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是如何制造出来的_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金融 > 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 > 魔鬼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文景杂志 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9-05-20 21:05:12

魔鬼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陈彩虹/文(原载《文景》2009年第五期)
  
  
  给读者一点提醒
  
  理查德·布克斯塔伯博士的《我们自己制造的魔鬼——市场、对冲基金及金融创新的危险性》,不是一本好读的书。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它没有学术论著那样富于思想性和逻辑严密性,读它需要时间去寻找作者的核心观点和证明路径;对于一般读者而言,它又不够通俗或富于故事性,坦率说,要读懂它都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封底那位哥伦比亚大学金融工程中心教授说此书“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小说”,我觉得完全是溢美之词,不符合事实。当然,为了书的销路说这样的话,也没有人会去追究。  
  
  就作者的意图来分析,他显然是想写给一般读者的,告诉大家他所从事的对冲基金的运作,以及市场上的种种金融创新,不过是在制造自我毁灭的魔鬼而已。就在本书面世三个月后,魔鬼露出了狰狞的面目,美国爆发了人类历史上最严重、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有些遗憾,一般读者很可能由于书中大量的新创词汇,还有很难理解的对冲基金的运作,不会对此有多大阅读兴趣。或许,他们会看看书名、目录和专家的推荐语后,产生某种兴趣购买此书,但真不一定读得下去。
  
  作者是位专业人士,熟悉对冲基金和相关种种金融创新,由他来揭示这个领域中运作的奥秘和本质,实在是合适不过的。然而,对冲基金的运作就已经很复杂了,加上那些作者都无法界定范围,或是根本不知道定义的金融创新产品和制度,我敢说,没有人能够将这样复杂的领域轻松地简约化后,用语言叙述得清清楚楚,更谈不到通俗化或是故事化成一般的读物向公众提供。这书的不好读,不是作者写得如何的糟,而是这个内容实在是难写——局外人根本不懂写不了,局内人由于其复杂性又无法达到较高的通俗化程度。说句无可奈何的话,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已经是此类书中最为通俗好读的了。
  
  因此,如果你是一位非专业人士,很想了解这个领域里的秘密所在,此书就是时下最好的一份读物。要提醒读者的是,若仅仅是出于一般了解和理解的需要,我觉得,只要有些金融常识,认真地选读导言、第七章、第十章和结语即可,并不一定要读完全书。其他章节大多是故事,在我看来,它们对于主题并非十分地紧要,有充裕时间者读读当然也会有益处,不过它们真算不得是好读的故事。
  
  复杂金融市场背后并不复杂的逻辑
  
  在书中,作者对过去几十年全球发生的金融危机有一个基本的判断。他认定,“所有的不幸都可以在金融市场本身的复杂结构中找到根源”。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制造出金融市场的复杂结构?复杂的金融市场带给世界的究竟是什么东西,从而最后一定会造成金融灾难甚至于经济灾难而成为魔鬼?对于这些问题,作者有一个并不复杂的逻辑,抓住了这个逻辑,我们就容易明了这个复杂得很的金融市场的主线条。
  
  作者引用了马克思的说法,指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里复杂的金融创新是为了“维持利润”。换言之,是牟取利润的欲望,驱动着人们将市场的扩展,由一般的商品劳务市场和传统的金融市场,走向日益复杂的现代金融市场,或称为“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市场的区域则从一个国家延展到整个世界。由于作者是熟知金融市场的行家,他清楚,金融市场中最主要的活动者,就是交易员。他发现,交易员们几乎时时刻刻都在进行“金融创新”,以便从市场里攫取更多的利润。在交易员看来,只有用越来越复杂的金融创新,才能够保证快速到手的利润。如此一来,金融市场里进行交易的产品,就在日复一日的创新之中,扩展着品种、范围、规模和复杂程度;相应地,交易的制度或规则也就越来越复杂。结果是,专业人士自己也不知道,那些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该如何命名,最后只好用一个无法界定清楚边界的“金融衍生产品”,来描述那些远离实物商品,以一般的银行存款、贷款类金融产品为基础,靠数学模型设计出来进行市场买和卖的“创新金融产品”。
  
