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致死》读后感_绩效致死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经济学 > 绩效致死 > 《绩效致死》读后感
有个箱子 绩效致死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7-12 11:07:50

《绩效致死》读后感

2014已过半,一月一书下来,目前觉得最合我胃口的莫过于这本了。
或许是因为它主要抨击大公司的弊端,而在大公司窝了快2年的我对此真的深有体会吧。

就如我们公司,一所大公司好处显而易见,平台大、福利齐全、环境舒适,名声好乃至很好长脸。
在这种公司你只要把自己岗位上的东西做好,其余都不用担心操心。
对比阿水那类型的创业公司,还要担心公司现金流,每个月的工资总要拖那么一拖,我们完全没有这类型的问题。
但是,大公司的问题其实也很容易发现。公司大了,人多了,就容易人浮于事,也有很多流程上的空子可以钻,导致出现无效的工作。
书中提到的几点就真的很中我的红心。

其一是,对权威的过于尊重。
就如百度而言,一个新政策或者新想法的下来,很多一线经理明明知道是无效的或者满腹的抱怨但就是止于自己的范围内,根本不会往上传达。稍微抱怨之后就是执行,难听点说就是盲从。
但正如书中作者所言,很多时候资深高层也未必确定自己在做正确的事情。在所有这些近乎仪式般完美的机构流程中,缺少自发的、有建设性的、健康的有时甚至是愤怒的讨论,这种讨论可以催生不那么结构化的形式。仿佛建立这个体系就是为了减少不和谐。这也许是一个令人钦佩的社会目标,但几乎肯定不是一个高效组织的标志。
当然,我承认有些领导压根就不希望听到不同声音,不希望有任何程度的以下犯上,调整权威,就希望大家能够按照他说的走。就是这种领导,或者是这种担心,导致很多大公司的无效工作的局面。谁也不希望惹事,其实按照领导走,是最简单的一件事情,因为你不做你提意见就是你的问题,而你把领导说的东西做好,东西最终能不能起效果,则不是你的责任了。这就是最普遍的现状。

这就衍生出第二个问题,一群绵羊。
傲娇的毕业生总是有满脑子的想法,好吧,我是以我这类人来说的。你会对公司的流程、无效的工作有很多意见,你开始的时候你会提(当然有很多想法是我现在看来错得离谱或者很幼稚的),但到后来你会发现越来越难提。有一部分是因为你更了解这家公司后,你会明白有些工作的无可奈何。但更大一部分是人情,如果你提意见,意见涉及到的利益集团,提的行为影响到的同侪的表现评价,很快你就容易被冠上“卖队友"、“麻烦”、“不懂人情世故”的称号。就会很容易开始疑惑,好心是不是就办了坏事,更有甚者,首当其冲懒惰的人居然获得提升的时候,你就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是不是做了没有必要的事情。这是大公司会带来的,越发驯服人变成一群做几乎一样事情的羊。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我常遇到书中也多次提及的无效会议,很多会议花大量的时间但其实都在没有什么实质作用的议题,一些甚至只是外包出去不靠谱的报告,一些高层只是在开会前乱赶乱改出来为了应付会议但永远不会实行的ppt。别说外包出去的报告,就连我所在的团队写出来的报告,我也知道存在很多的水分,只是羊群要这么走,有时你根本控制不了,做多了遭人恨也反而吃亏,久之就很容易在一些事情上被驯化了。
其实像作者说的,大公司人多信息多,所以必须设置很多的一些制度、流程进行信息筛选,但是这就很容易造成这种天才意见的丢失,当然你必须承认10个意见里面或许都没有1个意见是特别靠谱的,如果扁平化下来,可能会造成更多高层劳动力的浪费。所以,流程、制度是有必要,只是要考虑在什么范围内设置流程,不要让每个人仿佛都在机械行驶。这样最大的好处在于,如果你遵循了流程,而结果很糟糕,你会很安全:你只做了该做的事情。虽然有了可靠性、可预测性和品质,灵活性就被活生生剥夺了。作者就认为这类的固定流程更多只适用于制造行业。
有流程去筛选去保障基础完成,却能尽量减少限制员工的发挥,真很难,但值得思考。

