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感》读书笔记_参与感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参与感 > 《参与感》读书笔记
笑笑 参与感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0-21 16:10:21

《参与感》读书笔记

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
黎万强(小米联合创始人)
   互联网思维就是口碑为王
  2014-09-02
这种基于产品和市场的思路变革,就像带着大家集体“给大脑刷了个新ROM(手机系统固件)”。产品周期从过去的“里程碑式”每年发布,变成了每周快速迭代;不再“全员会战”,而是要求全员客服;进行用户体验调研不再是每月每季度,而是每天都在和用户交流;把产品的“风暴式”营销推广变为潜入式互动,如润物细无声般,一个个产品功能点渗透到和用户的日常运营活动中;营销不再刻意营造“高大上”,类似“龙行世纪”之类的口号就不用了,我们要求直接说大白话。
  2014-09-02
在2008年,雷总就提出了“专注、极致、口碑、快”的互联网七字诀。专注和极致,是产品目标;快,是行动准则;而口碑,则是整个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2014-09-02
而今天口碑为王的背后,我理解我们面临的信息传播发生了以下三个重要的转变:
1. 信息从不对称转变为对称;
2. 信息传播速度暴增,影响范围空前扩大;
3. 互联网信息是去中心化的传播,通过社会化媒体,每个普通人都是信息节点,都有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口碑的铁三角
  2014-09-02
我理解的口碑传播类似动力系统有三个核心,内部称为“口碑的铁三角”:发动机、加速器和关系链。
1. 发动机:产品;
2. 加速器:社会化媒体;
3. 关系链:用户关系。

  2014-09-02
“快”是第一个口碑节点,使用更流畅了。
  2014-09-02
“好看”是第二个口碑节点。
  2014-09-02
“开放”是第三个口碑节点,我们允许用户重新编译定制MIUI系统。
  2014-09-02
小米开放做产品做服务的企业运营过程,让用户参与进来。和用户做朋友就是和用户一起玩,不是做形式化的用户调查或高大上的发布。
   参与感三三法则
  2014-09-02
构建参与感,就是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让用户参与进来,建立一个可触碰、可拥有,和用户共同成长的品牌!我总结有三个战略和三个战术,内部称为“参与感三三法则”。
三个战略:做爆品,做粉丝,做自媒体。
三个战术: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
  2014-09-02
“做粉丝”是用户战略。参与感能扩散的背后是“信任背书”,是弱用户关系向更好信任度的强用户关系进化,粉丝文化首先让员工成为产品品牌的粉丝,
  2014-09-02
“做自媒体”是内容战略。互联网的去中心化已消灭了权威,也消灭了信息不对称,做自媒体是让企业自己成为互联网的信息节点,让信息流速更快,信息传播结构扁平化,内部组织结构也要配套扁平化。鼓励引导每个员工每个用户都成为“产品的代言人”。做内容运营建议要遵循“有用、情感和互动”的思路,只发有用的信息,避免信息过载,每个信息都要有个性化的情感输出,要引导用户来进一步参与互动,分享扩散。
  2014-09-02
“开放参与节点”,把做产品做服务做品牌做销售的过程开放,筛选出让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节点,双方获益的参与互动才可持续。开放的节点应该是基于功能需求,越是刚需,参与的人越多。
  2014-09-02
“设计互动方式”,根据开放的节点进行相应设计,互动建议遵循“简单、获益、有趣和真实”的设计思路,互动方式要像做产品一样持续改进。2014年春节爆发的“微信红包”活动就是极好的互动设计案例,大家可以抢红包获益,有趣而且很简单。
  2014-09-02
“扩散口碑事件”,先筛选出第一批对产品最大的认同者,小范围发酵参与感,把基于互动产生的内容做成话题做成可传播的事件,让口碑产生裂变,影响十万人百万人更多地参与,同时也放大了已参与用户的成就感,让参与
  2014-09-02
扩散的途径,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开放的产品内部就植入了鼓励让用户分享的机制,2013年现象级的休闲游戏“疯狂猜图”和“找你妹”就做得非常好,每天都有几十万条信息是从产品里简单就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二是官方从和用户互动的过程中,发现话题来做专题的深度事件传播。
  2014-09-02
《消费者王朝》的作者普拉哈拉德曾经说过:“公司中心”型创新方式已经消亡。相反,消费者正凭借独一无二的个人经历在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因此,公司必须建立新的组织架构。
   用户模式大于一切工程模式
  2014-09-02
为了让用户深入参与到产品研发过程中,我们设计了“橙色星期五”的互联网开发模式,核心是MIUI团队在论坛和用户互动,系统每周更新。
  2014-09-02
从“参与感三三法则”来看MIUI参与感的构建:
1. “开放参与节点”,我们除了工程代码编写部分,其他的产品需求、测试和发布,都开放给用户参与了;这种开放,是企业和用户双方获益的,我们根据用户意见不断迭代完善产品,用户也拿到了自己想要的功能和产品。
2. “设计互动方式”是基于论坛讨论来收集需求,固定的“橙色星期五”每周更新。
3. “扩散口碑事件”有基于MIUI产品内部的鼓励分享机制,也有我们集中资源所做的口碑事件,我们为最早参与测试的100个用户,拍了个微电影《100个梦想的赞助商》,是参与感的“放大器”。

