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做事既符合本性又符合利益的人_史蒂夫·乔布斯传(修订版)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史蒂夫·乔布斯传(修订版) > 一个做事既符合本性又符合利益的人
浊越星 史蒂夫·乔布斯传(修订版)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3-11-25 00:11:57

一个做事既符合本性又符合利益的人

从破几个微博段子入手。

——乔布斯12岁的时候打电话给惠普CEO,得到了他想要的零件。你们这些熊孩子12岁的时候在干嘛?

乔布斯在圣克拉拉谷长大,圣克拉拉谷云集了许多新崛起的高科技产业,更广为人知的名字是硅谷。“住在我周围的父亲们大都研究的是很酷的东西,比如太阳能光伏电池和雷达”。他有一个邻居,拉里·朗,惠普工程师。朗让乔布斯迷上了希斯工具盒(当时用来制作无线电设备或其他电子装备的工具套装),并让乔布斯加入了惠普探索者俱乐部。每周二晚在公司餐厅聚会,大概15个学生参加。探索者俱乐部的孩子们被鼓励做一些项目,乔布斯想做一台频率计数器,需要一些惠普制造的零件。所以他拿起电话打给了惠普的CEO:“那个时候,所有的电话号码都是登记在册的,所以我在电话簿上寻找住在帕洛奥图的比尔·休利特,然后打到了他家。他接了电话并和我聊了20分钟,之后他给了我那些零件,也给了我一份工作,就在他们制造频率计数器的工厂。”乔布斯髙中第一年的暑假就在那里工作,主要就是在一条流水线上“安装基本元件”。



——乔布斯根本不做市场调查的,你们还搞什么用户分析真是弱爆了。

麦金塔发布当天,来自《大众科学》的一位记者问乔布斯做过什么类型的市场调研工作。乔布斯语带嘲笑地回应:“亚历山大·格雷厄尔·贝尔在发明电话之前做过任何市场调研吗?”
这确实是传记中记录的一段。然而,应当回到乔布斯推崇的包豪斯主义上去。

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了三个基本观点: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②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③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这些观点对于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百度百科的一段简单介绍,但是已经够用。乔布斯一直认为,好的产品要站在人文和科技的交叉点上(好吧,一席的口号真不错,人文科技白日梦);他被逐出苹果之后曾经想去政治竞选,但那些不得不说的废话让他退缩,“我只做以人为中心的事情”;苹果设计总监艾弗的最高赞美是“这个产品是不可避免”的,和包豪斯推崇极简主义和功能主义一样,设计师的任务不是取悦和创新,而是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和揭示客观。“这不是品味,而是真理。”

叶夫根尼·莫罗佐夫引用了设计历史学家简·米希尔的一篇文章,论述包豪斯对功能主义的推崇。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功能主义确认产品的功能并不求助于上帝,而是关注“时代精神”、“现代纪元”或“机器时代”的需求。所以他们设计的产品是对这种时代精神的回应,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需要更换,那必然是现时代走到了尽头,将被新时代的一套不同的价值观和需求取代——因此,不仅不需要迎合消费者作为个体的偏爱,相反,他们希望消费者能够加入对时代精神的回应,认可他们的产品,也就是与他们共同创造着这个时代,在改变世界,在参与一场革命。苹果的营销总监就曾说:我们都觉得自己错过了民权运动,错过了越南战争,我们所有的就是麦金塔。于是,“消费者具有革命性,这完全是一个漂亮而又可怕的错觉”。

顺便说,乔布斯官方传记作者艾萨克森是阿斯彭研究所的CEO,阿斯彭研究所是现代设计的先驱、包豪斯元老赫伯特·拜尔参与创建的,拜尔设计过一种没有大写字母的字体,人们猜测乔布斯签名都用小写字母的习惯来源于此。所以,乔布斯选择艾萨克森为自己写传,大概不仅因为后者给爱因斯坦、富兰克林、基辛格写过传记,也有价值认同。从这个层面说,不管读者读了这本传记觉得乔布斯BT、神经质、自恋还是怎样,还是有一个大体中肯判断的:乔布斯是一个做事既符合本性又符合利益的人。



——乔布斯最喜欢一个叫《全球概览》的杂志,那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就是来自《全球概览》的封底,求哪里能买到!要求如饥似渴学习概览精神!(类似的包括乔布斯一再声称的LSD体验,对禅宗的关注等等,表示要效仿的段子很多)

