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前三章金本位的读书笔记_资本全球化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资本全球化 > 关于前三章金本位的读书笔记
隔壁老王 资本全球化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2-14 12:02:07

关于前三章金本位的读书笔记

一、 美丽的“偶遇”
17世纪开始号称古典金本位时期,当时没有纸币,金本位是从各种商品货币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不过最终全球确立的是金本位而非银本位、铜本位则有一些偶然的成分。古罗马人曾经使用金币,不过中世纪的主要货币是银,14世纪欧洲的大额贸易往来使用金,而日常交易则主要使用银。16世纪瑞典确立了铜本位。直到18、19世纪,金币才逐渐取代银成为日常交易的主要货币。国际贸易结算是金、银、铜都是接受的结算货币,而国际贸易中金本位的确立则是在19世纪70年代。

金本位地位之所以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得以确立则是依赖于英国。当时英国政府介于私人的英国铸币厂,派科学家牛顿出任厂长来整顿混乱不堪的货币市场。牛顿推行复本位制,即同时用金、银来确立本国货币的价值(详情请见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85708/),但是牛顿立定的黄金兑换白银价格低于当时市场价格,导致银币逐渐从英国流通市场消失,从而在1774年确立的英国的金本位。

二、三种货币体系
19世纪初,英国由于牛顿的美丽“失误”实行金本位制,而德国、奥匈帝国、俄国等大国都实行银本位制。那么复本位制则给金本位和银本位的国家建立了一座沟通桥梁。

为什么牛顿会失误,牛顿当初设立的复本位制为什么会演变成古典金本位?这个问题可以用著名的格雷钦规则作为答案----劣币驱逐良币。复本位制的核心是保证金、银同时在市场流通,但这并非易事。官方厘定的金银兑换比例如果与市场的交易价格有偏差,这会产生套利交易。不考虑交易成本的情况下,假设一国的铸造比例为14.5:1,即14.5盎司白银换取1盎司黄金。但当国际市场价是15:1时,套利机会便产生了。聪明的商人会从该国买入14.5盎司的白银换取1盎司黄金,然后再到国际市场卖出黄金兑换15盎司白银,这样他就套利赚回0.5盎司白银。只要套利机会一直存在,就会有套利者不断的向该国兑换黄金并将其卖出,那么该国的黄金储量会逐渐减少直到套利机会消失。

三、金本位成为风潮
英国实行工业革命之后,蒸汽机也开始应用到铸币厂,英国国力日趋强盛,各国纷纷愿意跟英国发展贸易往来,这就给复本位制国家带来了困难。1854年葡萄牙宣布采取金本位以扩大对英国日益频繁的贸易。随着关税的削减,国际贸易规模日益变大,多种国际货币的关系变得异常脆弱。当时德国与英国的贸易规模庞大,而贸易结算是采取英镑定价。不久普法战争爆发,各国货币币值的波动更加频繁。英国成为独善其身的小岛。这场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德国(普鲁士)收取了巨额赔款并运用这笔赔款在市场上购买黄金、抛售白银,成为日后发行德国马克的黄金储备。德国战后的工业发展非常强劲。英德两国金本位的确立在国际产生重大影响,而德国抛售白银也加大了国际市场白银的供给,从而压低了白银价格,其他银本位或是复本位的国家要么被输入通货膨胀要么难以保持黄金兑换白银的价格,不得不纷纷转而确立金本位。

回到原始的问题,为什么除了中国等少数美洲国家之外,欧洲各国的国际贸易纷纷在19世纪70年代采用金本位?首先是由于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增强了英国的国力,各国都转向努力与英国扩大贸易规模。其次是德国随后效仿英国,工业实力逐步增强。特别是在普法战争的冲击下,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呈现出“网络外部性”。打个比方,大家都喜欢用windows操作系统,而不用dos操作系统,因为windows系统兼容性更好,而且由于大家都利用这个平台可以节约协商成本。

