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_《再危机》_再危机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再危机 > 2011年10月_《再危机》
随性随行 再危机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2-17 21:02:29

2011年10月_《再危机》

      谢国忠发表过的文章的集合,虽然已经将这些文章编辑为不同的章节, 但无论怎么说也不是他主观写书的著作,所以在一个章节里面,文章前后思想和逻辑并不统一。

      书的前言里面有讲, 谢从来都是用英语写作, 其他人帮助翻译才在国内杂志、报刊、网络发表, 加上其观点本身有一定深度和跳跃性,所以读起来较为吃力。 前后读了2遍, 并且做了笔记, 才感觉大概把握了他的思想和观点。

     不管怎么说, 谢国忠的很多思想、观点很有价值, 尤其是他如何分析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逻辑尤为重要!


第一辑
------------------------------------------------------------
套利 : 中国外贸快速增长建立在套利之上. 通过铁路建设,轻工业向内地转移,可以保持对国际市场的这种套利。 重工业尚有巨大的套利空间, 刚刚进入黄金时代。 、

计划经济可以很好的执行项目实施和应对危机,但是预计危机就不突出了。

信贷紧缩仍然是对通胀的最好方法,但是需要时间。

农民工的城市化中的住房问题和户口问题。

中国困境: 中国面临双重调整, 周期性调整和结构性调整。
           周期性调整: 出口和房地产
           结构性调整:
                        提高科技含量、质量和品牌。 可以通过收购加速这个工程
                        提高能源效率
中国问题:
          资产泡沫即将破裂
          低成本优势即将丧失

国际市场中的资源出口国具有大量的贸易顺差, 所以有很高的购买力

传统观点认为生产过剩不会产生通胀, 但实际上:
     1) 石油价格升高
     2) 劳动附加值因低成本国家而降低, 原材料占产品价值比重上升。 全球原材料市场价格大幅上升
     
基础设施带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部分的效力消耗殆尽, 下一步只能提高家庭消费和供应方效率。

未来中国老龄化必然带来资产价格下跌, 房地产将经历比日本更可怕的熊市。

韩国从一个成本和数量主导的经济体, 成功转型为品牌和技术主导的经济体。 但过去中国政府热衷于赚快钱(土地), 品牌和技术难以发展。当前技术创新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日本模式, 基于大公司投入的大规模研发预算,韩国采用了这种模式;第二种是美国模式,一些基本的构想在研究性大学完成,由公司通过特许制度将它们商业化。

中国国企的问题是激励因素和称职的管理者; 外企在中国主要集中于设备制造业、重工业、文化传播等;台资企业主要是轻工业和房地产行业。

世界经济二次探底之忧, 货币刺激经济其实是使用一个未来更大的泡沫掩盖现在的泡沫, 当通胀发生的时候, 政府被迫进入紧缩, 泡沫不可避免的要破裂。
------------------------------------------------------------

第二辑
-----------------------------------------------------------
中国房地产开发必须从“土地银行模式”向“工厂模式”转型, 政府需要鼓励开发速度和规模,并引入融资工具来支持“工厂模式”。 因为房地产开发的合理战略应当与城市化战略一致, 超大城市战略需要每一次房地产开发都是规模巨大且迅速的, 从而最小化融资成本, 并最大化城市建设有效性。

房地产融资的主要渠道是股市和银行, 二者成本都很高, 这种融资的低效率暂时被快速上涨的房价所掩盖, 一旦房价不再上涨,甚至下跌, 房地产开发商可能大批破产。

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在世界上有三种模式, 一种美国模式, 依靠廉价的土地和廉价汽车 第二种新加坡模式;第三种香港模式。

世界上正常的人房价收入比是8, 中国现在已经是15-20. 当房价上升成为长期购买的需求的时候, 那就是泡沫。

中国灰色收入相当于GDP的10%。

两国之间的国债收益利差相当于货币升值的预期,这也是货币套利。

中国政府现在只有维持紧缩,等待地方政府和开发商把钱用完, 才能重新建立威信。

拆迁补偿是中国政府最大的向私人转移的财富,地方政府必须维持房价上涨,不然则会亏损。

房地产改革的前提是改变地方政府的收入结构(土地收入改变为可以由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券)

过去中国经济成功的三个要素: 低起点, 运气(美国信贷消费泡沫), 90年代国企改革。 未来要提高效率促增长, 但地方政府转向了房地产。

房地产泡沫的主因是资本从制造业流向房地产业。 人们购房的三个错误理由是: 1) 政府不会让价格下跌 2) 政府喜欢房地产开发商 3)钱将不值钱。 而过去资产价格的上涨让人们更乐观。 但经济增长只能维持资产价格上升到一定水平。

