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阳之下,岂无阴影_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 盛阳之下,岂无阴影
丧心病狂刘老湿 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05-05 20:05:34

盛阳之下,岂无阴影

      多年之后,在面对理查德•福尔德的苦苦哀求时,本•伯南克一准会想起巴塞尔协议签订的那个午后。当时人们面对着Herstatt银行和富兰克林银行倒闭引起的海啸不知所措的时候,贪婪的金融家们终于颤抖着将监管的绳索第一次套在了自己的脖子上。从此,资产负债管理的时代结束了,而风险管理时代的大门逐渐开启,为全球的经济带来了又一个繁荣的十年。直到1997年,巴林银行、大和银行的倒闭到东南亚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开始继续反思金融市场的问题,人们惊奇的发现金融家们巧妙的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外加操作风险编制到了一起,于是1997年9 月人们又一次精心打造了名为《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的牢笼,确立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只是这次华尔街的巨头们用更短的时间就找到了这个牢笼的钥匙——一串名为影子银行的钥匙。
  
  由于新巴塞尔协议将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及市场约束的锁头挂在了资本的牢笼上,聪明的金融家们就想出了通过繁复的机构和业务,发行无保险的、并不具备传统银行真正的流动性支付的商业票据来投融资的办法,这种举措绕过了最低资本要求,逃过了监管机构的掌控,并且不受到市场的约束。这些机构或业务巧妙的在传统的银行体系之外扩张了信贷关系,具备了传统银行的功能却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结构,更无需负担传统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和监管成本,恰如表面光鲜的银行业的影子一样与其共生并存,并随着全球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不断繁盛。终于在2008年,脱缰的影子银行引发了金融体系的全面崩溃,卷起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当金融业的大厦终于崩塌的时候,人们才惊愕的望着那一团愚痴混沌的阴影四处蔓延,终于意识到这些年金融业为了逃避监管带来的束缚造出了怎样的一个怪物。
  
  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造成了全球的巨大劫难,而中国作为有幸逃得一难的少数几个国家,甚至是在逆境中仍然保持了巨大的生命力的唯一一个幸存者,自然也将影子银行作为潜在的重大风险来进行关注。一时间影子银行隐隐有过街老鼠之势,谈者色变,可关于影子银行的危险,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人类对未知的危险总是充满恐惧,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影子银行越来越成为一个被妖魔化的话题,影子银行究竟是怎样蔓延的?到底对我国的金融市场有怎样的危害?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规避影子银行带来的风险?《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一书详尽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作者用严谨的学术语言向我们揭示了影子银行的前生与今世,为中国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同时帮助我们理清了什么样的影子银行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关注并监管的对象。
  
  我国的经济运行状态同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为了维持较快的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的银行业在新巴塞尔协议的束缚之外还面临着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巨大制约。这导致了我国银行信贷业务发展的政策性导向极强、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因此我国的影子银行业务也呈现出很强的“中国特色”。阎庆民与李建华两位学者将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用雄辩的语言与精准的视线向我们揭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真实面目。从广义的影子银行定义的范围来看,几乎所有直接或间接复制了商业银行核心业务和功能的商业银行外表机构(银行理财)、非银行金融金融机构(如部分信托类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及第三方支付机构)以及民间借贷——换而言之,差不多全部社会融资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算是影子银行。如果说这些影子银行都可能造成我国金融体系的崩溃、引发系统性的金融灾难,那中国的金融业怕是早就该重新洗牌另起炉灶了。两位学者一针见血的指出,广义的影子银行属于中国金融创新的一部分,是内生于中国金融体系改革之中的。我国多年来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与政策性导向较强的金融监管措施催生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发展,而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则进一步的刺激了脱媒资金进入债务市场中的信贷市场。某种意义上来讲,广义的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居民和企业投资渠道,提高了金融体系融资效率、“倒逼”商业银行创新转型并昭示了中国金融体系的内在缺陷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而狭义的影子银行则不同,那些具有期限错配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风险转移等特征,监管程度较低又能带来系统性风险与监管套利的非银行信用中介,往往是需要我们进行严密监管并加强风险防控的。这种狭义的影子银行之所以具有较大的风险性,一方面在于他们的四个典型特征——期限错配转换、流动性转换、高杠杆和风险转移都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因此具有极大的风险损失威胁;另一方面还在于他们的传递性,很多狭义的影子银行已经成为了金融链条上的组成部分,同商业银行构成了有机体,因此一旦发生信用风险就可能将这种风险传递到整个金融系统中,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
  
  作者不仅在这种严谨理性的思考方式的指引下对广义影子银行与狭义影子银行的界定进行了区分,更提出了认定狭义影子银行的标准,由此对中国市场上的各类非银行金融结构与业务进行了甄别,同时提出了监管建议。
  
  影子银行并非一剂毒药,相反,它是人类对财富追求的本能产物。它正如金融大厦下的阴影——主体越是庞大阴影便越是深沉,然而这影子却未必是灾难的征兆,只要我们管控得力,它也未必不能成为人们遮阳避暑的好去处,为那些尚无法进入大厦的人们提供一丝荫凉的庇护。

本文已发表于2014年5月17日证券市场红周刊

展开全文
有用 8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盛阳之下,岂无阴影”的回应

店长K 2014-05-06 09:33:02

先支持下,看完书再来看评

毛毛 2014-05-06 08:27:53

高大上的赶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