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有些问题,很重要_万万没想到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万万没想到 > 《万万没想到》:有些问题,很重要
徐而道来 万万没想到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7-28 21:07:21

《万万没想到》:有些问题,很重要

“如果是两个理想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两人达成一致。换句话说,如果争论不欢而散,那么其中必然有一方是虚伪的。”不可思议的结论吧?但如果仔细想想,回顾你曾经所有跟人吵架的经历——是否都是以不理性结束,而最后争吵的焦点,都不是刚开始的问题本身呢?

 这是《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中的一个章节,讨论所谓“真理追求者”的陷阱。这可不是那个前段时间有点火的网络剧和电影,而是一本集合科技、心理学、社会学的有趣读物。本书的作者是万维刚,笔名同人于野,现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物理系研究员,看过他在各类期刊杂志上的一些文章,这本书无疑是他观点的集大成。

书的方面,30多篇短文,每一篇讲到一个“万万没想到”的道理,作者学识渊博,能从国外一些名家论点中提炼出精华,并且“外为中用”。

我也曾经借用他的观点,在《魏则西事件后,搜索引擎何去何从?》一文中提到,大众都有一种“确认偏误”的心理——如果你已经相信一个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甚至不顾事实。所以在那个事件中,大部分人只是对莆田系和百度喊打喊杀,却没有去深究其中的问题和改善机制。

这一现象体现在很多方面,拿我自己来说,喜欢的球队获胜了,就会在花更多的时间搜索相关的新闻,去强化这种感觉——球队实力很强,赢球很应该。但如果球队输了,或者不看,或者去满世界找裁判、伤病、球场等外界问题,或者在论坛上找志同道合之士发泄一番。

良性的、有认同感的信息会促进人们更多的关注,而负面的信息却更能加深印象。

书中提到另一个例子,可能做HR的朋友都知道:2010年的一期《经济学人》报道了一个实验,多伦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两个经济学家跑到中国的一个电子产品工厂,找了两批中国工人做实验。告诉第一批工人,如果能够完成本周的工作,就能获得80元的奖金;而另一批工人则被告知,本周有80元奖金,但如果完不成工作,将失去这笔钱。

结果呢?第二批工人的表现远远高于第一批工人,原因就是心理学中的“损失厌恶”。类似的实验还很多,例如:你是直接拿20块钱走,还是掷一枚硬币,一半的概率获得50元?

记得以前读书,班级里一些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似乎他们除了学习,在各方面都很优秀。有些教育理论会说,这是因为好学生容易受到老师更多的鼓励。不过我一直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害怕做得不好而影响了好学生的形象,所以在各方面都会竭力表现——通常刻苦的学生自尊心比较强,而大部分好学生又都很刻苦,这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

可是一旦踏入了社会后就不同了,社会生活的评价体系更加多样化,也更少了一些客观性。大家身处不同的岗位,成绩没得比;比人际关系?附庸在周围的人未必真心实意;财富也远比不上公司里那个托关系进来的小富二代。

这种认同感、存在感像是“学霸”们的精神支柱,失去了这些,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种“原来我也不是那么优秀”的潜意识,而变得无所谓,没有了“损失厌恶”的激励,也就失去了努力的动力。好吧,作为一个学渣,这么说有点酸葡萄心理。

切换一下,我是研究传统企业转型的,我发现这些成功的企业家也是生活在“损失厌恶”的情绪中。很多人早就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支撑着这些企业不断突破的,不是更多的金钱和荣誉,而是失去某些东西的恐惧感。越说越远,再下去就是另一个主题了,就此打住……

深度思考,是读书的价值。推荐这本可以让人深度思考,又不失有趣的《万万没有想到》,有书陪伴,祝大家周末愉快。

原文链接:《万万没想到》:有些问题,很重要!

徐而道来微信公众号:

《万万没想到》:有些问题,很重要1
无知而动,有道而为,互联网时代的“无知经济论”者,为您带来最

展开全文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