过去因为原材料、劳动力充裕、产能过剩等, 可以使通胀滞后, 但现在这些条件已经不存在, 通胀将是全球性的, 美国利率未来上升到5% ,中国为了防止资金流出, 利率必然上升更高, 房地产泡沫必将破裂。
---------------------------------------------------------------

第三辑
------------------------------------------------------------------
增发货币->需求增加->企业发展雇佣更多工人->劳动力饱和->工资上涨->价格水平上升(中国政府喜欢用暂时性因素解释)->囤积->通胀加剧->严重衰退->人们的预期扭转

过去6年宽松货币但未通胀(中国制造业的低成本原因), 但却造成了房产、股票、大宗商品等资产价格上涨。

美国在持续信贷危机的背景下,已放弃盯住通胀目标, 转向刺激经济增长, 美国的低利率也增加了中国提高利率的难度, 大量资金进入房地产部门而不是转化为生产力。 另外原材料、农产品的瓶颈无法通过投资解决, 必然会引起部分商品涨价,带动更多商品涨价, 工人要求提薪, 工厂要求提价。 通胀很难控制。

能源和农产品:
              原油国有太多的资金---->供给不会增加----->资本维持高油价---->原油国有太多资金
              玉米--->乙醇--->美国政府补贴--->农产品上涨,
              产品涨价, 工人要求提薪,工厂要求提价的循环,只有经济衰退才能打破人们的预期。

成本推动的通胀, 其中土地价格推高房地产价格, 工人要求工资上涨。

中国90年代初, 土地投机贷款产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货币政策的收紧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

20世纪80年代, 美国通过宽松货币使美元走软,亚洲紧盯美元,但为了不对美元贬值, 只有同样增加货币和贷款, 大量资金进入资产市场。 1996年美元反弹, 亚洲发生经济危机, 资产泡沫破裂。

2009年外汇储备增加4530亿美元, 相当于GDP的10%,或者贷款总额的32%, 但名义GDP只增长5%, 海量的资产却没有促进GDP, 这些资金哪里去了?

过去生产要素充沛的时候(中国劳动力), 通胀对于过于宽松的货币有较长的时间滞后。 但现在的通胀已经发生, 制造业体现在原材料价格和工人工资, 服务业体现于房地产价格和工人工资。
----------------------------------------------------

第四辑
-----------------------------------------------------
中国股市缺少巴菲特价值投资中的两个重要元素, 一个是估值, 一个是盈利模式的可持续性。

中国股市每天交易费9.5亿元, 但上市公司盈利平均到每日17亿元, 56%的都上缴了。 更糟糕的是只有1/3的股票上市流通交易, 17/3=5.6亿, 股民上缴的比盈利还多67%。

货币政策加大信贷, 多出来的资金催涨资产价格。 当资产价格大到可以决定经济活动的时候, 那就是泡沫。

中国降低利率不会刺激经济, 因为没有金融消费, 仅仅是借款人、银行、存款人的再分配。

泡沫破裂时, 降息是稳定因素, 可以减少贷款人的利息和压力(信贷泡沫破裂,债务人只能通过破产和通胀消灭债务), 但通过降息增加信贷不能给经济再充电。

格林斯潘神话: 大规模的信贷引发资产价格泡沫来推动经济,但没有引起通胀是因为生产转移到了中国, 拉长了通胀的时间而已。

2007年的泡沫破裂后仍然使用低利率刺激信贷无效, 因为没有家庭和企业再愿意借款推动资产价格和改善需求。

中国低利率信贷短期不会转化为需求, 资本密集型企业(尤其国企)产能过剩。 但政府的放贷可以增加需求(基建)

如果贷款激增, 只能促进资产投机和商品投机。即使是国企信贷,国企放高利贷给私企,仍然会转入资产投机。

中国经济随着出口的降低,软着陆是必然的, 但是资产市场必然硬着陆。
------------------------------------------------------------------

第五辑
--------------------------------------------------------------------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两种解决方法:
      1) 美国的高利率可以使资产价格缩水,现在维持低利率既不能刺激消费,又不能使资产价格下跌。只有经济大幅衰退,才能降低美国赤字,出口增加不能降低美国的赤字,只有进口降低, 那就是经济衰退。
      2) 中国汇率上升失去世界工厂的地位。 中国内需主要依赖投资, 经济发展依靠出口,中国汇率增加10%会引起美国通胀增1%。

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导致热钱流入,刺激了房地产泡沫和通货膨胀。 人民币小幅度的升值只能刺激更多的热钱流入,还不如一步升值到位。(出口怎么办?)

