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好故事_故事思维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故事思维 > “别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好故事
Sofia 故事思维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16 14:03:53

“别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好故事

“别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好故事

文/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我们大多数人成长的道路上,总会遇到那么一两个“别人家的孩子”。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品德好、容貌好,简直是完美一般的存在。可是我们对别人家的孩子却无太多好感,除了感觉他们甩自己N条街、是高高在上的疏离,便是悲催地发现他们是自己无能的最佳对照。这种疏离加沮丧的心情之下,我们对他们,如何还能爱得起来?甚至,连羡慕嫉妒都说不上,距离太远了,恨起来都那么茫然,像一记又一记凌空发出的虚拳。

年岁渐长,与老同学相聚时,说起旧事,才知道自己也曾经做过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而且也切身体会到妈妈们会在口口相传时把“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夸大无数倍。就像非主流戏语所说的“我不要吃饭,我就要学习”那样,“别人家的孩子”就是这样不吃不喝、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让妈妈们省心的孩子。总之,妈妈们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是如何完美,便如何讲述。

妈妈们的出发点自然是要激励自己家的孩子奋发图强、努力学习,搏得个大好前程。即便不能像故事里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样优秀完美,但是也不会距离太远。

但是,你我心知肚明,妈妈们所讲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在你我心中,所能起到的鸡血功效至多支撑个三两日,随之而来的是各种情绪:有平淡、有羡慕、有自卑……除了妈妈们像要的“头悬梁锥刺股”。

其实,妈妈们给我们讲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时,何尝不是也在给她们自己讲一个故事?

依据《故事思维》一书中的评判标准,对于妈妈们而言,“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是一个好故事,故事给了她们希望,给了她们期盼,给了她们正能量,她们信仰这个故事,所以也乐于去讲述这个故事。

只是,可惜,依据《故事思维》里对如何讲好一个故事的要求,除了自己喜欢这个故事、故事富含正能量外,大多数妈妈们并不擅长讲好这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而且,结果,显然大家已经看到了,绝大多数妈妈们讲述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并没有取得原本想要的效果。

《故事思维》里说,讲好故事的第一要点就是聆听。讲故事的人先得认真聆听他想影响的听故事的人的心意。听故事的人心里想什么、有什么愿景,这些是讲好一个故事的前提条件。很多孩子们,他们追求的不是神话一般的存在,而是比此刻的自己进步一点点。

我曾经听过一个爸爸讲述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

那个爸爸说,他对自己的大儿子说,爸爸小时候成绩也并不出色,但是他始终对自己说别放弃、紧紧咬住、别落下,不求做第一名,只愿别被人家甩太远。就这样,他一直默默努力,结果他毕业时却成了班里的前几名。这个故事他对大儿子讲了好多年,去年大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如今自己的这个故事他又来对刚刚上小学的二儿子说。

这个爸爸在讲故事前并没有聆听过自己两个儿子的愿景。但是,显然,他作为故事的亲历者,他懂听故事人的心理需求,所以在这种代位思考的清醒下,他是知道自己的故事想要影响的听故事的人的心愿的。这也算是实现了“聆听”的目的。

而且,正因为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正是讲故事者本人,所以,讲故事的人说起故事来,是带有私人感情的,并不像我如今打在电脑上时这样平铺直叙。何处心情激动,何处婉转低回,都带有当年经历的心路历程的点点滴滴。

所以,像《故事思维》里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故事就是你自己的故事。所有的选择最终都是个人的选择。如果你想影响他人的选择,你会发现最有效的影响永远是主观的。你不需要先将你灵魂中的情感隐藏,再去寻求影响力,事实上,你的灵魂讲了最感人的故事。”

而且,细致分析开来,将自己作为故事里“别人家的孩子”,对着自己的孩子讲自己的故事,也符合了讲好故事的其他条件,譬如,要对故事所要影响的人说明自己是谁、故事为什么有信服力。父母是孩子日日可以看见的榜样,是最有影响力的人,父母自己的故事较之于隔了N个小区、N栋楼、N道门的“别人家的孩子”更加具有真实感和切身体会感。

但是,这也并不是说除了父母自身,其他“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不可以成为一个好故事。讲好故事也是需要技巧的。

好故事,首先得能够满足听故事者的愿景需求。自己家的孩子需要一个克服困难的励志榜样,你却讲述一个奥数小天才的神话故事,这不是自己在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吗?

其次,不仅仅讲故事的人要表明“我是谁”,用讲故事的人的身份来为故事的内容背书,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更需要表明故事里的主人翁是谁,主人翁的故事要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妈妈们所讲的那些传说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之所以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也是因为故事里的事过于玄乎,美好得不太像真的,尽管那可能是真的。 别人家的孩子天资聪明,过目不忘。

别人家的孩子刻骨努力,门门考试都是满分。别人家的孩子爱好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

自己家的孩子,最初听到这种故事时,尚且还能犹如注射一针励志鸡血,努力几日,可是,时间久了,哪怕故事再真实,也终会发现,各人资质不同,有些目标,不是你努力就可以实现的。这种悲催的绝望之下,故事就成了过耳云烟。何况,有些故事,压根儿就是妈妈们编的呢。

《故事思维》一书要求,一个好的故事,应该是事实。我觉得,还应该进一步,一个好的故事,不仅是事实,还应该是听故事者有能力实现的事实,起码得是听故事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可以实现的事实。就像我前面说的那个爸爸讲的故事,他的故事里不是要求自己考第一、考满分,而是紧紧跟上,别掉队。第一不易得,但是前进一名,却并不算难。

“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不是不可以成为一个好的故事,而是妈妈们讲述的“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一定要把握好故事的情境,在什么环境下讲述什么样的故事。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完美的故事主角和神话般的故事内容。

譬如说,当自己家的孩子遇到困难挫折时,“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不是夸赞别人家的神童、乖宝有多好、多厉害,而是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克服困难、如何努力、如何不放弃的。

是孩子,都有贪玩的心;是人,也都会遇到挫折。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有贪玩的时候,也会遇到挫折。没有人是神话、是传说。

“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之所以成为了传说,完全是忽略事实、只追求完美的妈妈们的功劳。

要想让“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成为一个好故事,妈妈们在讲述故事时切忌编造,让故事只是一个故事,甚至让事实像是一个故事。这反而远离了讲故事的本意了。

“别人家的孩子”,也可以是一个好故事1

展开全文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