  2014-09-02
消费者也是生产者。正如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里的说法:过去,专业者和业余者之间永远存在一道界线,但在未来,将两者分开来谈也许会变得越来越难。至少在小米,这个区分很难。
   优先处理浮出水面的需求
  2014-09-02
2. 第一时间公示需求改进计划。
“橙色星期五”的每周更新,论坛会有完整的更新公告帖,列清楚更新了哪些功能,哪些是推荐的。另外对于单点的需求讨论,讨论结果往往是投票结果,都会公示在论坛;团队也会定期把未来一个月的更新计划做个说明。
3. 让团队结构也“碎片化”。
就是说2~3人组成一个小组,长期改进一个功能模块。给他们自主权,在和用户交流中,有30%的模块自己就定义开发了。过去也确实出现过,有用户天天围着某个工程师,后来开发了看起来并不是很急需的功能。但我们整个项目都是每周更新,迭代很快,出错了的方案也不要紧,过两周就改对了。

   用户体验的核心是为谁设计
  2014-09-02
“为谁设计”,很多人都可能忽略,但这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原点,在它确定之后,设计坐标系统才能明确下来;而如果没有它,就无法正确定位产品好用、好看的努力方向,产品设计就会很苍白,因为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可谓千差万别。
   产品第二,团队第一
  2014-09-02
最专业,就是行业经验和专业能力,尤其是招聘工程师,1个靠谱的工程师不是顶10个,可能是100个;最合适,则是他要有创业心态,对所做的事情要极度喜欢。员工有创业心态就会自我燃烧,就会有更高主动性,这样就不需要设定一堆的管理制度或KPI考核什么的。
我看到乔布斯的一句话,非常震撼:“我过去常常认为一位出色的人才能顶两名平庸的员工,现在我认为能顶50名。我大约把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招募人才。”据说乔布斯一生大约参与过5000多人的招聘,组建由一流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管理人员组成的“A级小组”,一直是乔布斯最核心的工作。

   一剑封喉
  2014-09-02
这套设计你觉得用在你的产品上挺好,用在别人身上也挺好,看起来很潮很炫,想展现品牌高大上,简单说就是“要画面”,觉得用在哪儿都挺好,但就是不抓心。第二个陷阱就是经常把噱头当卖点,没有把产品那个最大的点、最本质的点讲清楚。
   面试设计师的一看二问三PK
  2014-09-02
如何判断设计师的境界?可以问问他有没有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很多设计师仅仅喜欢网上看资料、找资料,但是,这些碎片化的图形、元素和某个作品本身,只能提供一些气质和灵感,没法给予系统性的知识。
  2014-09-02
要分别找不同专长的设计师,比如做视觉和做交互的设计师要求就不一样。
   设计管理三板斧
  2014-09-02
小米内部讲忘掉KPI,我们没有KPI,这个背后是以用户反馈来驱动开发,响应快速。比如我们MIUI的开发,MIUI的设计师、工程师内部全部泡论坛,我们每周快速根据用户的意见来迭代。甚至内部奖励,不是老板今天心情不错,然后说你做得好,而是全部依靠用户票选出来,大家公认的好设计才是好。这种力量是循环互动的,当你很认真地对待用户的时候,用户也会用心对待你。
有玩者之心的团队,才会真正爱自己的产品,爱自己的用户,这才是解放团队真正的核心。