提高利率可以降低资产泡沫, 热钱是奔着泡沫来的而不是利率来的。

中国经济不应该有这么高的贸易顺差, 但国内高房价抑制消费, 消费价格和税率高于国际水平。

美元周期性的牛市可能开始于2011年, 维持2-3年:
      1)过去美元低利率推高了大宗商品价格, 而新兴市场为了保证出口使货币贬值,国内资产价格推高成本, 最终的结果是新兴市场首先发生通胀, 然后通过出口传导到美国, 美国无奈只有进入提高利率通道。
      2) 新兴市场资产价格高于美国, 资本流动将逆转。

美联储过去扩大货币供应, 美元贬值,外国货币就有升值的压力, 为了消除升值压力, 外国扩大本币, 造成相同的本币贬值, 最终全球进入通胀和负利率, 这种情况完全惩罚了储蓄者。
-----------------------------------------------------------------------

第六辑
----------------------------------------------------------------------
用一个更大的泡沫去解决前一个泡沫破裂,通胀出现前这个策略会起作用。

2007年经济危机,欧元区,特别是德国,日本会因为美国的需求减少而衰退。

中国的主要增长动力是出口和房地产。

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 欧美并没有受伤害, 亚洲通过货币贬值增加出口。

经济上升趋势的晚期特征有扩大的赤字, 紧张的劳动力市场和通胀的出现。

世界经济结构性的问题:
      1) 美国: 便宜的钱,过度消费, 高赤字和高杠杆。
      2) 新兴市场: 制造业依靠美国,然后用贸易顺差赚来的钱购买美国国债,陷入了自己的钱为自己付费的循环。

2007年经济危机出路
      1) 美国: 修复银行体系, 控制社会福利(医保)降低赤字
      2) 新兴国家: 改变出口的模式, 拉动国内消费。

传统的经济泡沫破裂会引起通缩, 第一个原因是投机泡沫是过度投资造成的, 因此在泡沫产生过程中会出现产能过剩, 因为在泡沫中, 需求被夸大了, 第二个原因是银行破产和企业减产而增加事业, 从而减少需求, 并导致更多企业破产, 这种恶性循环会持续很长时间。 但这次不同, 不是出现通缩而是出现滞涨, 因为之前的投机集中在非生产性资产, 如金融和房地产。 其次现在破产和需求之间的恶性循环也不同了, 各国政府和央行正在救援世界上的每一家银行。

在一个持续多年的熊市里面, 股市市场会出现较大的反弹, 可能从底部上涨40%,显然, 这样的熊反弹令人垂涎。 但投资者只能观望, 不能入市。

出现牛市的条件: 市场已经跌无可跌, 全球经济正在复苏或者将要复苏, 如果经济仍处困境, 政府能采取更多的经济刺激政策。
出现熊市的条件: 政府债务水平相当高, 全球经济在债务水平非正常化的情况下无法重现增长; 全球经济仍在衰退, 但政府的刺激计划无法启动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滚动还债: 美国公司与家庭负债企稳, 中央央行和政府替代了市场还债, 但这种支撑会消失, 问题重来。美国政府至少需要5年恢复正常的债务水平。

无论投资者或者投机者证明自己看市场多么理性, 背后依然是动物精神(血性)

熊市反弹: 股票上涨之后不会出现经济增长, 跳进去的人损失惨重。

理性预期理论<-------------->流动性刺激理论(凯恩斯主义)

长期投资者在股市中赚钱是虚假的, 大多数公司不超过20年。

传统的经济周期, 库存带动消费, 但这次全球经济危机却有结构性问题。

资产泡沫和技术泡沫:
        技术泡沫: 突破性技术提高生产率, 但是之后的竞争会降低消费价格, 资本会过度投资到里面引起生产过剩。

中国出口下降1/5, 需要降低家庭储蓄6个百分点来拉动消费。 W型代替V型复苏, 第二次下滑将显示政府力量有限, 资产价格下滑将保持很长一段时间。
-----------------------------------------------------------

附录:
      中国30年的增长依赖于投资、出口和劳动力, 面临的问题是牺牲环境,农民工城市化和政府过度干预市场。 刺激经济最好的方法是给人民发股票。

       未来改革有三件事要做 第一, 货币的自由兑换, 资本进出自由, 产品服务进出自由, 中国是一个集散地, 是一个中心,这当然需要法制健全、配套, 第二是城市化战略定位, 集中经济搞超大城市, 让农民搬到城里来 第三是限制经济中政府的权利, 限制政府、国企在经济中占的比例, 不超过GDP的25% 。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