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完感觉最精彩,也最值得人借鉴的是品牌篇和新媒体篇。 其实,就是小米如何形成自己的粉丝文化,到形成购买力,最终成为粉丝经济。
黎万强说,未来的硬件是成本价,那利润哪里来呢?是以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为主。他没继续说,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从哪里来?答案:粉丝经济来。
不是你天天在电视上砸广告你的品牌就有很多粉丝。放眼很多行业,很多品牌,甚至大品牌,都没有自己的粉丝文化。
当然有粉丝文化的基础是你有容纳足够想象力的产品,有想象力才有参与的价值。空调能不能做粉丝文化?我们只要它性能好,价格合适就行了,不需要去泡论坛成为空调发烧友。所以,董明珠其实对那个打赌不必太当真,你卖空调的和人家卖智能手机的,经济思维已经不一样了。不是一个起跑线,怎么比?
黎万强提出的参与感三三法则,是小米运营的基石,是他们总的战略和战术层面。在P19页: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发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这里,每个点背后都可以挖出很多东西来。比如做爆品,什么行业的产品能做爆品?娃哈哈能做吗?你的行业能做爆品,你敢不敢做?你背后有没有钱让你玩得起来?
大家各自分析吧。
我只想说说小米的营销。玩得很有创新,即便你是在传统行业,也不妨琢磨一下,有没有哪些可以自己也是可以用的?
小米做产品、做营销,就像是一场华丽的魔术秀,做得好看好玩,跟其他冷冰冰的有距离感的某星不一样。我觉得雷总骨子里应该是一个文艺中年。
小米这个品牌,从一无所知,到人人争抢,他的营销功,是值得让人深思和回味的。当然,小米产品做得很好,这是基础,没有好产品,花再大的力气营销,效果也难让人满意。小米营销是从产品开始(这部分在产品篇里有讲述),后面主要在社会化媒体上耕耘(详细地讲了如何运用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化的效果。这跟某星只在电视上做高大上的广告完全不同,可想而知,某星把广告费都间接转移在产品上了,卖得死贵,而产品的性能其实不比小米好多少。除了苹果,接下来手机的档次大家都差不多,比拼的就是性价比。
品牌篇:
1 前期定位
小米给自己的产品定位为“互联网手机”(注意不是智能手机哦)。利用互联网研发,利用互联网发行,以互联网服务盈利。为自己创造一个全新的品类,并做到老大。
2传播路径
一开始只做忠诚度,通过口碑传播不断量化,到了足够量级,在做知名度。(这与传统行业一上来拼命砸广告是相反的)
3做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的效应无法估计,未来是一个经济体。里面举了高端耳机Beats 的例子,它的粉丝文化使得它超越索尼、BOSE成为高端耳机的第一品牌。
新媒体篇:
1,让自己的公司成为自媒体。
2 做社会化媒体。小米目前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上投入的人力有上百人(这点让我所在的行业汗颜,观念要转变,别再认为新媒体营销就是玩玩微博发发微信)
3 微博,微信,QQ空间,论坛的不同属性,不同的营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