20世纪初,国际货币体系确立黄金的基础地位,但是当时真正实行国内金本位的国家只有英法德美。他们四国的市场上也流通纸币和辅币,黄金成为中央银行主要储备货币。

四、金本位如何运作:
解释金本位运作方法最著名的高手便是休谟。休谟没有考虑中央银行的干预和影响,从纯粹的商业贸易角度来诠释金本位的平衡能力。假设甲乙两国发生贸易,且都是金本位国家。甲国处于贸易顺差状态,出口商品大于进口,赚去黄金;相反,乙国处于逆差,进口大于出口,流失黄金,物价下跌。随着这种状态的持续,甲国国内黄金越来越多,造成通货膨胀,甲国的商品比乙国贵,那么甲国的商品不再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一切发生逆转。乙国开始向甲国加大出口,因为乙国商品便宜。这种状态持续下去,乙国最终从逆差状态转变为顺差状态,然后持续下去乙国又会产生通胀….这是经济模型中所知最早的一般均衡。

19世纪后期,休谟的模型需要加入另外两个因素才能更好的解释国际贸易。一是国际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国际资本流动也随之扩大,资本流动规模超过了商品贸易余额。二是国际黄金流动的规模增大,非洲和其他地方开采的黄金迅速涌入伦敦市场。

五、休谟模型的变种
首先我们把中央银行的干预加入休谟模型来了解央行的贴现行为。商人做生意短期常常需要大量资金,银行或是贴现行会贷款给商人大量资金,但是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这个过程中银行拿着商人的票据,商人拿到贴现行的资金。商人得到了资金,给银行的好处就是赚钱后承诺给银行利息。银行会拿着票据跟中央银行进一步贴现,中央银行拿到票据就会先给银行发放货币,银行也需向中央支付利息,这个利息就叫贴现率。

当乙国处于贸易逆差时进口大于出口,黄金流失,乙国的中央银行于是迅速出手调整货币供应。央行的措施是提高贴现率,减少市场货币供应造成通货紧缩的压力,贴现比之前更加昂贵,所以贴现行为减少,资金从市场回到央行,减少了黄金的流出,提高了本国商品的竞争力。

一国处于逆差时,该国的商品失去了竞争力。在金本位制下,要么用黄金流失的代价来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从而提升商品竞争力逆转贸易逆差,而修改的模型指出中央银行可以实行对货币供应的调整来代替实际的黄金流失,即是用提高贴现率回笼资金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提升商品竞争力。

对于这样的操作方式,凯恩斯称之为央行的“游戏规则”,而纳克斯的研究认为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金本位之所以不稳定正是因为各个央行不遵守游戏规则所致。

其次,休谟模型还可以加入纸币来解释资金的流动。当时各国已经流通纸币,像英国则是纸币和黄金都在市场上流通,央行有义务随时将纸币按照一定比例兑换成黄金。处于逆差的乙国以纸钞支付顺差的甲国商人,但是甲国商人拿着乙国的纸钞没用,他们会去乙国的央行兑换黄金,再到本国将黄金换成本国货币。所以在加入央行后的模型里黄金不再是在两国的市场上流通,而是从两国之间的央行发生转移。

休谟模型还可以加入很多变量,比如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不一一详述。

六、金本位的困境
为什么战前金本位可以良好的运行,金本位有哪些约束和局限?
一战前金本位制下,各国政府和央行对于黄金的兑换性优先权,各国货币政策以黄金价格为锚,其他货币政策都从属于这个目标之下。当时的社会大众特别是底层大众表达声音的渠道不畅通,他们的不满声音不足以让政府改变黄金兑换的优先权。比如当央行提高贴现率时,虽然能够阻止黄金流失,但是代价是工人失业,物价下跌,经营亏损。不过战前的政府不需要过多的考虑失业率问题,而当时的工资和价格弹性也较为灵活。

其次,金本位的运作需要各国的广泛合作。当一国出现危机,往往会违反游戏规则,这需要其他国家的黄金援助和信心鼓励,巴林银行危机就是很好的例子。战前各国央行对于最后贷款人的功能还不是非常理解。当一国发生金融危机,商业银行发生挤兑现象时,中央银行充当最后贷款人的位置就与维持金本位发生了冲突。按照现代“大而不倒”的观点(Too big to fall),当商业银行出现危机,央行应该释放流动性,加大对市场资金的供应,但是在金本位制下,释放流动性会使得黄金储备不断下降,有可能与金本位脱钩从而停止黄金兑换。一旦市场担心央行不能兑换黄金,该国的货币将面临贬值的风险,这会加快资产持有人兑换黄金的速度,黄金进一步大量流失,央行将会进退维谷、左右为难,所以央行在危机时刻提供流动性与维持金本位是矛盾的。