这本传记里写:乔布斯对《全球概览》着了迷。他尤其钟爱的是1971年的停刊号,当时他还在上髙中,之后他一直带着这期杂志,去了大学,去了团结农场。“在停刊号的封底上,有一幅清晨乡间小路的照片,就是那种如果你有冒险精神,会在搭便车旅行时看到的景象。照片下面有一行字:‘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布兰德将乔布斯视为该杂志致力于颂扬的那种混合文化的最完美的化身。“史蒂夫就处在反主流文化与科技的交汇处,”他说,“他看到了工具为人所用的本质。”


这个说起来话比较长。
首先,《全球概览》1971年停刊了,停刊号获得当时的美国国家图书奖。其次,《全球概览》背后,是其创办人斯图尔特-布兰德(Stewart Brand)和整个美国60年代的故事(乔布斯出生于1955年,在20世纪60年代度过他的青春期)。

在二战和冷战期间,大量的军事工程项目和实验室推动了计算机在美国的发展,催生了人机系统和信息循环流动的构想(比如,诺伯特-维纳,1948年发表《控制论》——关于信息如何控制机器和社会的研究,参考了香农的《信息论》,1950年发表《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与社会》)和自由协作的科研方式。

弗雷德·特纳教授在《数字乌托邦》一书中说明:

60年代成长的一代,生活在一个极其矛盾的世界里。一方面,冷战时期的孩子们经历了美国财富的惊人增长。那时候的年轻人身边充斥着家电、汽车和教育、就业机会,这是他们成长于大萧条时期的父辈根本无法想象的。由于战后政府给予的科研经费,美国的大学迅速发展,战前只有14%的入学率,到61年已经是38%,到70年超过50%。由此,这些青年的视野得到开阔,在自由自在的童年和成家立业的成年之间拥有了大把的青春期探索时间。
然而就在其视野拓展的同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年轻人却陷入对原子弹以及长大后会身处某种封闭世界的恐慌,他们认为正是这种封闭世界带来了原子弹。一位社会学学者就曾指出,战后中上阶层的社会生活状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压抑”,作为人际关系对军方与政府决策者的封闭世界论的必然反应。就像那些在美国边境侦察来袭的苏联轰炸机的空军士兵,很多美国人也开始监控自己的生活边界,逐渐变成不安的理性人,人的情感被割裂。对20世纪60年代初的大学生来说,由于战后工业发达,他们找工作毫不费力。但是,找到那样的工作就意味着进入毫无希望的官僚体系中,正是它造出了原子弹,后来又发动了越南战争。“既有的婚姻和家庭生活模式不管用了。专业性追求和中产阶级生活发生了全面冲突,而且没人能真正解决。在这样的世界里你会怎么做人呢?”

于是,当布兰德那代人成年时,面临两个问题:其一,如何从核武器的毁灭中拯救世界,或是如何从那些制造并使用大规模核武器的大规模层级制政府和工业官僚体系当中拯救世界?其二,当面临这样一个世界时,他们如何保全并维护自己的个性?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更宽泛地说,为了应对技术官僚主义的威胁——插一句,我非常喜欢的C.Wrights.米尔斯老师,就在此时,写出《权力精英》等一系列作品,并得到众多学者的呼应,比如加尔布雷思的《新工业国家》(1967),赫尔伯特·马库斯的《单向度的人》(1964),刘易斯·芒福德的《机器的神话》(1967)——20世纪60年代的年轻人发起了两场有所重叠却根本不同的社会运动。其一发端于深南地区的民权运动和言论自由运动,被称为“新左派”。其成员对以前被剥夺公民权的选民进行登记,成立了新的政党,领导了持续多年的反越战抗议。其二则是从冷战时期的各种文化源泉中冒出的产物,包括“垮掉派”诗歌和“垮掉派”小说、禅宗佛教和行为绘画,以及60年代中期的精神类药物等青年运动,这些运动和整个青年抗议者,逐渐被统称为“反主流文化”。

