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思考”的东方意义_BCG视野假说驱动管理的魅力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管理 > BCG视野假说驱动管理的魅力 > “假说思考”的东方意义
Jimmy Cui BCG视野假说驱动管理的魅力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2-23 01:02:16

“假说思考”的东方意义

“假说思考”的东方意义
2008 年 1 月 30 日 中国新闻出版报
 
  请先思考两个小问题:

  问题1: “管理者是否拥有的信息越多,就越能做出好的、正确的决策?”

  如果你的答案是“是”的话,那么这本《BCG视野:假说驱动管理的魅力》值得你花上半天时间读上一遍。因为它给出的答案是“否”。当管理者拥有堆积如山的信息的时候,他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分析这些信息,还得一一理清这些信息之间的关联。恐怕还没做完这些功课之前,形势就逼迫管理者必须做决策了。而管理者在此情况下做出的决策,又有多少比例是好的、正确的决策呢?

  而如果你的回答是“否”的话,那么,另一个问题就将接踵而至:作为一个管理者,拥有多少信息才能做出好的、正确的决策呢?

  问题2:“在查找问题原因的时候,先做调查再下结论好,还是先下结论然后再做调查好?”

  为“先做调查再下结论”这种方法提供最为理直气壮根据的,恐怕还得是毛主席的那句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受这句话影响,大部分中国人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恐怕都会先做各种各样的调查,然后再去下结论。当然,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商业环境里,留给任何一项任务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各项调查,并一一分析这些调查结果,同时还必须要得出结论,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那么,“先下结论再做调查”能比前面的情况好吗?答案是肯定的。所谓“先下结论”,就是先提出一个暂时的结论(假说)。而所谓“再做调查”,指的是将调查的范围压缩得尽量小:只调查与暂时的结论(假说)有关的信息。因为只要证明之前的结论是否正确,所以,即使调查到的信息证明之前的结论是错误的,那么只要在此基础上提出另外一个暂时性的结论然后再次围绕该结论开展调查即可。与“先做调查再下结论”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在限定时间内得出结论的可能性要高很多。

  波士顿咨询公司资深合伙人内田和成先生在这本书里为大家介绍的,正是上面所说的“先下结论后做调查”的方法——假说思考法。

  “假说(hypothesis)”,又称假设,是指人们对某种现象、事件做出的暂时性的解释或结论。而“假说思考”则是指从暂时的解释或结论出发,界定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曾被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25位咨询顾问之一”的内田先生看来,对一个商业人士而言,假说思考能力比分析能力更为重要。

  作者在本书中除了介绍假说思考的概念外,还以近3/4的篇幅详尽解说了怎样运用假说、构建假说以及怎样验证假说。最后,他还介绍了数种以最小代价掌握假说思考能力的训练方法。

  在西方社会,“假说思考”所提倡的从结论出发界定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相当常见。而在包括中国、日本在内的东方社会,人们则大多倾向于先搜集信息再下结论。这两种工作方法,程序完全相反,效果相差很大。

  正因为如此,假说思考才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必要。我希望,这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播撒良种的作用。
 
 
link:http://www.chinaxwcb.com/xwcbpaper/html/2008-01/30/content_23518.htm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假说思考”的东方意义”的回应

周日又要去广州 2008-12-19 13:42:00

不就是猜想与反驳嘛。

Jimmy Cui 2008-03-14 00:11:44

多谢容懂兄。受教了。

容懂 2008-03-13 02:49:26

还没看过这本书,但我自己的研究兴趣中有一部分是关于不确定环境下的战略决策,所以从学术的角度提供一些想法和资料,希望能和BCG这类咨询公司的想法做一个比较。

关于问题1:

这个问题其实学术界在理论和实证方面都有很多研究。“管理者是否拥有的信息越多”在学术界被称为决策的全面性(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而这么多年来的实证研究结果是模棱两可的,即有时候信息越全面,决策质量越好;有时候则两者没有关系甚至是负相关。最近的一篇AMR论文"RECONSIDERING THE STRATEGIC IMPLICATIONS OF DECISION COMPREHENSIVENESS"则提出说这个问题取决于企业所处的信息环境。只有当企业信息的质量(Quality)和确定性(Determinacy)都很高的情况下,信息的全面性才能提高信息的质量。该论文还重点区分了不稳定性(Instability),模糊性(Ambiguity)和不确定性(Uncertainty)。有兴趣的话可以用Google Scholar查一下,虽然枯燥了点,但应该对你很有帮助。

另外顺便提一句,“做出好的、正确的决策”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是信息的质量问题,取决于决策者在已有信息基础上所能做出的最好决策。而决策的正确与否则是一个结果问题(outcome),这往往取决于许多决策者控制以外的问题,比如不可抗拒的因素,谁来决定对错和等待多久来衡量对错。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决策不一定有“正确的结果”。

关于问题2:

我想,“假说思考"其实是起源于科学进化论的观点,即任何一个理论都是有待于求错的。这种方法在战略规划的文献里面其实已经是一个流派了,你可以看看“http://en.wikipedia.org/wiki/Assumption_based_planning”。我个人推荐这篇文章:McGrath, R. G. and I. C. MacMillan (1995). Discovery-Driven Plann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下载:http://harvardbusinessonline.hbsp.harvard.edu/flatmm/files/95406_b2b.pdf).另外你也可以看看McGrath教授的博客中关于“Discovery driven planning"的讨论http://ritamcgrath.com/blog/C60/。她还专门作了一个软件和一个工作练习表http://ritamcgrath.com/ee/images/uploads/DDP_Worksheet.doc

总之,中国人讲究“三思而后行",但对于创业者和具有创业精神的企业来说,更需要的可能是一种“边做边思考”的技巧和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