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熊猫》:投机客,还是受害者?_最后的熊猫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最后的熊猫 > 《最后的熊猫》:投机客,还是受害者?
暗蓝色的海 最后的熊猫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5-09-10 19:09:32

《最后的熊猫》:投机客,还是受害者?



竹子开花罗喂,
咪咪躺在妈妈的怀里数星星,
星星呀星星多美丽,
明天的早餐在哪里?
——《熊猫咪咪》

1983年到1985年,九寨沟箭竹大面积开花枯死,大熊猫面临粮食危机,随后难觅踪影。当时,不仅国内,甚至国际上,都曾掀起“拯救大熊猫”的热潮。而这首《熊猫咪咪》作为一首公益歌曲,在当时可谓家喻户晓。

这段“拯救大熊猫”的历史,在美国动物学家、科普作家乔治•夏勒的这本《最后的熊猫》里也有一定篇幅的提及。作为亲历了八十年代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中国政府合作的一系列“熊猫项目”的外方专家,夏勒通过这本纪实作品《最后的熊猫》呈现的,既有关于熊猫——它的灵性与真实的生活状态,但更多的是关于人——人对熊猫的看法、具体的保护行动——或者称之为是“拯救”的记录与反思。

不知从何时起,熊猫开始和“自然保护”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好像它们从一开始,便是一种在人类的保护下才得以存活的动物。我们也渐渐熟悉了那个在电视荧幕上憨态可掬、慵懒的身影。这也就难怪在今天,对于熊猫,人们有一个有趣的描述,说它们明明是“实力派”——它们的“战斗力”在野生动物中名列前茅,却要靠着卖萌吃饭的家伙。但事实上,任何看上去既定的事实,都存在着可变的前因后果。熊猫也有过“不被保护”的岁月——从无忧无虑到遭遇“滥杀”,再到被封为“国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熊猫的故事,说起来也是一波三折。

但被保护了,就意味着它们迎来了自己“最好的时光”吗?在作者乔治•夏勒看来,自己作为外方专家在中国进行的“熊猫项目”,既是科研的,又是政治的。关于熊猫的保护,所谓的“规范”与实际操作之间总是有着令人既尴尬又遗憾的距离。这是很多现实问题的共性,但具体到有关熊猫——这充满灵性和自由气息的生灵时,总还是格外令人唏嘘。而当这种尴尬关系到一个个生命、一个个物种的存亡,问题就变得很严峻了。

作为一本纪实作品,乔治•夏勒的笔触是格外冷静的。他并不掩饰自己对熊猫的喜爱,因为在他看来,即便是最冷静的生物学家,倘若无法与自己所研究的物种建立起主观上的联系,那么他的研究也是毫无意义的。而具体到动物保护上,这种偏爱才是起点——只有从喜爱出发,人才可以真正为自己在地球上的伙伴,提供所谓更好的生存可能。

“一切富足都将作用于精神的丰饶”,同样地,倘若事情不尽如人意,也往往是由于情感的缺失造成。人出于怎样的目的保护大熊猫,将决定熊猫的命运。可那个老问题又一次出现了——人类真的有资格决定地球上其他生灵的命运吗?

生活在“保护区”的大熊猫,看上去像是一个个聪明的投机客,它们不用费力,便可以得到足够的事物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但任何“投机”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它们无法再活跃于真正的自然之中,甚至“被迫”享受着人们的厚爱。得不偿失的投机,恐怕也是一种受害吧。

那么人自己呢?

展开全文
有用 3 无用 1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最后的熊猫》:投机客,还是受害者?”的回应

文小妖 2015-09-10 19:44:48

“人出于怎样的目的保护大熊猫,将决定熊猫的命运。可那个老问题又一次出现了——人类真的有资格决定地球上其他生灵的命运吗? ”抛出问题,引人反思,值得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