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享乐而失去自由,从认知论客观的观察现代文化变迁_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 为了享乐而失去自由,从认知论客观的观察现代文化变迁
龙画符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6-21 20:06:16

为了享乐而失去自由,从认知论客观的观察现代文化变迁

一句话概括:从认识论角度思考现代文化的变迁。

全文脉络:
前言
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强行禁书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失去任何禁书的理由,因为再也没有人愿意读书;奥威尔害怕的是那些剥夺我们信息的人,赫胥黎担心的是人们 在汪洋入海的信息中日益变得被动和自私;奥威尔害怕的是真理被阴霾,赫胥黎担心的是真理被淹没在无聊烦琐的世事中;奥威尔害怕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受制文化,赫胥黎担心的是我们的文化成为充满感官刺激、欲望和无规游戏的庸俗文化。
这本书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
第一篇
第一章 媒介即隐喻
我们关于大自然以及自身的对话,是任何一种我们觉得便利的“语言”进行的。我们认识到自然、智力、人类动机或思想,并不是它们本来面目,而是它们在语言中德表现形式。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这章介绍了“媒介即信息”,提到文字的媒介隐喻的作用,正如一名文学批评家所讲:"书面文字远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提醒物:它在现实中重新创造了过去,并且给了我们震撼人心的浓缩的想像,而不是什么寻常的记忆"。)
第二章 媒介即认识论
作者的观点是:400年来(美国)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印刷术利大于弊。(电视创造出来的认识论不仅劣于以铅字为基础的认识论,而且是危险和荒诞的。铅字不仅相对电视媒介还是口头媒介来说,还是绝对来说,在认识论角度上,都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
本书之后的行文思路:首先,我想证明,在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话语和现在有很大不同——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其次,我想论证,在电视的统治下,这样的话语是怎样变得无能而荒唐的。但是,为了避免我的分析被理解成是对电视上的“垃圾”的司空见惯的抱怨,我必须先解释一下,我的焦点是放在认识论上,而不是放在美学或文学批评上。
媒介的“共鸣”: 我认为,任何一种媒介都有共鸣,因为共鸣就是扩大的隐喻。不管一种媒介原来的语境是怎样的,它都有能力越过这个语境并延伸到新的未知的语境中。由于它能够引导我们组织思想和总结生活经历,所以总是影响着我们的意识和不同的社会结构。它有时影响着我们对于真善美的看法,并且一直左右着我们理解真理和定义真理的方法。(为什么有延伸的能力?现代认知科学认为,我们的记忆好比由储存在脑中的许多离散的、非记忆似的碎片汇总起来而从中涌现的事件,这些半意识的碎片没有固定的位置,它们分散在大脑中。由于可能存在的想法或经历要比大脑中神经元的组合方式多,因此,记忆必须以某种方式进行组织,以尽可能容纳超过其存储空间的想法。而计算机科学家卡瓦尔瓦指出了一种能够将思维所拥有的任何感知存入有限记忆机制的方法,这种算法叫“稀疏分布记忆法”。在一个稀疏分布式网络中,记忆是感知的一种。回忆行为和感知行为都是在一个非常巨大的模式可选集中探查所需要的一种模式。我们在回忆的时候,实际上是重现了原来的感知行为,也就是说,我们按照原来感知这种模式的过程,重新定位了该模式。因此,媒介具有延伸能力)
最后,这本书不是在攻击电视,而是客观的评价这个新的媒介。每一种媒介都有得有失,印刷术的发明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印刷术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印刷术帮助了国家民族的成长,却把爱国主义变成了一种近乎致命的狭隘情感。
第三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美国
这章主要是讲述17世纪到18世纪,印刷机对美国人的影响,主要阐述影响的外在表现。
第四章 印刷机统治下的思想
这章主要讲,印刷机作为一种象征和认识论是怎样使公众对话变得严肃而理性的,让他们具有富有逻辑的复杂思维,高度的理性和秩序,对于自相矛盾的憎恶,超常的冷静和客观以及等待受众反应的耐心。
第五章 躲躲猫的世界
这章主要讲,美国是如何背离印刷机统治的时代,进入娱乐时代的。
首先,电报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行动比”, 在电报时代之前,信息-行动比基本是平衡的,所以大多数人都有一种能够控制他们生活中突发事件的感觉(世界上大多数新闻对个人生活影响甚微)。而且电报给我们带来的是支离破碎的时间和被割裂的注意力,电报只适合传播转瞬即逝的信息,因为会有更多更新的信息很快取代它们。于是,适合于电报的公众对话形式(新闻的形式类似口号,容易被记住,也容易被忘记,而且每个新闻都是相互独立的),久而久之,“了解”事实开始有了新的意义,因为“了解”并不意味着人们能够“理解”事实的言下之意、背景知识和与其他事实的关联。电报式话语不允许人们进行历史的回顾,也不鼓励深入的分析。对于电报来说,智力就是知道很多事情,而不是理解它们。
然后是摄影术的出现。图像与语言的区别在于:1、摄影是一种只描述特例的语言,在摄影中,构成图像的语言是具体的。与字词和句子不同的是,摄影无法提供给我们关于这个世界的观点和概念,除非我们自己用语言把图像转换成观点。摄影本身无法再现无形的、遥远的、内在的和抽象的一切。它无法表现“人”,只能表现“一个人”;2、照片中没有句法,这使它无法同这个世界理论。照片本身就是不容置疑的观点,代表着确定无误的事实。它无心辩驳,所以它就是无可辩驳的。而语言可以用来挑战、讨论、质疑那些我们眼中表面事物的一种工具。“真”“假”这样的表述只能出自语言的范畴。3、照片记录感受的方式也不同于语言。只有在表现为一系列的主题时,语言才有意义。如果一个字或一个句子从语境中被抽走,如果读者或听者不了解前因后果,语言表达的意思就会被扭 曲。但对于照片来说,就不存在脱离语境这种事情,因为照片根本就不需要语境。事实上,照片的意义就在于能把形象脱离语境,从而使它们能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 来。
最后,人们进入了电视时代。电视已经赢得了“元媒介”的地位——一种不仅决定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而且决定我们怎样认识世界的工具。

