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科学吗?
作者着重反驳的就是这一论点。管理学自从泰勒以来,在商学院、MBA、管理咨询公司等各种势力影响下,日渐喧嚣。
作者首先从科学实证的角度对管理学的开山鼻祖泰勒进行了剖析。
“任何一种渴望被冠以科学之名的活动都有一个极其重要的特征,即可验证性:独立观察者必须能够重现试验,并由此对结果加以证实。”
“在审查了泰勒宣扬的所谓效率科学的普适性理论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些法则的大多数都是一些不可证伪的论断。”
“泰勒从管理中提炼一门普遍科学的尝试,因为教条而一败涂地。”
确实如此,我相信搞管理咨询的很多人已经被洗脑了。事实上,类似管理大师泰勒这样用归纳法去将管理这种复杂领域简单化、科学化、普遍化,注定会犯教条主义错误。
泰勒的教条之一是“管理总是追求效率(劳动生产率)这个单一的目标。”
教条之二是“存在某种单一的衡量标准,一种纯量函数,所有管理活动都以此作为评判标准。”如今的商学院将股东价值奉为单一衡量标准。
作者接下来重点讨论了战略规划领域。首先对BCG进行了一番剖析:
“波士顿矩阵假定管理者要比市场更擅长在不同业务之间分配资源“
”随意性的假设中一个微小的变化,就会轻易将“瘦狗”变为“明星”。在一项将4种略有区别的组合管理技术应用于同一个公司15个业务单元的研究中,只有1个单元在4种组合管理技术中获得了相同的分值,5个单元在3种技术中获得了相同的分值。让4只猴子向几个矩阵投掷飞镖,或许能得出相差无几的结果“
说白了,波士顿矩阵,波特五力分析框架等等,都只是一些模型,工具,重要的是你基于什么样的前提条件得到一个结论,对同一个场景每个人提出的前提条件可能都不一样,这也正是复杂性的来源,导致管理更像是艺术而非科学。
作者另外指出了一点洞察。
”通过让市场份额成为评估一项业务所运用的两种变量之一,这种矩阵先天性倾向于扩张战略。“
”在这个方面,矩阵遵循的是BCG经验曲线的主旨,它也赞成不计成本的追求市场份额的做法“
只可惜,片面追求市场份额的做法也不是处处灵验的。
作者也批判了战略领域的两位大师:安索夫和迈克尔波顿。
”波特战略学的原理是,超额利润总是源自市场缺陷“
”运营效率“不足以为超额利润提供可持续的基础”
“波特框架最直接、最重要的含义,并不是公司应该寻求竞争优势,而是应该避免竞争劣势”
“鉴于基本框架包含市场总是趋于完善这个假定,所有的壁垒在某种意义上都是暂时或人为的”
对于波顿理论的上述评价,我以为是很有见地的。不同于作者,我认为波顿理论在诸多管理学理论中依然是最值得学习的一个理论,至少对于投资而言。“选择胜过努力”。对于企业的成功,外因(行业、时机、竞争结构)比起内因(资源、核心竞争力)往往更加重要。
最后,作者对宣扬卓越理论的几个大师进行了批判。
“《追求卓越》第一项漏洞,没有对可靠的对照组做出规定。究竟有没有应用了卓越原则却以失败告终的公司,究竟有没有并未应用这些原则,却依然成功的公司等”
“《追求卓越》第二项漏洞,完全混淆了相互关系和因果关系。这些特质或许同卓越并没有因果关系,它们或许是卓越产生的后果,而非导致卓越的原因”
作者特别指出,卓越公司中快乐、以人为本的文化,很可能是企业成功导致的后果而非原因。
经济繁荣时,市值惊人的互联网公司都有超一流的人文文化。乒乓球桌,自动按摩椅,同管理高层轻松自在的漫谈。互联网泡沫破灭后,这一切都无影无踪。
在实证方面,《追求卓越》更经不起推敲。
“《追求卓越》出版2年之后,43家卓越公司中一半陷入严重的困境”
“以5年为观测期,43家公司自它们被选为卓越那一日起,业绩便开始出现全面下滑”
对卓越绩效派的的批判也印证了前面波顿理论所述的外因重于内因的结论。所谓核心竞争力、卓越企业的特质,往往不敌大势的力量。
作者提出了一个通用的3步走战略:
1.出身好
2.豪赌
3.努力工作
其中,出身好是最重要的一步,在恰当的时机出现在恰当的地方。伍迪艾伦说,人生80%的成功源自出现。
书中提到了卡尔波普尔的证伪理论和统计学上的对照组思想,并用它来检验管理科学中的诸多理论。其实,这才是全书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当我们批判性的学习任何新理论时,卡尔波普尔哲学和统计学原理都是最好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