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种×绝迹×绝唱_后望书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企业史 > 后望书 > 绝种×绝迹×绝唱
totoromo 后望书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08-04-07 20:04:00

绝种×绝迹×绝唱

吴晓波

朱幼棣是现代都市硕果仅存的士大夫式的传统知识分子。
他是我当年在新华社时的同事,1990年初,我刚到新华社工作的时候,他在圈里就已经名重一时了。新华社多桀傲之辈,群人自全国各地啸聚北京,围炉阔论天下,每每面红耳赤,朱幼棣这时总是笑眯眯地躲在一旁,不动声色,到高潮将尽,突然有人提议,“听听老朱的。”他才开口。一开始还会脸红,说了两分钟就从容了,款款道来,自有别一份的见解。当年,他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教及新闻研究所轮番任职,是公认的全才。他写出过很多轰动一时的新闻报道,还是第一个去南极的记者,比万科的王石早了十多年。有一段时间,他担任国内部中央新闻组的组长,专跑中央常委这条线,在新华社的传统里,这是一个很崇高而敏感的职位,朱幼棣每天跟在中央领导人的后面东跑西颠,写他们的行踪和指示,当年《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老是“新华社记者朱幼棣报道”。
新华社记者从来游走在民间、传媒与官场之间,更何况是中央新闻组的组长。朱幼棣曾经出任北方某省省委办公厅副主任,后来因某种机缘,他被调进中南海,任职于国务院研究室,当上了一个高级幕僚。从此,“朱记者”不见,出现了一个天天搞调研、写报告的“朱司长”。
不过,这都不足以描述出一个完整的朱幼棣,或者说只是朱幼棣的小部分。他是我见过的最有学识和文化气质的知识分子之一,好古敏思,谦谦君子,有名士风。在某种意义上,他生错了时代。

他是浙江黄岩人,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早年搞过地质和技术,背着笨重的测量仪表走了不少地方,这让他成了一个历史地理痴迷者。在其后三十多年里,朱幼棣的足迹几乎踏遍了中国所有稍有点名气的大河山脉,被地矿部授予“荣誉地质队员”。有一次我陪他去浙江省安吉县,他说我要去某某关,当年岳飞打金兵就是从这里北上的,当地官吏无人知晓,后来按他指的方向驱车前往,问当地老农民,果然有这么一个古地方存在,众人愕然。1992年,他在新华社总部当班,西北记者发来一篇新闻稿,称沙尘暴突袭某地。朱幼棣一看,突然拍案惊呼,“莫非居延海已经干涸?”数月后,他坐着一辆老旧的白色伏尔加行遍河西走廊各个绿洲、各个城镇和河流,果然第一次证实了这个事实。朱幼棣算得上是当今中国顶尖级的历史地理学者,跟他谈论此类话题,就好像是在他家后花园里漫步,典故与现状随口道来,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他曾经很骄傲地对我说,他所有对中国地理的认识,一小半是从古书中得来的,一大半则是用脚跑出来的。他还是中国最好的环保和水利专家之一,1995年还曾获得首届“地球奖”。前些年,有人鼓噪“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朱幼棣对此颇不以为然,某次,在国家软科学选题会议上,朱幼棣一边算账一边论证,讲得一些专家无言以对。他在文章中写道,“多年以来,没有人对大型水库立项、建设施工,直至建成运行后对自然和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和跟踪监测。即使对工程的投入与产出,也未进行科学的经济评价。当代水利工程,常常展露出一种难堪的窘迫和反科学的性质。为什么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水资源、与河流的关系,上游与下游的关系,不是走向和谐而是日趋紧张?”他进而评论说,“任何一项重大工程的决策,中间反反复复,曲曲折折,难以尽述,但在关键处、转折处,又常显仓促、紧迫与窘迫。因此,真正需要回顾、研究和分析的,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决策的流程。”
对历史、地理及时政的了然于胸,使得朱幼棣的很多观察和笔触,显出绝无仅有的冷静与苍凉,他曾在已然消失的潼关古城楼前谓叹曰:“中国的政治中心曾长久在长安和洛阳之间游移摆动,在它们中间,潼关就是肩挑两京、力压千钧的支点。在这里,大大小小发生过数百次战争,其中影响到整个中国命运的即达60多次,如殷周时闻太师与姜子牙之战、三国马超大战曹操、唐代安禄山与哥舒翰之战、黄巢起义军攻占潼关、明代李自成与明军的决死之战,全都发生在潼关——这个被康熙帝惊叹为‘天下第一关’、被《山海关志》许为‘畿内之险,维潼关与山海关为首称’的地方。在本世纪60年代,因修建三门峡水库而拆掉了潼关古城,千年旧城迁毁殆尽。但是,事实上,当年专家所设计的蓄水水位从来没有到达和淹没过潼关城,也就是说,根本没有必要拆掉潼关旧城!一个恶作剧般的误判毁掉了中国第一关”。读到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硝烟与荒诞。
我说朱幼棣“生错年代”,是因为像他这样的文人实在已经罕见了。他讷言害羞,为人厚道,爱好及学识之广博宛若文艺复兴年代的“大百科全书”学派。他的文字之优雅,每每让人惊叹。他还写得一手潇洒的毛笔字。他甚至是一个珠宝鉴赏家,居然还专门写过一本关于宝石的书。这样的人,现在很少了,以后估计也将“绝种”。

