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科学史》— 一览2500年科学发展的轨迹_极简科学史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极简科学史 > 《极简科学史》— 一览2500年科学发展的轨迹
UntilYouCome 极简科学史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7-03-24 20:03:31

《极简科学史》— 一览2500年科学发展的轨迹

或许每个男生的童年都有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但现实的教育却让我们一步步远离儿时的梦想,渐渐的,科学这个词早已被我们扔弃到内心的角落,似乎成为了与现实毫不相关的东西。可是要知道,目前我们身边的一切,可以提高我们生活效率的一切工具都是以科学的发展为根基的,我们可以不细剖各中原理机制,可若对科学这2500年的发展轨迹有一个轮廓般的了解,《极简科学史》这本书最适合不过。它将带你穿越时空,以不同的视角去看待科学如何一步步发展而创造了今天的世界。

本书的叙述路线大概可以归纳为:①科学的起源,带有神学、哲学唯心的色彩;②培根主义方法论的诞生以发展;③科学的方法论应用于地球研究;④科学的方法论应用于生命研究,研究生物及人类自己;⑤对传统培根方法论的颠覆,所见并不一定真实。

一、科学的起源

科学的祖师爷是谁,或许我们都完全没有概念,本书告诉我们有记录的最早的科学文献是希波克拉底写的《格言集》,这个名字也许对于医生来讲并不陌生,“希波克拉底誓言”是从医人员第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可他们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希波克拉底也是第一部科学文献的作者!

不过那个时代的科学,大多数都冠以神灵、上帝的名义,认为物质之中包含神灵,或者超自然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及阿基米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哲人们,都在以哲学角度解释世界,虽然此时也有数学、物理等相关的学者,但是科学界仍然以上帝为核心,将各种原理规律都归结于上帝的旨意。

不过那个时代也有敢于突破传统的智者,卢克来修通过《论宇宙的本质》提出了世界皆物质,除了物质就是真空,并不存在什么非物质的神灵,由此唯物主义诞生了。科学界之后的争论核心慢慢聚焦于托勒密的“地心说”以及哥白尼的“日心说”,两学说都盛行了数世纪,不过在科学的道路桑,这都不是终点,只是人类试错的几个插曲而已。

二、方法的诞生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也许是培根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可殊不知他的光辉远不止这句话,归纳推理方法的提出,让科学上了快车道,“假说、试验、总结”三部曲让现代科学有了基础的方法论,从此科学飞速发展且有了系统的方法。

之后威廉-哈维对解剖学的发展,伽利略通过实验推翻亚里士多德的轻重物质论,显微镜、天文望远镜等工具通过扭曲自然延伸了人类的感官,提高了人类研究的效率。即使中世纪的欧洲的科学界仍然是传统权威者掌握话语权,但这只不过是螳臂当车,科学历史的车轮从不会被任何阶层所阻挡。这个年代的末尾,牛顿的三大定律不仅总结了适用于万物的基础定律,其研究方法《微积分》也成为了如今中国万千大学生的梦魇,数学与物理从此紧密结合。

三、阅读地球

当科学走上了正轨,它的基本方法就会延伸到各个领域。首先,人们青睐于研究自己生存的星球,想知道地球的起源于发展,并且想知道地球到底有多大年龄了。此时两种声音几乎同时出现,他们都遵循了培根的研究方法,但得到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以赫顿为代表的的认为地球历史是个缓慢、长久、稳定、毫无波澜的单向进程。以居维叶为代表的的“灾难论”则认为地球的历史充斥着大量的灾难。先是“均变论”得到了大多数科学界人士的支持,但之后布雷茨通过观察华盛顿东部冲击平原的地貌发现,这些地貌的形成并不像是长期缓慢的结果,而是一次次灾难所造成的。阿尔瓦雷茨通过检测到的铱元素证明了“灾难论”,因为这些元素并不来自于地球,而是来源于小行星,这就说明曾经小行星撞击过地球,并造成了恐龙等物种的灭绝。

地球的年龄同样是个值得争议的问题,最初某些神学家将《圣经》中创世纪的年份当做地球的起源年,但这样的理论被后来的科学研究者轻易推倒。最终卢瑟福通过测量放射性物质估算出了地球的年龄——大概40亿年。此间,地球的最初形态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我们都知道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不过他却不是一名地质学家,细致的观察和联想让其大胆的提出了这一假说,跨界去提出假说,这一点不得不佩服。

四、阅读生命

法国人拉马克定义了生物学,即研究生命的科学。这一学科一直独立于数学、物理和化学而独自发展,直到达尔文提出的自然选择——这一轰动全球的理论让科学界全都聚焦在了生物学上。从此,数学、物理、化学与生物逐渐相融,达尔文的坚定捍卫者赫胥黎将这一融合体称为现代综合论,只有综合各个领域才能更好的研究自然史。

虽然自然选择逐渐被大众所认同,但是那些通过自然选择留下来的特征到底是怎样从亲代传向子代,一直是未解之谜。孟德尔的豌豆实验相比大家在高中的生物课上都学过,不过这只是解释遗传这一复杂过程的一小块碎片,果蝇的遗传试验同样是其中一块碎片,通过慢慢的拼凑,终于发现了细胞、细胞核、染色体,然后一步步发现了DNA,并且最终由沃森和克拉克提出的双螺旋模型,将遗传的完整拼图凑齐。从此,基因工程将会改造人类,但新达尔文主义却极其反对并质疑这种研究目的, 人类是否可以被完全研究透彻?还是如《人的不可测量》的书名一般,人类过于复杂,难以用基因这一简单的概念来概括所有特征。

五、读懂宇宙,认清现实

或许牛顿的宇宙观太过于真实,或许我们几千年生活在地球,习惯于三维的世界,从未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到一切定律,到了近代,爱因斯坦、普朗克、薛定谔等学者让我们明白,一切都有适用范围,极端的宏观或微观都是我们不熟悉的世界,就连牛顿的三大定律都有不适用的时候,就连三维的世界都可以被折叠出四维空间,就连光线都可以扭曲。接下来的科学世界,必将有更多让如今的我们瞠目结舌的颠覆。

不断颠覆着昨日的理论,不断靠近极限的真理,这大概就是科学的轨迹,但这个过程似乎是永无止境,探索是无限的,抑或说人类的认知永远有局限,但我们都清楚,探索也是永远不缺乏动力的,今日一切的科学基础,在不久的未来必将成为课本上遥远的过去。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