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类书籍真的是一种享受。首先是流畅语言让人有种不想停下来的感觉,但又不得不停下来。因为其次是它专业化的语言,让不熟悉营销的人不得不时不时按图索骥去查找一个人名、一个专业术语究竟有何意义。三是作者严密的思维逻辑和大量的调查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或专家学者对网络、科技、社会等等行业进行了大量的实地研究调查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这对于作者形成严密的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我们说现如今的营销不仅仅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时代了,而是把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串联起来共同作为主体的时代。消费者在满足产品基本需求的基础上产生了精神需求,也就是产品附加值需求,比如产片所代表的社会地位、所享受的售后服务、所承载的情感分量、所扮演的生活角色等等,都被消费者非常“苛刻”地给予了厚望。他们希望通过购买此类产品,可以与商家产生情感纽带,可以共同体验一种从未有过的经历,这经历和享受便是产品带来的。或者是通过产品去了解一个企业的社会使命和责任担当,或者去了解一个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在消费者心里产生的共鸣,或者是通过多样化的品牌,了解一个企业和民族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又或者是通过国际化的竞争,了解一个企业作为国家精神、形象和文明的象征。这都是产品带来的人文精神。看不到摸不着,但是可以感知,可以想象。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在这里被颠覆,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的不再是物质的享受,而是像艺术家和创意工作者所需要的精神层面的享受,这便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说的倒置金字塔。所以,作为生产商和销售者,要达到消费者的要求,就要产生互动行为,了解消费者需求,集思广益,产生企业使命、价值观、企业理念,提出企业愿景,这是一种公益式营销。而不再是以前的盈利式营销,虽然结果都能带来盈利,但过程不同了,而消费者重视的就是过程的销享受,这是一种能够延伸的体验式的享受。它不同于植入式广告的无处不在。它是一种营销理念的彻底的转变,从关注企业生存、效益和发展到关注社会人文、绿色生命和社会责任。而这些都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发展所必不可少的。一句话就是企业要学会如何可持续发展,可持续有两个意思,一是企业如何使社会可持续发展?这就要企业担当起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这是受消费者欢迎的最佳的营销方式。试想有什么营销比企业关注社会更让消费者动心的呢?二是企业本身要学会可持续发展,既有了第一条,企业就不愁不会可持续发展,受消费者欢迎和青睐的企业必将在商业上立于不败之地。这便是营销革命3.0的精髓之所在。
企业要生存,就要学会“求同存异”,求同,即是在生产商、销售者、消费者之间找出共同的东西,加以润色。存异,便是研究此类产品及拥有的消费者与别种同类产品及消费者在产品特征、消费者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企业使命、价值观等存在差异,找出提高知名度、美誉度和扩大营销的方式方法,扩占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