七、纳克斯 vs 弗里德曼
20世纪初,汇率曾经有一段时间可以自由浮动,但是这段期间国际资本流动非常活跃,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热钱流动。这段浮动汇率时期的经验教训让人记忆犹新。直到1932年,虽然战后金本位崩溃浮动汇率重启,各国为了避免热钱流动还是进行了广泛的市场干预。

纳克斯以发廊为原型对浮动汇率下的热钱进行了抨击:“(1924年到)1926年底的战后法国法郎史,是完全自由、不受管制的汇率波动的案例,极富启发性…法国的经验再清楚不过地表明,在自由浮动汇率体制下,累计和自我恶化的资本流动是多么危险…自我恶化而不是促进国际收支调整的资本流动,易于强化初始的非均衡,产生被冠以‘爆炸性’的不稳定环境”。一言以蔽之,投机是不稳定的。

而弗里德曼日后为打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固定汇率制,专门撰文支持浮动汇率制,得出的结论却与纳克斯完全相反,即投机是稳定性的。弗里德曼反驳道法郎的巨幅波动只是法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不稳定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这种单一货币的波动并不能完全否定浮动汇率的价值。

两人争论的焦点在于哪个是因哪个是果。纳克斯认为政策的不稳定性是由热钱导致的汇率波动而引发或是恶化的,而弗里德曼认为政策不稳定是既定发生的,而汇率只是不稳定政策产生的结果之一。
那么事实如何?谁的观点更能经受事实的考验?

战后的法国为重建家园面临巨大的财政支出,同时又遭受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的威胁,法郎在这段时间的波动受到战后赔偿谈判的影响。只要投机者认为法国有可能获得巨额赔款,法国则可能减少国内赤字,法郎变开始走强,一旦谈判结果不明朗,法郎变开始下跌。法德两国最终达成了名为道斯计划的赔款方案。法国分别从德国拿取了8亿法郎的赔款,又从纽约、伦敦借到3亿美元贷款,法郎汇率开始蹿升。到此为止,弗里德曼的说法更站得住脚,政策的不稳定性是既定的,投机可以成为一种调节机制。但是1925年就在法国已经逐步恢复预算平衡的状态下,法郎突然贬值,市场信心下跌,这也印证了纳克斯说的“累计和自我恶化运动”。

从浮动汇率和这场论战中我们能得到什么教训?首先,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资本环境已经发生大的变革,资本流动规模已经超出黄金储备规模,战争留下来的政治动荡也造成了投机者对市场更加敏感,而市场的敏感和资本涌动也反作用与政治动荡。简单的从战后浮动汇率恢复到金本位制并不能消除当时的政治紧张局势,也不能消减由紧张局势带来的投机资本流动,即便是货币相互钉住,政治和失业等因素带来的冲击也会使得金本位的持久性大大缩短。

八、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冲击
一战从1914年打到1918年,这场牵涉广泛、历时长久的战争破坏了战前的国际货币体系,金本位在战争的冲击崩溃。黄金等贵金属成为各国发动战争的资本,各国政府纷纷实行资本管制,严禁黄金流失,金本位要求的黄金兑换优先权不复存在。

一战后,参与战争的各国除了重建家园之外,政府也面临着重建货币的重任。然而英国和欧洲各国由于这次战争导致国内的通货膨胀异常严重。相比而言,美国的物价水平较为平稳,因为美国当时无需为支持战争而超发货币,所以美元当时保持着金本位。英国想要恢复到战前的金本位,但是当时英国通胀严重,英镑实际已经贬值,要恢复金本位就是要重新维持战前英镑兑换黄金的高价,那么英镑则明显被高估了,这会产生套利机会导致黄金流失,从而面临再次停止黄金兑换、脱钩金本位的危险。凯恩斯则极力反对恢复到战前金本位,因为那意味着英镑价格被是高估,这会造成英国商品需求骤减,失业加剧。失业率高涨会让英国的经济增长陷入泥潭,从而加速英镑的贬值。可惜当时的财政部长丘吉尔没有听从凯恩斯的劝告,英国政府官员普遍认为恢复战前金本位是大英帝国重振雄风的象征。(见凯恩斯《丘吉尔先生的经济后果》)

