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后,重阅海底捞_海底捞你学不会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海底捞你学不会 > 上市后,重阅海底捞
徐而道来 海底捞你学不会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7-29 18:07:55

上市后,重阅海底捞

本文原载“徐而道来”微信公众号

昨天整理书架的工夫,偶然翻出了《海底捞你学不会》,想到10天以前海底捞在香港证交所上市的事情,于是又把书看了一遍。阅读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时刻和作者的隔空对话。所以,在不同时间去读同一本书,会有完全不同的味道。

关于公司
买这本书是5年前,它刚出版的时候。当时正为海底捞公司提供一个咨询项目服务,借此机会,和海底捞上到领导层,下到普通的店员都有了接触和、交流。虽然项目时间很短暂,但至今每一次在海底捞吃饭,或者和朋友谈到相关话题的时候,都会对那时的一些细节津津乐道。

那时候正处于百胜集团不断增持小肥羊股份,商务部正在进行全面收购的反垄断审批。我当时就问海底捞的副总:小肥羊已经获得了国际餐饮巨头的认可,有哪些是值得海底捞学习的?结果对方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没什么学习的,不觉得他们有多成功。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我的问题,无论是立足点还是切入点,都傻X透了。科班出身的我潜意识里印刻着“资本”的意识,认为企业的目标就应该在于“做大做强”。当时小肥羊凭借加盟体系已经开了100多家分店,而海底捞还不到一半。
海底捞在当时给整个商界甚至学术界都上了一课,规模不只是唯一的目标,“小而美”也是可以的(近两年创造的名词,在当时已经得到了诠释)。后来几年里,海底捞坚持着“地球人都阻挡不了”的服务传统,而开店速度一直不快,在2014年底才超过100家。

关于海底捞的成功经验,已经被媒体渲染得太多太多,总结起来无非是两句话:老板如何对待员工,员工如何对待客户。

说一下当时我在下门店访谈时的亲身经历。
这大概是我顾问生涯中经历最有意思的一次访谈,在这家门店的最大包间里面,当班的所有店员,店长、厨师、服务员、清洁工老老少少50多号人围坐在我周围。
整个访谈持续3个多小时,过程中所有人都拿着自己的小本子,认真做着笔记。我有种穿越的感觉,好像自己不是在工作,而是在一所农村中小学里,面对一群求知欲极强的学生。虽然积极,但他们的字写得很慢,而且字迹比较幼稚,受教育程度明显不高。
这些年在各种商务交流中,这种对工作的劲头,我只有在小微企业主身上才能看到。
他们提出的建议也有点“幼稚”,但很务实。比如:“能不能跟公司反映一下,不要限制每次只能端一盆菜?客人多的时候可以端两盆?”;“我们都是外地来的,客户来电问路很难回答上来,公司能否培训一下门店附近的交通?”;“客人要我帮他买烟,我都不懂,我们店里没有抽烟的,怎么办?”……
从那次我体会到,对客人的变态服务,不是规定出来的,而是每个店员由心而发的。
海底捞最大的秘诀在于“把人当人”,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当这种工作热情可以从老板传递到员工,员工就能把它传递给客户,客户再贡献经济回报,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曾经在MBA的课堂上,董事长张勇提到了店里的免单权,有个学生问张勇:“如果每个服务员都拥有免单权,怎么保证他们不会滥用权力,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免单?”张勇反问:“如果我给你这个权力,你会吗?”
当整个公司形成了这样一种氛围,一个正常人不会辜负这样的信任。海底捞的文化不像是一家公司,而更像一个村子,有一种强烈的道德感约束。

那么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随着公司的扩张,这样的经营策略可持续吗?

关于管理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从1家店到10家店,再到100家店,人跟人的关系有着天壤之别,那么管理方法是决然不同的。海底捞也必然要经历这样的变化。

公司大了,就需要体系化、标准化、定量化,并且加入考核。可一旦绩效考核,一切都变了。规定微笑要露几颗牙齿,规定几分钟帮客户换烟灰缸,甚至规定一些基本动作。
 
“怎么海底捞服务员的微笑越来越假了?”很多人提出这样的问题。

人性就这么奇怪,从人治到法治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可一旦开启了法治,就再难回到人治。
在《魔鬼经济学》中有个典型的例子:
有所幼儿园,每天放学后,经常有家长不能按时接孩子回家,这样老师也无法下班。后来想了个法子,就是向迟到的家长收取罚款,希望可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可事与愿违,这一制度执行后,迟到的现象反而更严重。于是幼儿园只能取消了这一制度。但取消后情况并未好转,未回到制度执行前的状态。
原来,收取罚款以前,家长们从内心认为亏欠了老师。可一旦交了罚款,便“心安理得”,认为这是一种经济交换。再取消罚款,就无法从这种潜意识中恢复回来。

同样,越来越大的海底捞,我们还能见到服务员最真诚的微信吗?
海底捞面临的问题,可能是所有中餐馆的问题——小与大、人与法、自我驱动与规章驱动、个人手艺与标准化……永远都存在矛盾。
但企业就是这些矛盾中向前发展,所以海底捞还是以地球人也挡不住的节奏发展着。

关于上市
最后,科学地分析一下这次上市。
注意,这次上市的,不是餐饮店,而是火锅底料业务。上市主体是海底捞的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公司,其中张勇夫妇占47%的股份,马云等人创建的云锋基金、新希望集团等也都占有一定股份。
这一上市策略,还是出于通常的商业逻辑考虑:
1、 品牌宣传
上市无非是为了名和利,海底捞的名声已经足够大,但火锅产业后端市场的底料业务,品牌知晓度还比较低,需要上市公司的烙印。
2、 业务稳定,利润保证
虽然是海底捞的“亲儿子”,但它有40%多的业务非海底捞门店提供。从业务稳定性和可发展性方面都有所保证。目前在整个火锅底料市场占有8%的份额排名第二,怎么看都算是一个优质资产。
3、 有更多的资本扩张空间
海底捞门店受制于其经营特性,无法急速扩张(目前已经出现增速下滑)。但火锅底料的想象空间更大,颐海可以给其他火锅店供货,可以家用,甚至出口,开拓新市场。这些业务领域的扩张,都需要资本的支撑。

实际上,资本对于中餐一直采取观望态度。深股上市的“餐饮第一股”湘鄂情,于2014年直接更名为“中科云网”去搞大数据了,原来的餐饮部分直接打个包卖掉。

关于中餐,有太多的话题可以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市场经济如何有机结合,是个老掉牙而又异常深远的问题。

欢迎关注本人微信公众号#徐而道来(xuer_daolai)#阅读更多精彩书评影评和最新最in的商业评论。

上市后,重阅海底捞1
互联网时代的“无知经济论”者,为您带来最新最前沿的商业评论。

展开全文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