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记者与倔强的书生_后望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后望书 > 真正的记者与倔强的书生
柯南 后望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2-03-13 18:03:05

真正的记者与倔强的书生

听说《后望书》出了全新修订版,何止是听说,新书已经在手。居然比老版的42元定价还便宜了4元。但还是更爱老版的装帧,书面长一点,宽一点,好像这类的书就应该宽宽大大。

翻出08年在报上的职务写作,晒一晒。
-------------------------------------------------------------------------------

       吴晓波为《后望书》作序,开头就是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当年,吴和朱都为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便常常是“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报道”。

    光阴似箭,如今老朱的身份已是政府官员(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司长),以高级官员之姿写的这本《后望书》,被老友吴晓波评价为:行将绝唱的浩叹,并且“其意彷徨,一言难尽”。

    我不知道若干年后再来看此书,是否会唏嘘不已。或许那就是“后望书”三字的真正含义。


三门峡的无水淹没

    像我这样不懂水利的人都知道,三门峡大坝一直是新中国现代水利的标志性工程。但朱幼棣在首篇《三门峡——无水的淹没》一文中却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当初三门峡水库的正常水位被定于360米,附近的潼关老城、陕州古城都要沉没。可后来,三门峡的实际蓄水还未到达这个数字,就已经威胁到关中平原的安全,因而被迫降低。但虚高的水位造成的后果是:大量良田并未被淹没,上述古城也没有沉到水底,但居民已迁,历史上繁华显赫的古城在20世纪不得不成为一座“不淹而淹”的荒城、弃城。

    潼关、陕州、蒲州,因同样的原因尽失本色。王之涣咏叹过的鹳雀楼,上演张生、红娘爱情好戏的普救寺,杜甫写下不朽诗篇《潼关吏》的关中屏障,都消失在荒草中,或者现代楼阁的“雄姿”中。

    修水库是为了治理黄河,但当初请来的苏联水利专家并不擅长治理河道。而水利二字,自古对中华民族便有千钧之重。苏联专家拍板的工程,成了彼时中国人万丈豪情拥护的对象。

    历史是多么无可奈何,我们只能仰天长叹。时间又是多么公正,对与错,它都不会因人力而转移,亦不会放过。写到此处,朱幼棣笔端沉痛:“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中间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难以尽述,但在关键处、转折处,又常显仓促、紧迫与窘迫。因此,真正需要回顾、研究和分析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决策的流程。”


忽必烈的绕弯政策

    领导人大笔一挥拆古城墙时,梁思成大概是那时最痛苦的北京市民,所谓“美的痛苦”。朱幼棣笔端一宕,继而写起了忽必烈修建元大都的旧事。

    元大都并非在辽金旧城(今北京城西南方)上改建,而是以北海为中心点重新规划。规划中的元大都方方正正,建于金代的庆寿寺(又名双塔寺)正在南城墙一线上,那么是拆还是不拆?忽必烈得知后,下令修改自己“钦定”的方案,将城墙绕了个弯。侥幸“脱逃 ”的庆寿寺,历经岁月洗礼,一直“活”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在长安街拓展时被彻底拆除,消失人间。

    朱幼棣写道:而今每个地方都在破旧,“绕弯”一说却鲜在当政者的字典中。但历史是不可修复的面容,请在世者谨记。读到此,感到的是作者那份捶胸顿足和仰天长叹。


倔强的“书生之见”

    有人指责这本书不够客观,朱幼棣回应:“我没有意气用事。”很少有人知道他曾在矿里当过技术工人,在学校里当过民办教师。他调查过淮河、东北的高句丽遗址,暗访过私人金矿,“那里很乱,保镖们都是24小时带枪站岗”。即使后来任山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他也是一个有点“另类”的官,除了工作,余下时间都用来研究、考古、写作,周末无事便向朋友借车,寻访古迹遗址,天黑了就在路边小店吃饭投宿。

    吴晓波对这位老友的评价是“好古敏思,谦谦君子,有名士风”。以书见人,朱幼棣身上确实有儒家的风骨传统。孔夫子创立的“儒家”,并不是歌功颂德的拍马,而是一种倔强的情怀,只是这样的人现在已经很少了。

    朱幼棣曾自谓,“我是一个真正的记者,不是一个‘门面’记者。”这本《后望书》在今年的新书中并不冒尖,甚至是很容易忽略掉的一本,光看书名,简直让人不知所以然,而读起来文风极厚重,文笔又极散,不让人轻松。所幸,在悄然不觉中,此书已经第二版,看来真正的好书并不缺少好的读者。


2008年,都市快报,独立书评。


展开全文
有用 1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