   亚文化是产品经理的必修课
  2014-09-02
坚持看半小时后,我开始有点顿悟的感觉,画面看得下去了,会发现眼中的画面和评论是可以分离的,你想看画面就看画面,想看评论就看评论。请大家一定要试试。那种感觉就类似我们小时候看三维立体画:在二维平面看3D,眼睛不是要聚焦吗,突然间就变成三维的了,就是这种感觉。
   科技要有慰藉人心的力量
  2014-09-02
无印良品诞生于1980年,战后80年代的日本发展到太过追求消费的阶段,很多产品在设计上是装饰过度,后来无印良品主张设计刚好够用的产品。“这样就好”它是为需求设计,而不是为欲望设计,它用了世界上最好的设计师,用了最好的生产工艺和环节,用合理的价格输出。这点和小米很像,今天我们做移动电源,我们用世界一流的品质和工艺,但我们只卖69块。
  2014-09-02
第一任设计师叫田中一光,是当今很伟大的平面设计师,他一开始在定义无印良品的时候,说了三个很核心的词,他认为要做好这个品牌,要有好的产品,好的推广的信息,好的展示环境。
  2014-09-02
我更推崇的是原研哉,他的老师田中一光定义了无印良品,原研哉进一步把它发扬光大。原研哉是日本中生代最有名的设计师,他也是个大学老师,目前是无印良品的设计总监、艺术总监。
  2014-09-02
你会发现,这些好的设计背后,都流露出同一种思维:寄情于物,寄关怀于物,注入可被感知的用心,从无生气的工业品变成对自然生活充满关怀的符号,让物件本身能够盈出给人慰藉的情绪。
  2014-09-02
未来属于能真正理解消费情绪的品牌,而品牌背后的团队除了工程师,更应该有设计师和艺术家,他们都是对生活高感知的人群。
  2014-09-02
最后给大家推荐两本书,有助于系统性学习、理解无印良品的设计哲学,一本是无印良品官方出版的产品设计册《无印良品》(Muji Book),另一本是原研哉写的《设计中的设计》。
   像艺术家创作般热爱
  2014-09-02
最重要的是去共同感受,这些不朽艺术作品本身蕴含着的对创作的热爱、对美好事物和理想的向往与坚守。
  2014-09-02
莫奈 不以目见的睡莲
莫奈是印象派画家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到了1920年左右,莫奈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画家,他的画作开始得到国家的收藏,他自己也有钱建了大型的画室。但是这个时候,他的视力也开始出现问题。1923年,莫奈因为白内障接受了两次眼部手术,他的视力开始越来越差。但是即使是这样,莫奈还是继续绘画。到了晚年,莫奈喜欢坐在湖边画睡莲,他坚持创作了许多以睡莲为题材的画作,并且越画越大,越画越浓郁。到最后,莫奈几近失明,但是他坚持作画一直到1926年12月5日去世为止。当我在法国的橘园博物馆第一次看到这些几十米的睡莲原作,画面的光影穿越了时空,仿佛就在眼前流动,想起作品背后的故事,热泪盈眶。

   “烧”摄影器材的口碑启示
  2014-09-02
真正的发烧友关注什么?一言蔽之:新奇特、高精尖。产品在某一方面做到极致,就自然能得到发烧友追捧。
比如徕卡,早些时候不少人会说它理念跟不上时代,但是它的成像品质和独特的风格就能让它站在影像工业品牌之巅;又比如适马DP系列,吐槽它的人一大堆,对焦慢这个缺点也的确突出,但是它有三层CCD独特技术保证画质,有接近APS-C单反水平的大尺寸传感器,作为一个小巧型数码相机仍值得赞赏。

  2014-09-02
我内心始终相信:能穿越时间的不是商业,是哲学、文学或者艺术。
   企业互联网转型需要“爆扁爽”
  2014-09-02
什么是“爆扁爽”?核心是三个思路:
第一是爆,产品策略、产品结构一定要“爆”。

  2014-09-02
第二是扁,组织结构要梳理,要扁平化。
  2014-09-02
第三是爽,团队的激励,就是一个“爽”字
   小米大事记
  2014-09-02
6月10日 “小米服务点赞月”开启,全国18家小米之家及超过500家的授权服务网点提供1小时快修、免费贴膜、保外免手工费等多项优惠和优质服务项目。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