  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学流派认为,纯粹的市场交易,从整体上看,是不可能产生利润的。部分交易员通过金融创新在金融市场上攫取更多的利润,一定有另外一些交易员相对应地出现了更大的亏损,纯粹的市场交易只是一场“零和游戏”。这正如一桌麻将牌之赌,赢者的钱与输者的钱是相同的一样,输赢抵消后的两者之和就是零。正是这样的纯粹市场交易特性,不论金融创新如何地复杂,它不可能在市场里创造出任何的利润来。因此,零和交易的本质揭示,给予金融市场上的金融创新注入了一味清醒剂——所有的金融创新不过是对金融市场里的财富进行再分配,一些市场参与者获得收益的同时,另外一些市场参与者则损失了财富,市场里用于交易的财富总量不变。
  
  在这样纯粹的市场交易中,对冲基金以其特殊的创新方式,带来了部分交易员在部分时间内攫取巨额收益的可能和真实结果。不幸的是,布克斯塔伯先生真实地看到了另外的结果,“如果对冲基金能够榨取非比寻常的高回报,那么,就一定有其他人付出相仿的金额作为代价”。按照布克斯塔伯先生的理解,“对冲基金”相比于其他基金或投资资金形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只是一种用于投资的资金集合制度形式,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投资选择,甚至于可以说,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可以称之为“对冲基金”的特殊投资基金。之所以有这样的称谓,在于这种投资基金初始设计时,是以平衡风险为理念的,“对冲”具有同时买进、卖出的反向安排,以达到买进出现亏损时,卖出获利来平衡风险;相反则反是。然而,既然是投资,对冲基金就绝对不会只是平衡风险,而是要在平衡风险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的回报。在暴利目的的驱动下,对冲基金的投资策略在某种角度看就是去冒险了,它将纯粹市场交易中的“零和交易”演化到了极致:交易的整体结果还是零,却有人赢得惊天动地,有人输得一贫如洗。
  
  现在的问题是,对冲基金加入交易后带来的财富极端性再分配,为什么会造成整个市场的危机和灾难?
  
  最直接的回答是,它造成了市场交易的中止或停顿,让市场价格出现混乱。这正如上面谈到的麻将牌之赌,当一人极端性地赢完了所有其他三人的赌资后,麻将游戏就无法继续下去了。这时,不论是赢者还是输者,都不知道如何下注,下多大的注了。在市场里,当对冲基金造成了极端性的收益和亏损者之后,交易者便大为减少,交易出现清淡,甚至于中止或停顿,这便是市场的危机了。而且,交易的急剧减少,市场的价格便反映不出供求之间的关系,金融产品的价格通常会出现巨大的下降或混乱,持有大量金融产品者或赚有大量收益的交易者,都会由于市场价格的变化,出现手中产品或收益的贬值,危机就由此转化为整个市场交易者的灾难了。
  
  事情还有更加复杂的一面。对冲基金和金融创新以其杠杆的方式,即以倍数扩张的方式,只用很小量的实际投资,进行着数倍或数十倍实际投资量的交易,将纯粹市场的规模人为地创造得巨大无比。在这样的格局之下,市场的某些参与者终有承受不起巨额交易损失时候的到来,他们将不得不退出交易,市场便无力支撑越来越大的供求平衡,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将不知道如何反应,导致更多的交易者不但无法获得交易的收益,手中的金融产品也必定出现巨额的“账面损失”,它进一步引致出整个市场的交易者都出现损失,市场的灾难就由这样的杠杆方式,人为真实地扩大了数倍或数十倍,史无前例的危机和灾难就到来了。
  
  再用麻将牌之赌来比如说,一个参与者赢完了所有其他三人的实际赌资之后,允许这些已经一无所有的参与者“赊账”,从而虚增了整个麻将游戏中赌资的数量。毫无疑问,赢者赢得越多,允许“赊账”的量越大,虚增的赌资总量也就越大。由于其他参与者最后终将无法承受更多的“赊账”,只要有一人退出麻将游戏,整个游戏就不得不结束。这时,输者由于“赊账”巨大,承受着无法偿还的债务而步入绝境。赢者呢?所有赢到手中的财富也会大大减少,毕竟那些赢得的“赊账”是虚增的,无法最终兑现,整个牌局的悲剧就上演了。
  