上面提到的这点,就和另外一点紧密相关的就是,沉迷于数字游戏。
就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中的x员工那样,基于员工的一切劣根性,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考核标准去确保员工的有效工作。这就是常听到的所谓KPI之类的制度了。由于大公司涉及的人员十分众多,要维持稳定发展,也无怪乎会给很多事情设置量化指标。当然我承认这是必要的,因为看过太多太多懒惰的人了,没有考核不做事,让我深刻体会到考核的必要性。只是,考核量化对优秀员工的限制也是很明显的,比如我们公司的呼叫中心会要求每个员工每天打20通电话,起码有0.8小时的时长限制。这是有效保证了大部分员工的工作量,但对小部分十分优秀员工来说,这个限制导致他们没有更多时间做深入提升。这是大公司管理上只能说几乎是无可奈何的牺牲,但其实现代有很多的一些灵活的方法, 比如在一些战略性团队就会少用KPI之类的限制,让他们能够更加灵活的工作。我也很幸运地就是,我所在团队的工作也比较少硬性指标,但是明显会发现的就是就因为如此,我们一个团队5个人,即使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也会有些人做很多,有些人做很少,过于灵活的情况下,一些人的劣根性就更尽显无疑了。
用作者的话就是要设法有打造一个催生创造力的通畅体系,避免高度依赖分析的僵化系统。
此外,大公司除了在内部迷恋数据,在外部也是,总爱用各种方法分析客户。但是,正如我们所知那样,太多的学术、分析都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基于人是理性的。而人其实是欲望、感情驱动的,很多行为没有想象中的容易预测。就像书中提及的通用汽车市场部的分析,它认为汽车消费者是高度理性的人群,他们在购车时会进行分析,不厌其烦地对比性能,之后才会做出购买决定。这让通用汽车忽略了难以量化的艺术、不经意间产生的奇思妙想,而更注重于一些硬性指标的提高,而作者认为这是无法提高顾客的购买欲的。如果一个人喜欢一辆车,他会忽略车的其他问题,喜欢是主观而难以名状的。很多我们以为可以预测的市场,其实都不过是像《黑天鹅》所说的,不是你预测得精准,只是恰好发生的运气罢了。但人总是喜欢在事后来个原因结果分析,然后自以为能主导下一次成功。不是说,预测无效,只是我们当然可以去做数据分析,来更好规划,只是不要过于迷恋这个游戏,全盘信赖,要明白数据所存在的盲点以及弱点。

最后引出的就是领导层真的很重要,
对外,如果上市了,会有由进口商、债券交易商和风险资本家等组成的利益集团。如作者所言他们只要有万全的退出策略,就不会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
对内,公司本身会有各类的利益集团、各种风气,领导也会有自己的上级,甚至是下级们,如果下级们要充满水分地去完成你要做的事情,阳奉阴违这件事实在太容易了。我看着我们的新高经对于团队经理束手无策的样子,就真切体会到。
在这种千丝万缕的牵绊下,要变化、变革、革除哪怕一点儿劣根性都真的是十分困难的。所以我很同意作者以下这段话:强有力的领导需要可以准确无误地传达他认为应该完成的事情。会倾听,但如果认定自己的观点无误,最终会用远没有那么绅士方法完成那件事。因为如果没有来自领导的一定程度强制力,大机构就不能前进得足够快。