1924年,美国为了帮助英国重回金本位阻止黄金流失,在美联储主席斯特朗的领导下,调低了美联储的贴现率,国际流动资本于是纷纷流向贴现率更高的伦敦,英镑汇率提升,终于与1925年重回金本位。
随后,各国纷纷相仿英国恢复金本位,但是不同的是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等国恢复金本位时没有按照战前的水平,而是以贬值的汇率与黄金挂钩,减少了内部压力。

1926年到1931年可以说是金本位在一战后重新运转的时段。1926年法国和其他39个国家货币逐渐稳定并恢复到金本位。严格说来,这段时间的金本位已经从古典金本位变成了纯金汇兑本位。除了美国市场任然有8%的金币流通之外,其他国家的交易市场已经看不到金币了。直到1931年随着英镑的迅速贬值意味着金本位再次被终结。

一战后的金本位制与战前金本位有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战后金本位面临着国际资本巨幅波动的外部环境。

1932年,国际货币的版图可分为三大块,一是以美国为首的继续保持金本位的国家,二是以英国为首的英镑区域,即钉住英镑的国家,三是以德国为首的中东欧等国,实行外汇管制限制资本流动。但是这三大板块也未能持续多久。随着英镑区域内英镑的贬值和德国板块的外汇管制,实行金本位的国家支付头寸受到牵连影响,不得不提高利率收紧货币用以保卫黄金储备,后果便是进一步打击本国经济,失业加剧,这就造成了本国货币贬值的压力,而货币贬值又会造成新一轮资本外逃。

除了流动资本规模扩张之外,还有一个冲击使得金汇兑本位难以为继,那便是美国爆发了经济危机。虽然美国之前为帮助英国重返金本位降低了贴现率,实行货币宽松政策。但是到不久,美国政府为了应付华尔街的井喷式繁荣,开始收缩货币供应,短期利率不断提高,这造成流动资本向美国移动。美国不但没有有效的流失黄金储备,反而加大了其他各国通货紧缩的压力,其他央行不得不提高贴现率缓解黄金流失。

除了国际资本流动和美国大萧条冲击,为什么金本位没有像一战前那样运行良好,为什么休谟模型在战后会失效?按照休谟的预测,如果美国成为贸易顺差国,黄金流入美国,美国国内物价应该会被抬高,商品逐渐失去竞争力,从而一切发生逆转。但是这一切都没有发生,问题的关键是美国把赚回来的钱大量贷款给欧洲和其他国家用以重建和战争支付。美国不断的贷款使其从战前的债务国变为战后的债权国。

其次,当美国提高利率给华尔街繁荣降温之时,全球资本流入美国,其他各国商品的相对价格降低,使得其他债务国的商品有了竞争力,本应是他们输出商品,向美国扩大出口的好机会。可惜1929年的大萧条全面打击了出口市场,其他各国的出口进一步萎缩,商品竞争力也形同虚设。

经济危机一旦爆发,解决危机之道跟维护金本位的政策相悖,各国如果加强流动性,则金本位难以守住,之前已经详述,最终英镑出现危机,英国央行即使提高贴现率,也难以挽回流失的黄金,因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已经超过英国黄金储备和国内失业率所能承受的范围。随后各国纷纷放弃了金本位。1932年,著名的罗斯福击败不懂货币的胡佛成为总统,刚上任便宣布美国脱离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希望摆脱金融危机。直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出现,国际货币体系才开始重新恢复稳定。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关于前三章金本位的读书笔记”的回应

~数数~ 2012-11-24 23:24:54

看的睡着好多次了都还不是很懂。。。
功力不行。我还是来看看精要加深理解吧~

隔壁老王 2012-07-29 08:04:00

px@無有障礙
所谓操纵汇率,我认为并非牛顿本意,他当初设立的兑换价并非事先知道会导致后来的金本位结果,
而且还要看当时英国与其他各国的贸易量在牛顿厘定官方价格之后是否有增加,不过这方面我没有资料,无法回答~

隔壁老王 2012-02-27 23:10:55

自己兴趣而已~

yang111y 2012-02-27 22:51:09

楼主开始读这种经济史的书籍,是兴趣,还是国外教育形成的习惯,抑或是职业的缘故?
PS:本人也是学金融的,向楼主请教一下。。

隔壁老王 2012-02-14 13:18:41

这是一本写国际货币组织史的书,我只总结了其中前三章,关于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史可以参看《嚣张的特权》读书总结:http://book.douban.com/review/5285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