩子和进行家务劳动。而现在女人有稳定工作的比男人多,这种模式就不合适了。学历高的人则比较容易跨过这道坎,他们可以把婚姻关系转变为伙伴形式,建立在消费而不是生产的基础之上。如果能够比较容易地用钱买到产品、服务和休闲娱乐,婚姻就变成了一种共享的乐趣。
2014-11-19
在土地稀缺与非常落后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出现奴隶制。人口众多的社会,众多的工人挤在相对稀缺的土地上竞争工作,很少会出现奴隶制。强制劳动只有在利润率最高的时候才会盛行:劳动力非常稀缺而土地相对充分,而且劳动力的价格越来越高。土地的产量越高,把工人变为奴隶而不是发给他们工资的可能性就越大。
2014-12-10
1981年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家舍温•罗森发表了一篇题为“超级明星经济”的文章。一言以蔽之,罗森强调科技进步会使一些表现最佳者在特定领域作用更大并获得更多回报,但同时会减少该领域其他表现较差者的收入。
2014-12-10
这种模式完全遵循了达尔文的海狮求偶逻辑:雌海狮一贯喜欢那些个头大、能击败竞争对手的雄海狮。但它忽视了一个事实,即它们的身体越沉重,越容易被鲨鱼和虎鲸猎食。如同海狮用体重求偶一样,大公司用综合薪酬来吸引人才,但它们也忽视了一个事实,天价的薪酬计划不可能为持股人创造收益。高额的工资实际上是鼓励造假,诱使那些持有股票期权的高管不择手段地提高他们公司的股价,事实上这还鼓励了过度冒险。
2014-12-10
薪酬的不平等引发人们如此大量广泛的流动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却必须具备的一大特点。贫穷的条件下,经济增长使一部分工人得益,一部分则没有,这就加大了贫富差距。不平等现象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发展,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最赚钱的行业,利润最高的公司雇用了这些人,就又加快了经济发展。
2014-12-10
一项研究得出结论,1960年以来,国民收入每向最富的10%的人倾斜一个百分点,全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就会提高0.12%。不过即使是在这样的高速增长下,其余90%的人也要工作13年才能弥补上他们为经济增长所作出的牺牲。
2014-12-10
民主实际上是个非常宽泛的概念,美国在推行它,对立的政党之间的权力交接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津巴布韦也在推行它,但让反对派就范的手段至今还经常是棍棒。
2014-12-10
这两种手段企业都会使用,使用哪一种取决于企业所处的环境。2010年,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AG被揭露在过去的10年里曾经花费数千万美元向至少22个国家的政府官员行贿,其中包括俄罗斯、泰国,还有希腊等,以获取政府合同。在土库曼斯坦,它向某官员赠送了一辆价值30万美元的奔驰S级防弹轿车作为生日礼物。在富裕国家,戴姆勒公司采取完全不同的做法。2001~2009年它在德国贡献了400万欧元的选举赞助。在美国,它2007年并购了克莱斯勒公司,该公司的政治行动委员会在过去每个选举周期都贡献将近100万美元的政治赞助。2007年它出售克莱斯勒,还出资700万美元对美国国会议员进行游说。
2014-12-10
对于经济学家的世界观,有一种普遍的、很大程度上我认为颇为准确的批评,那就是他们经常忽视文化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而把人们假定为精于计算、只顾自己、对“社会福祉”毫不关心的动物。“经济人”被认为是把生活中的一切当做一连串的成本收益分析,依据价格评估来作出决策,以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英国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以对市场情有独钟闻名于世,她因此与工会展斗开争,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极力扩大社会公共事业的开支。她言简意赅地声称:“所谓社会根本就不存在,只有具体的男人和女人,再就是家庭。”
2014-12-10
撒切尔说得当然不对。人类和动物一样,生来就具有社会属性。我们依赖社会,也就是别人,否则无法生存。为了组成社会,我们必须让出自己的部分利益,把它融合到部族的集体利益中去。文化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它把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写进法律,决定赏罚的价格,作为该部族的行为约束模式。文化在社会集体价格系统范围内,调节着个人的成本收益比。
2014-12-10
对于财产的集体观念经常决定个人面临选择时的成本收益计算。罚款一般被认为是有效的阻止手段,谁愿意损失钱呢?不过,一项对以色列几家日托中心的研究发现,对于迟到家长进行少量罚款实际上增加了迟到现象。本来,接孩子迟到,家长认识到自己违反规定,会产生愧疚感。但是,日托中心决定罚款,就消除了这种负担,他们反而觉得迟到受罚两相抵消了。
2014-12-10
文化把世界一分为二,越过文化的边界,经济人就会失去约束,肆意妄为,完全为了自己的利益我行我素。进入边界,在族群的范围内,文化要求我们为了集体凝聚力而牺牲个体的欲望和冲动。在族群之内,禁忌和文化习俗重新形成新的价格系统,引导个人选择,产生信任,团结
2014-12-10
进一步说,文化制度并非完全形成以后才降临到社会中,而是随着每一笔交易及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而形成的,文化制度取决于整个群体选择的生存方式。文化体现了决定共同选择的所有价格的总和,也就是社会的集体价格体系。
2014-12-11
