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对你的试探, 总不会超过你能承受的范围。 神为你预备一切, 也必让你为一切做好预备。 这是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脑里划过的第一个念头。 这种念头在读 blogger的时候尤其强烈。 另外, 直到掩卷之际还萦绕在脑里的是Graham, 就Y combinator那创始人在把之前那公司卖给Yahoo!那一刻, 想着的是” Thank God! We didn`t fail!” 这是怎样一条惨烈飘摇的路, 才能让一个过来人产生这样的感叹, 即便他们已经取得了这样的成功 = = 感觉能上这里接受采访的人, 都带着一种西天取经回来, 不是光宗耀祖的自豪, 而是劫后余生的庆幸。 即便如此, 还是有, 而且将来还会一直有很多企图逆袭的人会前仆后继, 感觉好像赌徒心态, 不成功便成仁那样, 反正我受够这种穷日子了 欠再多钱大不了也就是个穷 不能更穷了~ 就好像鲤鱼跳龙门, 放着安逸的生活不过, 十年苦练 那一跳实在承载了太多, 万一失手摔个半残这辈子就这么滴了 = =
之前一直不太看得起那些怂货, 觉得什么都缩手缩脚的活着特憋屈, 不如死了好= = 现在看看, 对比了一下我觉得其实他们只是在保护自己, 跟所有其他生物并没有什么不同, 是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的天性哇, 真的没有任何可以指责可以鄙视的地方。
另一方面, 还是那个我问了自己无数次的问题: 你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 真的有机遇到你面前了, 就凭现在的你, 是不是真的可以把握得住。 比如从小到大总是觉得没有妹子喜欢我, 真有妹子愿意跟我在一起, 赌上最美好的时光在我身上, 我是不是真的能承载得起两个人的生活, 负担得起让两个人都幸福的, 时间、 精力和物质上的代价; 再比如从刚毕业到现在, 总是觉得好像没什么人赏识我没什么人谈得来说一起闯荡的, 要是现在真有一个会计师一个律师一个sales走到我面前说啊我们一起创一番事业吧, 我是不是真的有能力真正负担一间公司所有engineering related development work, 或者, 在公司经历书中所述所有种种的困境的时候, 我是不是真的那么镇得住局面, 让所有人都相信我, 依靠我, 坚持下来把事情做成。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人才, 看起来无比靠谱, 并且有组织, 有担当, leadership十足有没有, 虽然从小到大没当过一次班长(_ _`) 但一次又一次在跟别人相处的过程中, 遇到不如意事情的时候, 我都没有表现出那种镇静自若谈笑间问题灰飞烟灭的能力, 恰恰相反, 大多数时候是我自己也慌了手脚整个感觉心里完全没底的样子, 完全靠不住哇>_< 所以我现在着急什么? 我现在为自己一直没能一展身手总是在帮人打工郁闷什么? 要想到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神为你做的预备, 好让你为将来的重任做好预备, 那就怀着感恩的心, 做好并超预期去实现现在所有分配给你的事就OK啦~
另外一个很讽刺的事实是 我花了一天上班时间在办公室里继续看这本书, 下班时间刚好看完, 书评写到这里的时候就看到facebook上有朋友post 如下这么一段:
一小朋友问一富翁:叔叔你为啥这么有钱。富翁摸摸小朋友的头说:小时候,我和你一样穷,爸爸给我一个苹果,我没吃,而是把苹果卖了,用赚到的钱买两个苹果,然后又卖了,再买四个苹果……。哦……叔叔,我好像懂了。 富翁说:“你懂个屁啊,后来我爸死了,我继承了他的财产……”
这笑话告诉我们:
不要痴迷于从阅读成功人士的传记寻找经验,这些书大部分经过了精致的包装,很多重要的事实不会告诉你。
1、盖茨的书不会告诉你,他母亲是IBM 董事,是她给儿子促成了第一单大生意。
2、巴菲特的书只会告诉你他8岁就知道去参观纽交所,但不会告诉你是他国会议员的父亲带他去的,是高盛的董事接待的。
3、王石的那些自传更不会告诉你,他的前老丈人是当年的广东省委副书记。
4、华为的任正非不会告诉你其岳父曾任四川省副省长。