第二篇
让电视认识论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我要用具体的实例来证明,电视的思维方式和印刷术的思维方式是格格不入的;电视对话会助长语无伦次和无聊琐 碎;“严肃的电视”这种表达方式是自相矛盾的;电视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除此之外,我还想证明,为了加入伟大的电视对话,美国文化机构正竞 相学习电视的术语。换句话说,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很有可能,到最后,我们会接受它并且喜欢它。
第六章 娱乐业时代
这些都是本书后面要讨论的问题:什么是电视?它允许怎样的对话存在?它鼓励怎样的智力倾向?它会产生怎样的文化?
技术和媒介的概念的区别: 一旦技术使用了某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在某种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或融入到了经济和政治领域中,它就会变成媒介。换句话说,一种技术只是一台机器,媒介是这台机器创造的社会和文化环境。
每种技术有自己内在的偏向,电视技术也有自己的倾向,倾向就是娱乐化——电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倾向?因为电视之所以是电视,最关键的一点是要能看,这就是为什么它的名字叫“电视”的原因所在。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有动感的画面——成千上万的图片,稍纵即逝然而斑斓夺目。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电视为我们展示具有娱乐性的内容,而在于所有的内容都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这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作者列出了一大堆的例子,试图证明一点:我们的文化已经开始采用一种新的方式处理事务,尤其是重要事务。随着娱乐业和非娱乐业的分界线变得越来越难划分,文化话语的性质也改变了。
第七章 “好……现在”
在娱乐时代,我们已经彻底地适应了电视中“好……现在”的世界——所有的事件都是独立存在的,被剥夺了与过去、未来或其他任何事件的关联——连贯性消失 了,自相矛盾存在的条件也随之消失了。在没有语境的语境中,它只能消失。没有了自相矛盾。谎言没有被定义成真理,真理也没有被定义成谎言。真正发生的是公众已经适应了没有连贯性的世界,并且已经被娱乐得麻木不仁了。掩藏在电视新闻节目超现实外壳下的是反交流的理论,这种理论以一种抛弃逻辑、理性和秩序的话语为特点。在美学中,这种理论被称为“达达主义”;在哲学中,它被称为“虚无主义”;在精神病学中,它被称为“精神分裂症”。如果用舞台术语来说,它可以被称为“杂耍”。
于是,我们生活在奥尔德斯•赫胥黎所说的,为了享乐而失去自由的世界中。
第八章 走向伯利恒
不是一切都是可以用电视表达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电视把某种事物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原来的本质可能丢失,也可能被保留下来。 电视最大的长处是它让具体的形象进入我们的心里,而不是让抽象的概念留在在我们脑中。
这章讲电视化的宗教。
第九章 伸出你的手投上一票
这章讲电视化的政治。
第十章 教学是一种娱乐活动
这章讲电视化的教育。
电视有三条戒律:1、你不能有前提条件;2、你不能令人困惑;3、你应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阐述。
第十一章 赫胥黎的警告
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这章讲应对娱乐时代的解决方法。作者建议的解决方法,就是赫胥黎提出的方法——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要有自省之心。