  更加要命的是,从区域角度看,对冲基金投资和关联的金融创新扩展到了世界范围,加上金融创新中所有交易的环节都日趋复杂,紧密相扣,毫无缝隙,一个小小的交易问题,便会牵动整个世界的剧烈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并不起眼的金融事件,如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会迅速地扩展到全世界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危机和灾难。进一步看,由于经济关系的紧密性,这种发端于金融市场的危机和灾难,很难阻止它向实体经济渗透和发展,近些年的金融危机和灾难,没有不带来实体经济危机和灾难的。
  
  上面就是作者给予我们解说复杂金融市场这个“魔鬼”从制造出来,直到扰乱整个世界的逻辑过程:利润驱动复杂的金融市场创新——零和交易下对冲基金的介入,导致市场交易引致出财富的极端性分配:巨富和巨亏——杠杆方式带来虚增市场交易规模,倍数扩张了财富更为极端的分配——市场的停顿或中止,金融市场价格出现下降和混乱——危机和灾难向交易的关联者、关联区域和实体经济迅速蔓延。作者用了两个词来描绘“魔鬼”的特征和活动特点,即“复杂性”和“紧耦合性”,后者是指复杂金融市场下交易关联的直接性和紧密度,它非常容易地从一个交易点影响到整个交易的环节,影响到整个交易的区域,以及关联到一般传统的金融市场和实物及劳务市场。
  
  其实,作者还留给了我们一个可以简单推理的结论。这就是,对冲基金介入市场交易和复杂的金融创新,不仅不能够在市场创造出任何的利润,相反,它们要耗费大量的创新成本,讲这个市场是“零和交易”并不真实,用“整体亏损交易”才是准确的。因此,即使纯粹的金融市场可以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维持运转,它也会由于这种复杂的创新不断出现,累积耗费的成本越来越大而导致市场危机和灾难的到来。在麻将桌上,如果有人用更为复杂的方式来进行操作,这将耗费掉更多的时间、麻将改造和规则增加等成本,若这种耗费是用赌资减少来弥补,那么,终将有赌资不足而中止麻将游戏的时刻到来。一个简单又重大的结论就是,在我们这个世界当下的纯粹金融市场,或称“整体亏损交易”的市场里,危机和灾难总是会要到来的。除非,我们废弃或是彻底改造这个市场。
  
  “创新始,毁灭终”的新理性萌芽
  
  “创新开始却以毁灭终结”,这是一个悖论:创新的目的是繁荣和发展,结果却走向了它的反面。为什么初始的动机良好而结局是如此地糟糕?是知识不够?是信仰出了问题?还是人性中某些成分的顽固不化导致了惨重的结局?从全书内容来看,作者更多地将原因放在“知识”和“信仰”问题上,认为金融创新的技术大大地远离了市场经验总结,在控制风险方面,远不如市场实践中的经验工具来得可靠;同时,人们过于信仰“创新”了,迷信这样的创新一定会带来更多的利润。那么,又是什么让人们如此地对待知识和信仰呢?作者涉及到了人性之根,即人的逐利本性。不过,作者没有在这方面深谈,字里行间弥漫着的,更多是“知识”和“信仰”方面的判定及结论。
  
  基于这样的分析,作者贡献出来的“药方”就是一味猛药:“不创造所有能够想到的金融工具”,“远离危险的创新”,由此来减少金融市场的复杂性,放松交易参与各方的耦合度。这味药,试图从“知识”方面下手,启动人们对于“创新迷信”的质疑和放弃,进而让市场在回归传统的交易中,以经验为据,平衡和控制风险,减少危机发生的基础。应当说,药下得是很有针对性的。
  
