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史上最大悬案之一,应把这段历史当做《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来研究_古地图密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古地图密码 >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史上最大悬案之一,应把这段历史当做《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来研究
[已注销] 古地图密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10-01 10:10:33

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史上最大悬案之一,应把这段历史当做《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来研究

读过刘钢著《1418 古地图密码》,倍感惊叹。书中刘钢采用了证据论证法对郑和下西洋的范围作了论证。书中的举证既有古代地图,也有古代文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论证上升到哲学和宗教的高度。
首先且不论刘钢先生的观点是否正确,而需要谈一谈历史资料对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是否清晰。若史料不明,必然会出现不同观点,就会有争论,这是在正常不过了。
因为郑和下西洋发生在明代,本人首先查阅了《明史》。明史的中关于郑和的记载有这些。
第一,“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初事燕王于籓邸,从起兵有功。累擢太监。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第二,“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五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以次遍历诸番国,宣天子诏,因给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慑之。五年九月,和等还,诸国使者随和朝见。和献所俘旧港酋长。帝大悦,爵赏有差。旧港者,故三佛齐国也,其酋陈祖义,剽掠商旅。和使使招谕,祖义诈降,而潜谋邀劫。和大败其众,擒祖义,献俘,戮于都市。”
第三,“六年九月,再往锡兰山。国王亚烈苦柰儿诱和至国中,索金币,发兵劫和舟。和觇贼大众既出,国内虚,率所统二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亚烈苦柰儿及其妻子官属。劫和舟者闻之,还自救,官军复大破之。九年六月献俘于朝。帝赦不诛,释归国。是时,交阯已破灭,郡县其地,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第四,“十年十一月,复命和等往使,至苏门答剌。其前伪王子苏干剌者,方谋弑主自立,怒和赐不及己,率兵邀击官军。和力战,追擒之喃渤利,并俘其妻子,以十三年七月还朝。帝大喜,赉诸将士有差。”
第五,“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咸遣使朝贡,辞还。复命和等偕往,赐其君长。十七年七月还。十九年春复往,明年八月还。二十二年正月,旧港酋长施济孙请袭宣慰使职,和赍敕印往赐之。比还,而成祖已晏驾。洪熙元年二月,仁宗命和以下番诸军守备南京。南京设守备,自和始也。”
第六,“宣德五年六月,帝以践阼岁久,而诸番国远者犹未朝贡,于是和、景弘复奉命历忽鲁谟斯等十七国而还。”
第七,“和经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暹罗、古里、满剌加、渤泥、苏门答剌、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把丹、南巫里、甘把里、锡兰山、喃渤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剌、溜山、孙剌、木骨都束、麻林、剌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伐、那孤儿,凡三十余国。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亦不赀。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而和亦老且死。”