1967年,无韵诗《慈爱的机器照管一切》(这首诗也作为传记中的一个小标题出现)流传在海特-阿什伯里区的街道中,这些青年发起了返土归田的新公社主义运动,抛弃工业时代的技术官僚体系,试图重拾前工业化社会那种亲密无间和人人平等的社会规则。乔布斯去的所谓团结农场,也正是当时大大小小的新公社其中之一。而布兰德的《全球概览》,试图为这些新公社运动的成员提供开创新生活的工具和建议。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杂志,一本书,不如说是一个新公社运动的纸版wiki。

然而,与社会系统脱节的新公社,并不能完成想象中的自给自足,低估了人类生活的复杂性,三年后,这些青年逐渐回到城市。而布兰德在其它领域继续寻找新的、灵活的生活方式。此时,他的朋友委托他去俄勒冈州中部的沃姆斯普林斯印第安保留地为一本宣传册拍照。在这块黑脚族,纳瓦霍族,霍皮族或是巴巴哥族等印第安人的保留地,布兰德意识到,要向原住民印第安人学习基于土地共享的古老和谐之道,让身心重返家园。如果说20世纪的大公司和政府是由社会和心理层面都已分裂的层级制度来运行,那么,在布兰德极度理想化的印第安人世界里,作为部落这一整体的组成部分,城邦、家庭、社区三者之间和谐共存。他要帮助建立起一个新部落,一个由热爱技术的“印第安人部落”,既是艺术家又是工程师的新部落。地理上分散,但精神上一致的网络一代。那些返土归田的公社人员,在赛博空间找到了“电子边疆”(electronic frontier)。

这里不得不提麦克卢汉和富勒对布兰德的影响。巴克敏斯特·富勒,马歇尔·麦克卢汉,两位理论家都认为技术是社会变革的工具,同时却反对用主流的技术产品来维持官僚统治。他们不断在各地旅行,其游历本身就是一种创业家式的独立生活方式,这种生活远离“组织人”(社会学家威廉·怀特提出,没有个人情感的中层经理人)的世界,而且不用放弃工业社会发明的立体声、无线电收音机和移动电话。对终日担心成年后悔变为苏联军事模式下因循守旧的公司职业经理人的那代人来说,既享有技术带来的力量,又提供了一种避免成为技术统治论下碌碌无为之人的方式,这是令人愉悦的选择。

尤其是富勒。
富勒因设计网络穹顶等为人所知,但他的叔祖母玛格丽特和爱默生合办的《日晷》,是最早发表梭罗作品的超验主义文学期刊,“我曾听玛格丽特祖母说,我必须从宇宙开始去研究部分,我必须理解它,这句话极大地推动了我”。
他提出了“综合设计师”的概念,因为”世界是一个信息系统“,一个新兴的综合人才,他既是艺术家、发明家和机械师,又是客观的经济学家和有发展观念的策略家“,不断仔细研究各个州和各个行业的人口调查、资源分析、技术报告,并保证不成为其中任何一家的全职雇员,这样他才能看到技术官僚看不到的——全景,无论在智力还是情感上,他是完整的。让世界重归平衡。

回来看乔布斯,他如此推崇布兰德和《全球概览》,浸染在60年代文化与社会的影响中,这种影响成为他本性的一部分,LSD、禅宗、在日常生活中获得个性的解放。而,“布兰德将乔布斯视为该杂志致力于颂扬的那种混合文化的最完美的化身。‘史蒂夫就处在反主流文化与科技的交汇处,’他说,‘他看到了工具为人所用的本质。’” 综合设计师是那个时代最高的褒扬。

此外,数十年后,新公社主义的文化逻辑成为计算机销售的话语,苹果电脑的广告(比如那个著名的麦金塔打破老大哥监视的广告)就宣称他们的设备可以帮助破除官僚壁垒,提升个人意识,创建新型合作社会的证明。

最后,补一个《全球概览》简单的线索:
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布兰德把波西米亚文化下的旧金山与南部新兴的技术中心硅谷拉到了一起,创办《全球概览》,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1985年,再一次拉到一起,《全球电子连线》(Whole Earth’Lectronic Link),简称WELL。
1993年,WELL的成员,包括凯文·凯利(K.K),霍华德·莱茵戈德,戴森,巴罗,打造了《连线》(Wired),获得美国国家期刊奖。

多说一句,在内地已经快走上神坛的K.K,再一次展现了《全球概览》思想和控制论的持久影响力(K.K自己也认为,《失控》甚至可以看作是《控制论》在当下的更新版本)。

展开全文
有用 12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