  然而,人性中难以弱化的对于利益的追逐本性,很容易在某种环境下,转化成极端性的贪婪,历史上发生过的无数次金融危机的痛苦记忆,瞬间就可能被逐利的狂热完全消解,上述药方在这样的狂热面前,实在是虚弱无力的。人们很容易捡回危机时曾经丢弃的工具,甚至于再创造出更为复杂的玩艺,引发更为深刻的危机和灾难。人类的历史让我们深知,逐利人性和贪婪具有恒在的顽固性,在这样人性的自我改造方面,人类根本无法乐观起来。从这个角度说,对于未来世界金融和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我们是深信不疑的。作者的药方治标不治本。
  
  明明知道问题的根源所在却似乎无能为力,这当然是人类的一个悲剧。不过,人类还是在危机带来的毁灭之中,不断地张扬着改造自身的理性,尽力去减少危机的频度和严重程度,这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这样悲剧和希望交织着发展过来的。在这次全球的金融和经济危机中,我们又一次面临了改造贪婪人性的重大使命,作者给予我们在“知识”和“信仰”方面的药方,若可以加入人性改造的某些成分,其效果将大为增加。我觉得,由此书的故事和演论可以引致出“创新始,毁灭终”的新理性,即让整个世界清晰地理解“创新也会带来灾难”的现实生活逻辑,并加以精心的培植或教化,相信能够有效地起到抑制逐利人性特别是贪婪人性的某种作用,从而弱化危机的力量。在这里,“创新始,毁灭终”的新理性有三方面的关系需要明确把握。
  
  一是个体(包括单个组织,下同)的逐利与整体市场的毁灭,最后也毁灭个体自身的关系。个体的逐利一开始并不会带来自身的毁灭,而是在大量个体将逐利行为演化到贪婪极致之后,造成整个市场的毁灭,带来几近所有个体的毁灭,即所谓“覆巢之下无完卵”是也。新理性诉诸每个个体逐利的有度性,否则会最终毁灭自己;同时,诉诸社会管理者从个体逐利有度的视角,来管理个体的逐利行为,减少危机的频度或抑制危机的程度。
  
  二是创新与掠夺的关系。纯粹金融市场上的创新,由于本质上是“零和交易”或“整体亏损交易”,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些个体对于另外一些个体的掠夺行为。创新越是复杂,掠夺也就越是凶狠和迅速,市场的内在矛盾冲突也就越猛烈,整个市场的毁灭也就来得越快。自然,掠夺者也就会在极度的掠夺带来市场的毁灭中,丧失自我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新理性诉诸反掠夺的行径,至少反那种竭泽而渔的掠夺行径,具体说,反对极端性的“金融创新”。
  
  三是创新领域与创造新财富的关系。新理性肯定“只有在生产领域里的创新才真正创造新财富”的理论认识,认定纯粹市场领域里的创新并不创造新的财富,而只是实现对财富的再分配。因此,在新理性的视野里,纯粹市场上的创新,只有当其表现在对财富的再分配更为合理时,才具有价值。从另一角度讲就是,将市场上的创新视为整个社会新财富增加的途径,并大大加以实践,将必定带来危机和整个市场的毁灭。
      
  2009年4月25日


  (欢迎访问《文景》读者小组,共同分享阅读:http://www.douban.com/group/wenjing/)

展开全文
有用 1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魔鬼是如何制造出来的”的回应

concentrate 2012-01-13 22:09:42

呵呵,虽然难懂,但也要买来看看

4079 2009-06-08 17:07:32

說得好像大伙兒少點交易,少搞點金融衍生品,金融危機就不會發生似的,這是在想當然。
不同于中國的政府操控,歐美是自由市場,政府不開放市場,場外地下黑市也會形成;你不參與逐利,別人也會參與;你不推新產品,競爭對手也會推;這里就是個食物鏈頂端的戰場,一將功成萬骨枯,不是生就是死,沒有雙贏的妥協。
從交易員的角度來看,市場是中性的。金融危機又怎么樣?看走眼了,做多,和許多人一樣虧大錢,是魔鬼、是災難;看準了,做空,別人都虧錢就你賺錢,不就是經歷了一次市場多空輪替的大行情,讓個人交易經驗更加豐富成熟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