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禾
这两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冲击到各行各业,传媒行业风声鹤唳,而传统金融行业也弥漫着深深的危机感。有朋友去参加银行面试,被问到最多的问题是,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传统银行应该怎么办?
《新金融时代》要回答的便是这个问题。最直观的感受,支付宝上的“余额宝”、微信朋友圈的“理财宝”、京东上的理财收益产品,甚至是最近几个月推出的“蚂蚁花呗”在淘宝上提供信贷服务,不知不觉,互联网金融已经渗透到生活的各方面。
面对由互联网引发的这场金融变革,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和金融研究所专门成立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汇集了两年多来的研究进展,结成这本《新金融时代》。本书勾勒了一幅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图景,并比较了欧美等国的互联网监管、法规,从我国的发展现状出发,为未来各方面法规的制定提出参考建议。
从全书来看,本书较为全面地分析了互联网各业态的发展现状、监管规则和未来趋势,其中包括网络银行的模式、风险和监管,众筹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研究,网络借贷风险管理与监管、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发展与监管,互联网保险发展概况、机遇与挑战、互联网金融担保、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法规分析、互联网金融税制思考,几乎涵盖了目前已有的互联网金融形势、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预测。
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互联网+“普惠金融”是11项重点行动之一。这说明,互联网金融下,对传统金融行业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
互联网金融主要的业务包含储蓄、信贷、众筹、保险等方面。追溯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兴起,最初的动力主要来自互联网公司开展金融业务,产生了所谓的鲶鱼效应。就我国而言,网络银行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招商银行是我国网络银行的先行者。
1997年招商银行率先推出“一网通”网站,将账务查询、企业对账和股票信息查询搬到网站上;2002年,银联的诞生更是大规模推进了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2004年阿里巴巴建立的支付宝和2005年腾讯公司建立的财付通为首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在电子商务领域蓬勃发展,促进传统银行的互联网转型。
到了2013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网络银行进入新的创新发展期。这两年,淘宝众筹、京东众筹发展得如火如荼,传统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线上保险服务,但是相关的法律法规却仍然有待完善。
由于未有完善的监管制度,目前互联网金融无论对企业还是对用户而言,都存在风险,依托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以蚂蚁花呗为代表的企业能够对个人的信用和各项消费数据进行评估,从而确定贷款额度,但却缺乏实物担保;对个人而言,网络的不安全性和大数据分析,容易泄漏个人隐私信息。未来,这些问题都还有待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