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会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景象吗?_Brave New World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技 > Brave New World > 这会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景象吗?
石头摇篮 Brave New World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4-11-18 14:11:26

这会是这个世界最后的景象吗?

“稳定,没有社会稳定就没有文明,没有个人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稳定。”世界十大总管之一的西欧总管,指了指周围井然有序的一切,更加坚定地说,“稳定,这是最主要也是最终的需要。稳定,一切为此。”

当我读到这里时,想不笑都不行。搞了半天,那压倒了一切的稳定逻辑并不新鲜。

英国作家奥尔德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1894—1963)在他出版于1932年的反乌托邦小说《美丽新世界》中,构想了一个福帝纪元时代的高效运转的“世界国”——世界稳定、人民幸福。赫胥黎将“福帝纪元”的元年设定为第一辆福特T型车出现的1908年,将福特尊为“福帝”。推算起来,福帝纪元632年应该是公元2540年。在作品中他描绘了一个集权主义与高科技相结合的乌托邦世界,生动呈现了当人类被彻底改造和控制时的世界景象。我们会发现,乌托邦原来并不那么难实现,甚至连军队和警察都不需要。

正如乔治•奥威尔所指出的那样,《美丽新世界》的创作灵感肯定部分得自于扎米亚京创作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的《我们》。的确,两部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惊人的相似,或曰异曲同工。但《美丽新世界》以生物学的方法从根子上解决了问题,那就是他们成功改造了人类,消灭了人的感情和理性。福帝纪元一百多年时,他们仍在以战争的方式——“九年战争”——消灭统治者不喜欢的人和事物。后来发现了远比战争更好的办法,那就是利用高度科学的基因学实现人工体外培育,采用新巴甫洛夫条件设置的育婴法,灌输非理性思想的睡眠教育,以及药物控制。这些方法虽然缓慢,但极其有效。通过轰轰烈烈的反胎生宣传、反历史运动,包括关闭博物馆、收缴书籍(萧伯纳被讽刺了一把,他成为少数被保留下来的作家)、推倒历史纪念碑、摧毁古建筑……世界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从容器里出生的人类,带着被规定好的智力、体貌、命运,严丝合缝地楔进了这个井然有序的世界。

《美丽新世界》的故事从“伦敦中心区孵化与设置中心”的一天开始,一批学生前来参观,随着中心主任的讲解,控制人类出生的造人流程一一呈现。受精室、入瓶室、社会命运预设室、胚胎存储库、换瓶室、育婴园……所有人在成为人之前,就被设置好了不同的命运。简单说,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就生产什么样的人。人们被分成五大种姓:阿尔法(α)、贝塔(β)、伽玛(γ)、德尔塔(δ)、爱普西隆(ε);每一种姓中,又有加减、双加双减之分。各阶级的人从相貌到身高到智力到职业……都有严格的标准。阿尔法和贝塔是高级种姓,孵化成熟为胚胎前就被妥善对待,一般一卵一胎,长大后为政府工作。他们个个身材高挑,男俊女美,但也受到了初级控制;伽玛是普通种姓,相当于平民,智力、身高、长相也普通;德尔塔和爱普西隆是低贱种姓,为从事单调、艰苦的体力劳动而生。还在试管中时,就被注入了大量的酒精,进入瓶子后,又不足量供氧,目的就是损伤他们的大脑发育,使其智力低下,因为他们以后不需要智慧。他们长得也都矮小、丑陋,甚至残疾——根据他们将要从事的职业而定,比如有的工作需要特别矮小个子的人来做,他们就会被设置成侏儒。通过“波坎诺夫斯基程序”——一种增殖程序,大规模生产的原理被应用到了生物学上,一个卵子可以一次分裂成近百个同样的人类,通过加快卵子成熟,已经实现了单个卵子生产出16012个人的记录。同一标准的伽马,毫无二致的德尔塔、整齐划一的爱普西隆,数以百万计的同卵多生子成为维护稳定的重要手段。在世界国的工厂里,一条生产线上,或者整个企业里,一水儿一模一样的人。“他们是一切建设的基础。他们是让火箭式飞机在航线上正确航行的陀螺仪。”总管对他们有着极高的评价。