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大多操之人手而不能自主。所谓“无事袖手谈性情,有难一死报君王”,家国天下的济世情怀,从来激越而无奈地荡漾在每一代的庙堂江湖之中。朱幼棣自也逃不出他那一代人的宿命,与众不同的是,他别开洞天,为自己构筑了另外一个叙述和了望的空间。现在印出来的这本《后望书》,便是一份很独特的奉献。
一个行将“绝种”的文人官员,记下数段行将湮灭的风景,留下行将绝唱的浩叹,这大抵就是《后望书》了。

展开全文
有用 64 无用 2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绝种×绝迹×绝唱”的回应

无断绝 2014-03-16 19:53:33

"闻太师与姜子牙之战"?楼主,闻太师是虚构出来的人物,历史上查无此人。请问这句话是你说的,还是朱先生说的?

kangk 2014-03-06 13:20:09

楼主文章比书本身写得好,这篇文是书的序言,看完这个序后对书抱了极大期望,但得来的是失望

舞年 2012-12-26 16:24:51

他的《后望书》我刚看完,文笔不是一般的好。大概中国当代真的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了。读来一种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这应该说是比他文笔更能够吸引人的地方。总之,绝对的好。

北海郡守 2012-12-18 20:53:01

最后的士大夫文人……让我想起了汪曾祺。。。。。。。。

静雅思听 2012-05-31 10:29:47

静雅思听网站已将朱幼棣先生的这本《后望书》录制成音频配乐发布,并正式出版精装CD,喜欢的童鞋可到网上购买。

青箬 2010-03-26 14:00:11

...一个行将“绝种”的文人官员,记下数段行将湮灭的风景,留下行将绝唱的浩叹,这大抵就是《后望书》了...

芷君 2008-06-14 14:18:27

中国的大家们大都已经故去,柏杨,启功,巴金…但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大家…而如今,大家尚余几人?悲矣…

一个疯子 - Un fou 2008-04-09 00:08:15

lsss,就算不认识吴晓波,识得这文字的话,说话也该恭敬点才是

Autorun 2008-04-08 23:55:43

原来是新华社的前辈

nana 2008-04-08 23:46:20

表示怀疑,我相信群众的眼光。

冰痕 2008-04-08 19:00:11

将三个词连在一起做题目,有点意思.看来,作者有点驾奴文字的能力.只可惜,我还远不如他.知识分子关注我们生存的世界,这不是第一次.但我不敢否认此书的价值.我相信在我读过这本书后,我会有一番反思.

无边无际 2008-04-08 18:14:32

话题沉重,但不能回避.

judge 2008-04-08 15:47:39

尽管我不知道朱幼棣先生,也不知道他的书,但看了楼主的文章,很有兴趣看看《后望书》。希望此书和楼主的文笔一样的好。

davinic 2008-04-08 13:31:55

有点腼腆 就不能开朗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