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死之间,医生的救赎_生命的脸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生命的脸 > 在生死之间,医生的救赎
沉静天空 生命的脸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4-04 17:04:18

在生死之间,医生的救赎

2014年3月,《生命的脸》作者努兰医生在家中逝世,《纽约时报》用此标题作为纪念:“舍温•努兰,写《死亡的脸》的那个人,去世了,享年83岁。”的确,《死亡的脸:HOW WE DIE》作为努兰医生先入为主的优秀作品,曾被誉为经典,并为努兰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的殊荣。

然而,如《苏菲的世界》中所言:“生与死正是一枚钱币的正反两面……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逝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然而,同样的,如果你不认为活着是多么奇妙而不可思议的事时,你也无法体认你必须死去的事实。”作为同系列的另一本《生命的脸:HOW WE LIVE》,讲述了十二段生命传奇,同样极为精彩。努兰在书中这样表达了自己的初衷,同样印证了两本书之间的呼应:“死亡的艺术,就是生的艺术。活着时的诚实与仁慈,乃是我们如何死亡的真正方法。”

在书中所举的12个案例中,伴随努兰医生一气呵成的流畅文风,每一个都起承转合紧张如医疗大片,有如观看《实习医生格蕾》时的惊险刺激,却更为真实震撼。“临床医生这个观察者本身及其独特的人生经验就像一个透镜、一面镜子”,让读者仿佛与临床医生一样置身手术台前,为酣畅淋漓的抢救过程而目瞪口呆,继而了解身体的奇迹与瑕疵。

生命有太多谜一样的际遇,疾病就像龙卷风,手术台就像战场。你永远都不知道,在生活的下一秒,有怎样的危机等待着并最终化险为夷:刚过四十岁的玛吉“有五个健康的小孩、一个健壮英俊的丈夫,生活过得幸福美满”,忽然因为脾脏肿瘤而血流不止;而前一年刚参加过选美的女大学生霍普,忽然在考试完昏倒在校园里,被俗称“猪肚”的坏死性肠炎攻陷,陷入五级病危。同样,你也无法得知,在生命的下一刻,会有怎样的新生:五十岁的克里特拉换上了年轻人心脏,觉着自己好像和那颗心一样,只有二十五岁;深陷病魔与毒品困扰的患者阿奇,决心走出痛苦的泥沼,去努力成为一个医生……而这些由疾病所串联的人生际遇,似乎可以验证努兰曾经在《死亡的脸》中所表达的想法:医生的努力正是为了给病人带去希望。

医疗作为极为特殊的科学,既需要冷静扎实的实验研究,又需要千钧一发的临场判断,他们所面对的对象不是已成标本的花花草草,而是仍然鲜活的人类之生命。医生非凡人,在阅读《生命的脸》时,可以感受到努兰医生并没有与他的手术对象刻意保持情感距离,与患者极为贴近,在诊治时更像朋友般温情脉脉,而在需要快速冷静判断与术后反思时,又努力跳脱出来,试图看清疾病的本质。在悬壶济世挽救生命的同时,他也会感受到作为凡人的无可奈何,愈来愈明晰医疗局限性:“就治疗目的而言,治疗只是为了恢复身体原来的平衡状态。若要治愈,必须借助身体组织本身的力量。医生所扮演的角色只是身体这个拳王的助手——帮他缝好伤口、止痛,鼓励他发挥斗志,再接再厉与敌人相博”,医生的力量同样极为有限,“最多只能做到移除治疗障碍——如切除发炎组织,绕过阻碍部位、去除过多的荷尔蒙,以及设法根除恶性肿瘤等,最终还是要鼓励器官和细胞发挥它们自己那与生俱来的能力来对抗疾病。” 如诗人奥登所言:“治疗不是科学,而是一种呼唤自然直觉的艺术。”

相比《死亡的脸》中透露出的伤感,《生命的脸》更多了几分正能量的思考,忽然想起一位医学前辈对于生命的概括:“生命是一场人人难以幸免的最终会死亡的通过性传播的疾病”,未知生,焉知死,而面对疾病,亦是人生之必然。看清生命的脸,不惧怕死亡的脸,也许便是医疗的意义。

展开全文
有用 2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