世界国的婴儿出生后,随即进入巴甫洛夫条件设置育婴园。比如德尔塔的孩子,一触碰到花朵和书本,就会响起爆炸声和刺耳的警铃、警笛声,还会被电击。几百次重复下来,书本、花朵与噪声、电击在他们的头脑中就固化成了一体,仇恨书本和花朵就成了他们的天性。不同种姓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被“睡眠学习”灌输着为不同种姓度身定制的教诲,一遍一遍地被洗脑之后,他们全都会无条件地热爱上他们被预设的社会命运。 “这还不是滴水穿石,而更像是液态的封蜡滴,滴下来就附着在岩石上,结成壳,与之成为一体,直到最后与岩石共同形成猩红的一团。” 睡眠教育被世界国的当权者们视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化教育力量。”列宁娜是个贝塔,是个人见人爱的姑娘,她说真高兴我不是伽玛,真高兴我不是埃普西隆。她当时的男友享利说,如果你是个埃普西隆,你的设置会让你为自己不是个贝塔或者阿尔法感到欣慰。

世界国的人们想要什么有什么——他们绝不会想要得不到的东西。各种娱乐应有尽有,感观电影、音乐桥牌、障碍高尔夫、夏季舞会、歌舞餐厅……还可以开着,或者乘坐租来的超音速飞机到全世界去旅游。纵欲和滥性最被倡导,“人人彼此相属”,还是婴儿时,这句话在睡眠中就听过几万次,从育婴园起就开始学习玩性游戏。性伴侣越多越道德,专一是离经叛道的性丑闻,跟某个性对象时间稍长,就会被视作危险和不道德的行为。这样一来,人与人之间便不会产生亲密关系,人人都只忠于国家。实在是空闲了,吃点嗦麻就行了。用总管的话说,嗦麻是集中了基督和酒精的所有优点,却没有一点儿缺陷的完美药品。小剂量可以让人忘忧,大剂量可以让人保持长久的愉快,世界国的人称服用它为度“嗦麻假期”。度“假”归来,继续快乐地工作、娱乐、纵欲……死亡也丝毫不可怕,他们从小就被进行了死亡条件设置,弥留医院既像一流宾馆又像感官电影院,洋溢着十足欢乐的气氛,待死的人个个青春容颜,60岁时,在“嗦麻假期”中愉快地死去,最终消失在位居城市显眼位置的火葬场的高烟囱里,磷还被回收利用。工作时是成年人,下班后的行为要“恰如婴儿”,这是世界国的基本准则。

心理局的伯纳德•马克思是个阿尔法加,但他还在瓶里时,由于操作人员失误,将酒精注入了他的代血剂,因此他比正常的阿尔法加个子要矮,身材要单薄,也没有规定的英俊。这些缺陷令他有了局外感和孤独感,也因此让他比较像”人“——生物学上的”人“,有感情、观念和喜怒哀乐。伯纳德就有着”人“的正常情绪和情感,比如他总是忧心忡忡、自怨自艾,时常被羡慕、嫉妒、自卑的情绪所折磨,也会算计、玩心机,有时候也很卑鄙。情感工程大学写作系的讲师赫姆霍尔由于智力过高,也产生了与伯纳德由于身体缺陷产生的那种局外感和孤立感。这两个能够感觉到自己作为个体存在的人,乐于约在一起聊一聊,不过伯纳德基本只有当听众的份。为了树立一点自尊,有时他会小题大作地自我吹嘘一番,有一次他以漫不经心的口吻对赫姆霍尔说,他要带列宁娜去“野蛮人保留区”。

“野蛮人保留区”是被保留下来用作研究,缺少文明的印第安人村庄,被绵延不绝、不可抗拒的电网包围着。世界国的琳达早年也是一个贝塔,20多年前跟主任一起参观保留区时跌落悬崖晕了过去,被印第安人发现救回了村庄,并且在保留区生下了和主任的儿子约翰。伯纳德将琳达母子带回世界国,并以此为王牌,不仅化解了差点被主任发配到冰岛的危机,还借“野蛮人”约翰这个资源,出尽了风头。主任则因为被约翰当众认父,不堪其辱辞职,从此逃进了嗦麻的世界。在一个全人类都是从试管、瓶子里出生的世界,仅仅“父亲”、“母亲”这两个词语,就代表着淫邪,被人厌恶,更别说被人当众叫“我的父亲”了。约翰在保留区时是异类,加上母亲琳达的滥性,惹怒了不知多少印第安女人,约翰自然也跟着受辱,但他仍然爱母亲,并且坚持努力融入印第安文化,对于基督教和印第安人的信仰也乐于接受,又跟着母亲学会了识字,并深深陶醉在意外获得的一部《莎士比亚全集》中。可以想象当他对世界国最初的好奇与惊异褪去,发现这个世界人类的智识和感情都是真空的,会是何等的痛苦。他被列宁娜所吸引,渴望和她之间产生爱情,可是列宁娜只需要性,这令他非常厌恶。从某种意义上说,约翰“异类”的命运也是被设定好了的。