第八,“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文字不多,但很矛盾,首先看前半部,第一部分写的是观点,第二至六部分写的是航海过程,第七部分是总结,第八部分分析了下西洋的影响。分析过程和总结,过程中涉及国家有:占城、旧港、锡兰山、苏门答剌、满剌加、古里、忽鲁谟斯、喃渤利八个,如在加上“十四年冬,满剌加、古里等十九国……”涉及的国家,总计二十五个。而总结部分呢?却有三十七个国家。多出来的怎么回事?忽略不计,还是著史者不没掌握资料不知道怎么写?  可见,郑和下西洋史料很不清晰。  
郑和下西洋到过的地方在哪也难说清。本人家在吉林省,一提起吉林省,马上就有人说明,这是位于中国东北的一个省份。可是从《明史》记载的这些地名来看,这些地名究竟是哪,让人感到非常疑惑。查阅资料之后,一开始,感觉这些地名是有顺序,占城是越南,爪哇是现在印度尼西亚,真腊是现在的柬埔寨、旧港也在印度尼西亚、暹罗是泰国,古里是印度,满剌加在马来半岛、渤泥在加里曼丹岛,苏门答腊在哪里就成了疑问?此后,这些地名越看越乱,查资料也是乱七八糟。除了比较明确的锡兰山是斯里兰卡、忽鲁谟斯在波斯湾、天方是阿拉伯等,其他地方就说不明白了。
比如,“苏门答剌”应该是苏门答腊岛,可按照《明史》记载,“苏门答剌,在满剌加之西。顺风九昼夜可至。或言即汉条枝,唐波斯、大食二国地,西洋要会也。”按照这种记载,条枝、波斯、大食都是中亚地区的国家,要是有人传说这些地方是中亚国家的属地,那么他应该北面与陆地连接。此外,从马来半岛乘船向西南端不足300公里就是现苏门答腊岛,按照明史记载的郑和的巨型战船,航速不可能在顺风条件下为7节以下,不可能在顺风条件下9昼夜才到。从马来半岛向西,9昼夜可能到达2000多公里外印度半岛,如史书记载准确,苏门答剌国可能在印度半岛。
估计后来写史的人在资料混乱的情况下,也弄糊涂了,对于几个整不明白的国家,干脆就写“去中华绝远。”也就是非常非常远。如麻林国、比剌、孙剌。还有一些国家用一个不知道的地方作为标识物,如琐里国,《明史》写到“琐里,近西洋琐里而差小”,那么西洋琐里又是什么地方呢?明史这样写到:  
“礼部言:‘《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大西洋,其真伪不可知。又寄居二十年方行进贡,则与远方慕义特来献琛者不同。且其所贡《天主》及《天主母图》,既属不经,而所携又有神仙骨诸物。夫既称神仙,自能飞升,安得有骨?则唐韩愈所谓凶秽之余,不宜入宫禁者也。’”这个西洋琐里国很有意思,给大明国贡《天主》和《天主母图》,内容可能是像西洋画一样没穿衣服,所以不准入宫。关于这个西洋琐里在哪?不知道,就知道那是天边。
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明史》编撰时间是清朝康熙、雍正时期,大致在1700年前后,这距离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已经过去200多年了,有不少资料是以讹传讹,可能越传越乱,写史的迷糊,看史的晕菜。但毕竟还是有些资料留下来了,比如在《武备志》的郑和航海图,这郑和航海图不是现在意义上的地图,他是一种是牵星航海图。看不处出准确的海岸线,只知道星象位置,于是就有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方式。这两天趴网看了很多论文,有几个关于郑和航海的论文让人感觉很有意思。一位学者研究出了这样的观点:他掌握的郑和航海图,离中国最远的地方叫麻林地。经过一番研究,他认为这根本不是现在的非洲东海岸的“马林迪”,而且是非洲西海岸的马里古国。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较专业,我记得有这样几个,东非马林迪是阿拉伯地区,中国皇帝赐给他《四书五经》,对方使者说利于治国,这不是阿拉伯人的做法。第二,这地方气候适合长颈鹿生长,所以他们能进贡长颈鹿。