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什鳕鱼在当地只有油炸这一种吃法。
有一种可能的解释,保罗•克鲁格曼曾经指出英国食品加工水平很差,是由于早期的工业革命把英国人一下子从农村推进了城市,远离新鲜食物原料,而且当时还没有大规模低价生产、储存以及远距离运输新鲜食品的技术。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有超过100万的人口,但是食品运输只能依靠马车。因此伦敦居民只能食用可以长期保存的食品:腌制的蔬菜和肉类或者不需要冷藏的块茎类蔬菜。等到科技发展使伦敦人能够体面地吃上新鲜食品时,他们却已习惯了维多利亚时代的食谱。于是,贫乏的饮食成了英国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4-12-11
欧洲人作为一个群体,都存在严重的偏见。他们坚信运气的偶然性决定人生命运,因而普遍不相信“有钱人的财富是他们应得的”这样的说法。他们不可能把成功归结于个人的奋斗,反而把它看成是机缘巧合和外部环境造就的。他们坚信世界是不平等的,因而倾向于高税率,对收入进行累进式再分配,在不公平的社会中强制实行公平。
2014-12-11
欧洲人深信收入和机会的不平等很可能植根于欧洲过去的封建社会制度—幸福和成功与个人的努力程度无关,而是取决于家庭出身。美国人则恰恰相反,他们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正直诚信、努力工作是成功的关键,有了这些,人人都可能实现自己的美国梦。在美国,认为劳动能够改变命运的人与相信成功缘于幸运和社会关系的人的比例是10:1;在西欧国家,这一比例还不到2:1。1/4以上的德国人认为,向有钱人征税分给穷人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而这样认为的美国人不到7%。
2014-12-11
现代人类在各自的文化藩篱内外表现出的行为完全不同。在群体—种族、信仰、村庄—之外,他们可能变得冷酷无情,压价购买,高价出售,但是回到自己的文化界线之内,他们可能变得慷慨大方,不再锱铢必较、贱买贵卖、争取最大的赚头了。
2014-12-11
但是,宗教不仅仅是个互惠、有保障的俱乐部,信仰所给予的也不仅是困难时期的扶持,它还提倡一系列具体的行为准则,劝诫人们避免自我毁灭的选择,因为上帝和所在的宗教团体都在注视着他们。信教的人更容易相信别人,更相信政府和法律体系,不容易犯法。在一项实验里,让一部分人先阅读一些含有“精神”或者“神圣”之类情感词汇的读物,再让他们去捐款,结果他们捐款的数量比那些没受到暗示的人要多。
2014-12-11
与此相比,那些最狂热最严格的宗教容易在没有文化的人们中间流行,他们别无选择,因此愿意把时间、精力等一切都全心全意地奉献出来。福音教派、摩门教、浸礼会,这些拥有最多信徒的美国基督教派,它们的信徒教育程度也最低,最可能毫无保留地相信有关魔鬼和天堂的说法。
2014-12-11
秘密忏悔给了牧师使用代价歧视的机会—估算罪人的财产状况,根据他的付款能力决定罚款的数额。这一招儿奇迹般地使教会的财源滚滚而来。
2014-12-11
教会不再努力激发人们的信仰而是把心思放在收钱上,他们巧立各种名目从信徒那里收钱,教徒们已经不堪重负,而且教会回馈的核心服务又太少。这就促使它的竞争对手基督教新教的崛起,该教以更公平的价格让信徒与上帝直接沟通,它取消了各种费用,恢复了高度牺牲与宗教回报的传统联系,也就是远古时代信仰的基本特征。
2014-12-11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调查,美国65岁以上的老人中只有1/4认为全球变暖是个严重问题,而18~29岁的青年中却有几乎一半。欧洲的一项民意调查也发现65岁以上的老人只有1/3表示担心,对比之下,25~44岁生育年龄段的人却有40%。1/5以上的年轻人愿意支付汽油税以减少碳排放,愿意这样做的老年人却只有1/10。
2014-12-11
可能我们应该遵守这样一条规则,我们应该把地球原封不动地留给下一代,以便让他们充分享受,就像我们从前人手中接过来的时候一样,但是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代人这样做过。从远古的人类在非洲平原上流浪开始,人类就一直不停地改变环境的面貌。按照这条规则,如果有两个选择:10亿美元资金,或者用来保护环境,或者发明一种疫苗让所有后代子孙受益,我们一定会选择前者。
2014-12-11
2000~2006年,美国人相信房价会永远涨下去,一窝蜂似的争购大房子,房地产业吸收了空前多的国家资源。发财的欲望把房价推高了平均70%,开发商一个劲儿地忙着盖房。后来泡沫破裂,房价从2006年春季的最高点一路下跌到2009年初的低谷,下降幅度将近1/3。
2014-12-11
还有,无论怎样去防止金融风暴,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身重要的局限性:不管采取什么手段,都不能完全避免泡沫产生和破灭。每当投资者热衷于某种新的投资项目时,总是信誓旦旦地保证这一次与以往不同。网络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大幅提高生产力,使人们深信他们面临独一无二的历史机遇。房地产热时期,人们坚信高科技理财手段可以使他们免于金融风险,因为风险已经控制在一批业务精通的投资专家手中。可是,这些盲目乐观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了。
2014-12-11
德国当时的财政部长佩尔•施泰因布吕克强调:“美国将失掉世界金融系统的超级大国地位。”有些决策者兜售中国模式,由国家直接管理大部分经济活动,包括信贷分配和国家的货币币值,来推动以出口为导向的发展。随着全球经济重心转移,工业化国家组成的经合组织俱乐部预计,非成员国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从今天的49%增加到2030年的57%,一直推动西方繁荣的自由民主和资本主义制度或许会失去它的影响力。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