总管坦承他读过莎士比亚,“这儿的法律是我定的,我可以不遵守法律,我有豁免权,”他直言不讳。我们读任何一部反乌托邦作品,都会不时会心一笑。约翰认为世界国的感观娱乐产品很愚蠢,总管同意,“但那是我们必须为社会稳定付出的代价,你得在幸福和人们过去所谓高雅艺术之间做出选择。”既然可以控制人类的出生,为什么不让人们全部成为阿尔法双加?约翰问。“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的喉咙被割断。我们信仰幸福和稳定。一个完全是阿尔法的社会肯定既不稳定又令人痛苦。”而且低种姓的人热爱高强度的、危险的工作,他们很幸福,因为幸福感是被设置好了的。总管也承认,对一切进行控制,对寻求真理当然无益,但对寻求幸福大有好处。至于宗教,在世界国根本就是多余。因为人民一生都健康、年轻、幸福……没有任何需要弥补的损失,也就完全没有寻求安宁、慰藉和追求永恒的必要。

约翰却坚持要那些被消灭了的,他说:"但是我不喜欢舒服。我要上帝,我要诗歌,我要真正的危险,我要自由,我要善良,我要罪恶。"

总管打断说,“实际上你在争取苦难的权利。”约翰挑战似地承认。

"不用说还有衰老、丑陋和性无能的权利,要求生梅毒、得癌症的权利,食物匮乏的权利,令人讨人的权利,为明天担惊受怕的权利,感染伤寒的权利,遭受种种无法言说的痛苦折磨的权利。"

良久的沉默后,约翰坚持说,“我要求这一切。”他获得了一处隐居地,但最终愤而自杀,因为他成了世界国人民的参观景点。约翰的反抗非常彻底!

世界国对出了问题的人,包括个体意识太强,不适应社会生活,对正统不满,有独立思想的人的处罚看起来并不残酷,那就是把他们送到某个岛上去,反正地球上有得是海岛。伯纳德和赫姆霍尔就一个被送往了冰岛,一个被送往了福克兰群岛。仍如乔治•奥威尔所指出的,《美丽新世界》中“不存在对权力的渴求,没有虐待狂,没有任何类型的冷酷无情。那些居于最上层的没有待在那里的强烈动机,尽管人人都以一种空虚的方式幸福着,但生活已变得如此缺乏目的,难以相信这种社会能够持久存在。 ”

《美丽新世界》的书名典出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米兰达随父亲被放逐海上,侥幸存活,流落到一座荒岛,发出“啊,美丽的新世界……“的感叹。约翰听说将要去世界国,也立即发出这样的感叹,其中满含向往。到了世界国后,目睹种种不可思议的情景,受记忆的恶意捉弄,一再发出这句感叹,但已经充满嘲讽和批判了。

从小说本身来说,我认为《美丽新世界》是“反乌托邦三部曲”中最不好看的一部。人物形象干瘪、空洞——那也没办法,人性都被抽空了。情节设置上,有些地方太容易被猜中,比如伯纳德肯定会带琳达和约翰回到文明社会,肯定会利用他们来打击主任;约翰肯定会把《莎士比亚全集》带到世界国,肯定会围绕着莎翁的著作长篇大论……另外就是写作上的一些的问题:手法大进大出,风格不统一。比如第三章,一共三个场景,三拨人物,再加上睡眠教育中播放的录音,一共四块内容,被打乱穿插来写。一开始转换还算适度,后来调频越来越快,到最后干脆变成一句话一转换,像京剧舞台上的鼓点,越敲越急,越敲越急,伴着急促的鼓点,一帮人打来打去、上上下下,看得人眼花缭乱。这种热闹放在舞台上,还可以图个热闹;放在文字上,简直是灾难。第八章伯纳德与约翰交谈,前者要后者讲述他和母亲在野蛮人保留区的经历,约翰的叙述不知何故用了第三人称来书写,而且一开始讲述时,像是为了表现回忆不流畅,故意写得结结巴巴的,读得十分别扭。十六、十七章,总管与约翰的对话,则陷入了可怕的冗长和啰嗦。一个乌托邦国家的总管是话痨,总归不大对劲。

当然,《美丽新世界》的价值,最在于赫胥黎提供给世人的这个乌托邦标本的警示意义:这会是我们这个世界最后的景象吗?又或者我们已经发现,它不少地方,我们看起来都是那么眼熟。

(请勿转载)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