书中就大量提及,作者所认为的领导管理应该是怎么样的,应该做什么。
首先,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形成自己的管理方法(当然要在不断完善),然后坚持它。重要在于坚持。
真的没有最完美的管理方法,每个人都不同,要进步,就要做自己,而不是模仿他人。
如果说大公司驯化了一群绵羊的话,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我看来是循环了满世界的绵羊,典型中国学生很乖,懂让,会听话,很少会更人争执,但也很少能够有一个坚定的立场。作者提倡的领导人会能够是经常犯错,但很少困惑。人无完人,我们都犯错。为了你认为正确的做法(也需要意识到自己可能是错的,因此仍愿意聆听)而争得脸红脖子粗,是进步的关键。能做到这一点的人,不多,但我们要学习如何坚定自己。
因为其实说到尾,看到书一半的时候在想,或许作者也只是展示了改革的成功案例,就像我们写报告那样,尽量写能支撑自己的部分那样。而在最后他成功了,所以就写了这本书来分享,他的观点罢了。站到最后的人就是赢家,但不一定代表赢家的所有方法都一定比输掉的人要好。我们要学会没有标准答案的人生,并找到自己的答案,坚持写下去。
上面说的是比较道上的一些东西,作者还有提到一些关于术上的,我觉得也挺值的分享的。
第一是,强压是无效的,要学会长期塑造团队文化,这才是长久之计。
如果只是依靠领导自己的意愿和可观的影响力来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当领导换人之后,团队也就无法继续保持卓越了。如果塑造文化,可以先从规矩开始,然后持续监控,培养习惯,获得成果之后反复激励,塑造卓越的文化。
第二是,学会用人,不是拼命专注如何做事的。
或许领导根本没有必要知道团队成员具体工作内容,只需要在合适的位置委派合适的人选,并确保他们充分遵循愿景即可。学会,人。
第三是,要会说故事。
作者认为福特总是在怀疑中的得到好处,因为公众知道并喜欢他们;而通用总是得不到好处,因为公众不了解或不喜欢他们。其实无论对内、对外,领导会画饼说蓝图这点很重要,过硬的公关能力有利于保持声誉获得支持。
最后,关于对待外部利益集团抗争势力的时候,如果明知道对手将比你活得久,明知自己无法赢得这场战争的时候,作者认为管理层不应该过于短视,走自毁前程的道路。更好的方案是与狼共舞、和平共处,与此同时,寻找降低整体生产成本的方法,提供更多的买断机会,并将更多有利条款追加到新合约中。既然无法打败,他们也不会善罢甘休,要认清事实并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这种关系上。这点我是很该学习的,因为我更偏向于理想主义者,我总偏爱改革、变化,倡导理想的模式,但有时无法达到的时候,我应该学着现实一些,从接受现状的角度开始思考如何在不改变的情况下优化。

另外,从这本书也看到很多中外观点不同的方面,这在开了眼界的同时也十分具有趣味。
关于日元疲软、日本车进入美国进行的打击,作者认为对美国本土企业造成极大的影响,其基本是站在与《世界是平的》一书相反的立场,《世界是平的》是站在第三方,站在全球整体而言。而作者是站在美国本土企业的立场上,吐露作为产业人的苦。

关于医保制度,也是和我们日常遇到的截然不同的声音。在我们中国人称道的大而全的美国医保制度,而作者站在产业人的角度,则说明这会对本土产业造成的影响,过高的医保成本支出,对企业运作造成极大压力。在与外国企业(没有庞大的医保支出)的竞争中,无疑成为一个明显软肋。继而,倘若输掉了竞争,那么企业破产,大批员工下岗,也是会影响人民生活的。
因此也就说回上面的了,作者因此有理由因为政府应就不同国情就本土企业发展提供协助。因而就更好理解所谓的关税、贸易壁垒的重要性,留给本土企业喘息的空间、成长应对的时间。

关于选举制度,他认为选出来的人行动自由受到严格的束缚,因为他们是由会员选举出来的。如果偏离主流论调太远,这些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领导会发现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这很可能会导致一些错误的决策。

有一些人总是喜欢过度抨击国内崇拜外国的方式,我想说的是,的确国外也有很多制度上的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但是要明白,每一种制度都会有它缺失的地方,单纯的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都是十分幼稚的。btw书中和大多书籍一样,都在抨击媒体在错误舆论上推波助澜,突然挺想看一本在新闻人的立场说新闻人的书呢(笑)。

总的来说,是本好书,值得推荐阅读。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