经典语录:
1、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
2、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
3、照片把世界表现为一个物体,而语言则把世界表现为一个概念;
4、我们正处在教育和灾难的竞赛之中;
5、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

读后感:
这本书,开卷有益。全文观点客观,论证严谨翔实,思想深刻。做完这本书的读书笔记,完全颠覆了我看之前对这本书的印象——我本以为取名为《娱乐至死》的这本书是一个对电视有偏激看法的人写的,然而只是一个人以一种相当客观的角度,阐释一个可怕的现实。
娱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将一切事物都娱乐化。(下论:娱乐化生活对个人的影响)
一、我们的情绪是丰富多彩的,而过度的娱乐精神将扼杀我们发展其他情绪的可能,于是我们看待这个世界,就会带上一副永久的滤镜,这是一个多么单调的世界?二、娱乐化的事物使我们沉迷于其中,让我们的生命轻飘飘的损耗,这是一种慢性的安乐死。我有一个同学,他成天沉迷于娱乐节目,对于非娱乐的项目毫无兴趣,也就是说,他对于生活中绝大多数的事物都不感兴趣,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不极端的例子处处可见,在这个娱乐文化发达的社会中,我的很多同学已经患上了长文本阅读障碍(完整读完一本有思维连贯性的书很吃力)。三、媒介即隐喻,电视上不连贯的思维方式与爆炸性的信息冲击,对我们大脑神经回路的重构会有巨大影响。我们是我们所吃东西的一部分,同样的,我们的思想也是由我们所接触的信息源所决定!电视以及网络上传播的信息都是破碎而不连贯的,我们看完后的收获只是一堆意象,而不是连贯的逻辑链条和体系化的知识,而最可怕的是,我们看完那些信息之后,会认为自己掌握了许多信息和知识!零星破碎的信息无法汇集成一个连贯而充满智慧的整体,但大量的破碎信息让我们产生了“智慧”的错觉,
视角偏狭的娱乐式精神、浪费生命的娱乐化信息、违背现实的不连贯思维,三者都将使一个人难以适应真正的现实生活。有时候,现实是枯燥的,也是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习惯于娱乐的人很容易深陷在娱乐的温柔乡里出不来,从而浪费了大把可以体验更多经历的时间。这样的人生,在我看来,既可悲又可鄙。
另外,我从书中收获了一些思想甜点:
1、传承知识的现有的最好载体还是文字;2、照片与语言之间的区别;3、媒介即隐喻,每种技术都有它固有的倾向(这种倾向将会深刻影响在之其上的事物)。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