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入品牌的感官世界_感官品牌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营销 > 感官品牌 > 坠入品牌的感官世界
唧唧歪歪 感官品牌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1-07-22 10:07:52

坠入品牌的感官世界

     不得不承认,“品牌”已经成为一个相当时髦的词,但是“品牌建设”却也成了一个意义最为混乱的词。“品牌”像“历史”一样,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品牌也成了一个最可搭配的定语,和谁都能搭——品牌故事、品牌文化、品牌形象、品牌战略、品牌张力、品牌驱动、品牌定位……每个人也都会强调“战略”、“形象”、“文化”、“定位”等对品牌的重要性。所以,要理解“感官品牌”的重要性,非得把品牌定义弄清楚不可。不同的人或机构给“品牌”下过许多不同的定义。但在这些定义当中,却有一个共识:品牌是消费者的品牌。品牌说到底是消费者对企业的认知。而消费者作为人,对于外界世界的认知全部来看于这五种感官: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和嗅觉。尽管道教和佛教都教导人们要“少私寡欲”、“六根清净”,但是若一个人真是断了自己的感官,活着和死去已经没多大区别了吧。
      品牌建设当中的所有形式,广告、公关、产品、事件营销、包装、植入广告、服务……全都离不了这五种感官。这五种感官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已经有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在可乐的包装中,一直有人在思考为什么还会存在易拉罐,因为塑料瓶装的可乐比易拉罐的可乐有着更多的优势:成本更省、没喝完可以封存、透明可看。但是易拉罐可乐却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点:从冷藏的冰箱里拿出易拉罐时,那种手握的触感以及其后拉开易拉罐的声音让人着迷。雀巢咖啡的杯子为什么一直用红色?那是因为实验表明:同样的咖啡装在不同颜色的杯子里,却对人的味觉产生了影响。而红色杯里的咖啡让人觉得最香浓。这样的案例,在马丁•林斯特龙的《感官品牌》中还有很多。在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人们更看重的是品牌名称、LOGO、标准色这些基础的形象要素,即便是有些有“先见”的品牌也会想到用其它的听觉或嗅觉的要素来进行品牌打造,比如,金六福的“六”字手势,恒源祥的“羊羊羊”,但这些品牌多半是从广告认知和记忆的角度出发,并没有能从品牌的角度进行提炼和总结。
     马丁•林斯特龙的《感官品牌》可以说是第一本从感官的层面对品牌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感官品牌》中的观点主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 每个品牌都应该找到其独特的感官体验点。
    去掉品牌LOGO,你还能找到品牌的其它独特的感官体验点吗?可以是图像,像贝纳通的图像风格,这个广告比产品更有个性的品牌(至少在我看来是),用其惊世骇俗的创意让人一眼就能辨认出其广告。可以是颜色,想想各行各业的“红蓝大战”,一般来说,红色代表服务,而蓝色则体现了技术。可以是形状,苹果的流线型外观、可乐曲线的轮廓、绝对伏特加的瓶子,还有,水溶C100的包装。可以是名字,苹果是iPone、iPod…苹果公司也曾和思科集团有过庭下协议,得到了用“I”头命名的权力。再看看联想的:“乐PAD”、“乐PHONE”,你可以说他模仿,但是对立政策从来都是品牌当中最有效的竞争手法之一。除此之外,你的独特的感官点还可以建立在语言、声音、导航系统、行为、服务、惯例等等。
    看到此,你会觉得似曾相识,很多理论都阐述过。如,广告创意中我们要找到一个“BIG IDEA”,这样可以保持广告风格的一致性和独特性。在企业形象当中,要建立起企业独特的视觉识别系统,这包括LOGO、标准色、服装、包装等等。甚至在产品开发中,如何将自己的平台系统特色化和延续化也是一大问题。现实当中,不少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独特体验点,马丁的这一观点似乎并不足为奇。但是,马丁在书中提到了下面的第二个观点。
第二、 品牌应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只关注两种感官的品牌注定平庸。
     接触艺术的人都知道一个词——“通感”,又叫“移觉”,人的不同感官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在听音乐时,你可以想起一个画面。在看一幅摄影作品时,你能想起某段旋律,甚至一种气味,也能让你想起春天的美景。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可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这也正是马丁第二个观点的理论基础。大部分品牌都会用到1-2种视觉沟通点。但是,我们面临的环境是:太多的感官刺激作用于消费者的五官,让我们的感官敏感点越来越高,大部分的信息都没能“刺激”到消费者。而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想表达时尚吗?要有时尚的人、时尚的衣服、时尚的音乐、时尚的气味、时尚的材质,最重要的是,所有时尚的要素搭在一起,也要时尚。马丁在书中给我们讲了几个案例:比如,消费者在选购汽车的时候,要看车的外型、看看车的油漆、要听车门关的声音、要触摸内饰的皮质、要闻车内的气味、或许,他还要坐进去感受和幻想一下。
     如何综合运用多种感官体验呢?就像我们要找到品牌接触点一样,在感官品牌中,我们也要找到消费者的所有的感官接触点,并且保证每一个接触点之间能有一个强大的、一致的连续性。正因为不同产品之间的感官接触点不一样,所以便有了马丁在书中讲到的第三个观点。
第三、 不同的品牌在感官的运用上也有区别
未来十年,感官品牌策略的采纳将会经历三个过程:
1、 感官先驱者:在下一个十年,汽车制造商和制药公司将引领感官品牌的创新与变革。
比如,在制药行业,产品的触觉、包装、包彩以及品牌的独特声音和气味,是制药行业吸引消费者的“新武器”。而未来的第一个汽车品牌都将拥有自己专属的品牌气味、品牌触感和品牌声音。
    2、感官采纳者:电信和计算机行业将对感官品牌进行定义和细分。它们将从汽车和娱乐中获得灵感。未来几年中,手机制造商们将不断评估和提高手机的每一个方面,从触感和设计,到铃声和气味。事实上,像OPPO这样的手机品牌已经开始有所作为。
3、感官追随者:一大批其它行业,包括零售业和娱乐业将紧随感官品牌趋势。未来,“食品设计”一词将会更加流行。尽管食品的口味仍然是最重要的,但在消费者心目中,食品的气味、外观已变得和口味同等重要。总之,未来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感官享受”。21世纪将会是设计的世纪。
     “人生就像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如果说,人生就是一场体验,那么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多更好地体验。感官品牌其实一直存在。从宗教体验中,我们可以进一步的感受到。在消费者和品牌的关系中,处于金字塔顶尖的正是宗教。这也正是马丁在书中最后用宗教来喻意的原因。
    回头再来说一下这本书。马丁的《买》给他带来了极大的荣誉,在《感官品牌》中也能看到《买》的痕迹。由于涉及到品牌的所有感官触点,也就涉及到了广告创意、图像、LOGO、产品设计、包装、环境、企业VI、品牌命名等各个方面,而马丁并没有按照我们传统的理论框架来论述,所以,在看的过程中,会觉得稍显零乱。而马丁的贡献也不在把这些老调重弹一遍,最重要的是引起大家对“感官”的重要性,并且能上升到“感官品牌”管理的高度。最后再说一句,我真得不太能理解文章中“粉碎”一词,建议译者再找个词。

展开全文
有用 4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