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幸福_Brave New World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Brave New World > 自由与幸福
素夜未央 Brave New World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1-25 00:01:50

自由与幸福

自由带给我们的,原来是幸福之外的一切。

在三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中,《美妙新世界》的结构形式不算是最好的,故事性也算不上很强,但却足以成为其中的代表之作。
《1984》《我们》《美妙新世界》都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集体利益与个性要求、“我们”与“我”的矛盾,而小说中呈现的“幸福”与“自由”几乎都是对立的,是非此即彼的。
可是实际上,前两部小说一直展现的是压抑的集体环境,不幸的个体生活:时刻被监控,异端受酷刑,爱情被禁止,连物质生活也是受限的,所谓的“幸福”并非“个体”们的真实感受,而是被强行灌输的虚假概念。无论书中那些专制“集体”代表们是如何聪颖雄辩,都无法掩盖其卑劣无耻,所谓的“幸福”与“自由”的对立本质是一个伪命题,也就是说,“自由”与“幸福”并不是真正对立的,作者的倾向性是清晰明确的。
《美丽新世界》这方面却与此有异,其中的“幸福”虽源于外界的灌输,却也是个体的确实感受,是非的判定取决于读者对“幸福”与“自由”的定义。于是,在这本书中,“幸福”与“自由”确实是对立的,选择一方往往意味着要牺牲另一方,作者由此给读者提供了开放性的选择。
一部好的作品,不是告诉读者答案,而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在此意义上,相对《1984》和《我们》,《美妙新世界》无疑有更高的价值。
《美妙的新世界》的高超在于,虽然也是“反乌托邦”,但作者所创造的“集体乌托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却是真的很美妙的。作为知名科学家赫胥黎的孙子,“进化论”对作者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小说中的“新世界”便是一个高度进化的机械化世界。人们运用生物科技进行基因选择,控制胚胎发育,运用心理学原理预设幼儿心理发展,建立了一个金字塔型的柏拉图式“理想国”。最重要的是,这里所有人都对自己的位置心满意足。各人按照预设的才智高低形成不同的分工,享受不同的社会待遇,每个人都深信其它阶层的重要价值,但没有人向往“其他人”。除了在胚胎孕育时设置失误的少数几个人,没人不满,没人觉得不幸。
诚然,在我们这些享有自由意志的读者看来,这个机械的社会是冰冷而不幸的:那些“下层人”在胚胎期就己被剥夺沉迷于赏花、阅读等各项乐趣的权利,靠“唆麻”来获得虚幻快乐又是多么的庸俗空虚,至于那些批量制造的“多生子”大概更让一些“密集恐惧症”者不寒而栗。可是,对于小说中的大部分人而言,他们其实是幸福的——真正的幸福。“七个半小时不算繁重的劳动,然后有定量的唆麻、游戏、不受限制的性交和感官电影”,如果不劳动能够让他们获得更多的幸福,大量缩短工时也是可以实现的。人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不正是共产主义所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吗?
相反,处于“新世界”对立面的“保留地”却是肮脏丑陋的,充斥着垃圾、灰尘、虱子、瘤子、皮肤病,诚然,这里有神秘的音乐、奇异的舞蹈,有上帝有信仰,当然,还有“自由”,这大概会是某些艺术家们神往的塔希提岛,可是这真是我们大部分人心目中的理想之地吗?看看那出自“保留地”的“野蛮人”约翰,他具有保守的宗教思想,他通过苦行来清除“罪孽”,他是生机勃勃、个性鲜明的,但同时又是原始的、蒙昧的;因意外而滞留“保留地”二十多年的琳达,也从未在那里感受过“自由”的幸福。
当然,“新世界”的真心拥护者如主任、列宁娜之流看起来似乎都因丧失了“自由意识”而显得有些愚蠢甚至无耻,可是具有一定自主思想的伯纳形象也并不如何光辉伟大。
另外,如果说“新世界”的人都是“洗脑”的产物,“保留地”的约翰又何尝不是“被洗脑者”呢?不过一个是运用科技“洗脑”,一个是被宗教和文学作品“洗脑”,就本质而言,后者未必就比前者更自由,至于幸福感,在这部小说中,后者更是远不如前者了。
更有意思的是,小说中真正有思想的两个人都出自“新世界”,一个是赫姆霍尔兹,一个是总统。可是他们都不幸福,特别是总统。不像其它乌托邦小说,《美妙新世界》中的统治者扼杀“自由意识”不是为了一己私欲,而真的是为了创造一个人人幸福的社会。作为一个拥有自由思想的人,“福帝”放弃了对衷心热爱的真理的追求,选择“为别人的幸福,而不是自己的幸福服务”。
也许反对者会抗议,你凭什么说这就是“幸福”?没有自由,哪来幸福?
虽然托翁说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可是实际上每个人的幸福感大约都不相同。设置中心主任认为幸福的决窍“是爱好你非干不可的事”,“野蛮人”约翰在苦行中体会到了幸福,赫姆霍尔兹要在真理中找幸福,而“新世界”的大部分人通过“感观电影”和唆麻也能感觉到幸福。这与我们先天的性格、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的环境有关。而这些差异又是由谁决定的呢?信神的人或许会说是上帝,不信的人只能归结为偶然因素,而在“新世界”中,扮演“上帝”和“偶然因素”的是“福帝”之类的杰出人类罢了,无论名称有何差异,其本质都是相同的。约翰想要“选择的自由”,可是从本质上看,我们从来都没有这样的“自由”,我们所有的选择其实都不过是“先天预设”和“后天情境”下的必然,而这其中都没有什么是我们可以真正“自主”的。至于“相对自由”,很明显,“新世界”的人们基本都能依据自己的情感和理智“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就连霍姆赫尔兹这样的“例外者”最后也能得到一个栖身之岛,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人探讨“真理”。
此外,如果我们承认每人的幸福感可能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我们又凭什么对别人的生活指手划脚,依据自己的感受判断别人是否真的幸福呢?我们这些读者又凭什么认为小说中这个“新世界”中的人们是可怜可笑,是不幸的呢?“幸福”是相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所以把“自由”作为“幸福”的判断标准,也可以说是无知者的自以为是。
赫胥黎构建的这个“新世界”确实只是一个将上帝实体化的“乌托邦”,可是其“美妙”应该并非只是作者的讥语。“幸福从来就不伟大”,如果我们真能认识到小说中的这句话,就不会因为“新世界”众生们看似廉价的快乐而否定其幸福。
当然,有的读者大可怀着怜悯或厌恶看着这“不自由”的“新世界”,不过这无碍这世界里的众生尽情享受他们“不自由”的美妙幸福。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