5、马化腾不会告诉你他的父亲是盐田港上市公司董事,腾讯的第一笔投资来自李泽楷,李泽楷与盐田港母公司啥关系无需多说。
6、任志强不会告诉你他父亲是曾经的商业部副部长。
7、潘石屹不会告诉你他的发迹是和女富豪张欣结婚后开始的。
这些事情告诉我们一个最朴素的真理: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
瞎猜对你没好处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脑子里第一反应过来的另外一个字符串。 因为在这之前, 已经有一些朋友看过这本书, 反应跟上边一样, 都不相信这世界上还有空手套白狼或者DS逆袭这样的事。 虽然真心很难, 特别由奢入简, 再入绝境神马的。 很多时候明明退一步, 放弃这个事业去其他公司找份工作安心当个经理或者 程序员, 日子会过得无比美好舒适的, 放到国内人们都该这么教你了 退一步海阔天空嘛对不对~ 虽然教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会是同一拨儿人, 有时候想想这些啥也没亲自试过啥也做不成就会在旁边道貌岸然装哲学的家伙怎么不去死呢~
言归正传, 好好总结一下创业的几种选择:
一种是一穷二白, 学生时代就去拉投资的, 这样比较难拉到投资, 比如你想如果你是投资者, 随便几个学生哥儿穿得吊儿郎当很潦倒的样子走进你办公室问你要钱, 先不说他们能做出什么来, 你甚至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拿了钱从此人间蒸发~ 对他们来说可能你是唯一, 但对你来说这样的人每天都可以遇到很多, 你要不加抉择一下钱就都投资光了~ 像Yahoo! Google那些简直就是奇迹。
一种是一边工作, 一边看到机会了, 就quit掉出来自己干的。 这样也会经历一段比较困难的时间。 首先就是market conflict的问题, 必须保证自己出来做的产品跟公司的产品不会发生竞争, 这很可能就意味着要重新开始, 你在原来公司里经年累月工作所积累起来的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也许都没用武之地, 比如原来做linux kernel的现在要来做web development, 原来做病毒软件的现在要来写game, 诸如此类~ 这不单只是离开comfort zone的问题, 如果考虑到那时候的家庭开支和房贷, 这还是一个投入产出比的问题, 责任甚至生存的问题。 你不能原来生活得好好的 有房子有车 突然一年之内什么都没有了还欠了一屁股债, 那样老婆要抱着孩子回娘家你也怨不得谁…… 不过现在硅谷的投资环境确实比书中那些人的那个时代要好得多了, 不需要太创新的东西, 有些即便别人已经做过, 但没做成, 或者做成但还没形成垄断, 你变个形式去做都能拿到很多投资; 另一方面, 跟你竞争投资的人也多了, 如果你会, 别人也会, 那很多投资者其实是同时投资你跟你的市场竞争对手来着, 这不仅仅是现在, 在founders at work的时代就有了。
最合适的方式是, 一边全职工作, 一边自己做一些小项目, 帮助自己, 自然也能帮助别人。 因为如果你个人有这样的需求, 那么你可以想象这个星球上还有很多人有类似的需求。 这样你能准确捕捉用户需求, 而且在打算quit目前的工作全职去搞startup的时候, 不想动用自己的life savings的时候, 你已经有一个可以演示的成品, 或者甚至是一个一定规模的用户社区了, 这些都是为拉投资加分的项目。
还有一种是从consulting公司转过来= = 先开一家consulting公司, 然后转产品型~ signal37就这样。 产品的设计最初也是从自己的需求出发。 所以需求很重要, 做自己想要的, 自然有其他人想要。 在还没拿到永久居留权之前, 我其实不太敢这么做= = 因为即便consulting, 怎么拉到活儿维持下去也是需要专门去研究的 = = 拿到永久身份以后, 也不需要这样了。
个人觉得, 具有指导性的东西差不多就这些了, 看了delicious的例子觉得还蛮励志的~ 其他那些苦啊, 困难啊, 强烈的兴趣和信念啊, 其他书也说了很多了~ 这里就不要再给我增加思想负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