假若这位学者说的是事实,郑和可能到过西非。不过,西洋琐里还要远,那西洋琐里在哪里呢?这位学者说他所看到的航海图仅仅是一部分,终点在哪,他不知道。“琐里”似乎不是个国。  
在《明史》(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中,本人看到了好几个琐里的称谓,柯枝国的内容中说到:“王,琐里人,崇释教。”小葛兰国的内容:“王及王及群下皆琐里人,奉释教”,再就是西洋琐里国。
想弄清楚琐里这两个字咋回事,必须弄清楚柯枝国国在哪?“柯枝国远在西南,距海之滨,出诸蕃国之外,慕中华而歆德化久矣。王,琐里人,崇释教。其国其国与锡兰山对峙,中通古里,东界大山,三面距海。”这是《明史》的记载,这个国在印度半岛,王是琐里人。
“小葛兰,其国与柯枝接境。王及王及群下皆琐里人,奉释教。”
《明史》这一段涉及国家很多,包括欧洲的意大利、亚洲国家、非洲国家,唯独在这里出现了琐里。现在我们知道,世界上人种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还有棕色人种。当时的中国人基本走遍了亚洲,白种人不稀奇,非洲的黑人他们也知道。就是印度有一个人种,棕色人种与众不同,因此他们给这个人种起了个名字,现在看来,好像是“琐里”。
此外,他们还知道在遥远的地方,有一种人和印度人很相似,于是他们也给这里的人起个名,也叫“琐里”。因为那里实在太远了,因此,叫那里“西洋琐里”。我认为,“西洋琐里”是一个以人种命名的国名。  
西海是印度洋西海和西洋有区别。看明史有意思,尤其是看卷三百二十六列传第二百十四外国七这段,在忽鲁谟斯国这段,这里是这样写的,“忽鲁谟斯国,西洋大国也。自古里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其国居西海之极。自东南诸蛮邦及大西洋商舶、西域贾人,皆来贸易,故宝物填溢。气候有寒暑,春发葩,秋陨叶,有霜无雪,多露少雨。土瘠谷麦寡,然他方转输者多,故价殊贱。民富俗厚,或遭祸致贫,众皆遗以钱帛,共振助之。人多白晰丰伟,妇女出则以纱蔽面,市列廛肆,百物具备。惟禁酒,犯者罪至死。医卜、技艺,皆类中华。交易用银钱。书用回回字。王及臣下皆遵回教,婚丧悉用其礼。日斋戒沐浴,虔拜者五。地多咸,不产草木,牛羊马驼皆啖鱼腊。垒石为屋,有三四层者,寝处庖厕及待客之所,咸在其上。饶蔬果,有核桃、把聃、松子、石榴、葡萄、花红、万年枣之属。境内有大山,四面异色。一红盐石,凿以为器,盛食物不加盐,而味自和;一白土,可涂垣壁;一赤土、一黄土,皆适于用。所贡有狮子、麒麟、驼鸡、福禄、灵羊;常贡则大珠、宝石之类。”
这段内容,写的非常精彩,把阿拉伯世界的风情气候全都写了出来。同时他也表示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西海,一个是西洋。忽鲁谟斯国以东、以南叫西海。从中国向西的大海全叫西洋。
这段话与后来的“礼部言:‘《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大西洋,其真伪不可知。”一句不矛盾,因为中国向西的大海全都是西洋了,西方人认为的大西洋当然就没有了,于是出现了真伪不可知的观点。
这里似乎还在传递一个信息信息,中国人认为,世界西方的终点是大陆,而并非大海。这似乎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刘钢的观点,中国人早于欧洲人到达了美洲。  
《明史》记载的西洋琐里朝贡场面与古美洲文明有关。“礼部言:‘《会典》止有西洋琐里国无大西洋,其真伪不可知。又寄居二十年方行进贡,则与远方慕义特来献琛者不同。且其所贡《天主》及《天主母图》,既属不经,而所携又有神仙骨诸物。夫既称神仙,自能飞升,安得有骨?则唐韩愈所谓凶秽之余,不宜入宫禁者也。’”
这里关于西洋琐里到中国来给皇帝进贡的《天主》及《天主母图》是什么样的东西和图画就无法考证,但是从一些资料来看,假若来进贡的真是美洲地区的人民,当时他们正属于原始宗教期限,必然会出现裸体人类的艺术形象,这一定会认为是有伤风化。这段记载中的“而所携又有神仙骨诸物。夫既称神仙,自能飞升,安得有骨?”这一内容很重要,他们可能拿的是动物骨头,更有可能是人类的骨头,这正是美洲宗教的一些表现。
郑和下西洋,因为记载很少,因此成了一桩历史悬案。刘钢先生说,郑和发现了美洲,通过我从明史中得到的一些资料,我也这样认为。但无论是谁在研究,这都是民间研究。
如果郑和下西洋发现了美洲,且留下了地图等资料,这些地图真的指引了哥伦布向西航行。那么世界历史真的会改写。这不是中国人一家的事,而是全人类的事。
几年前,中国开展了夏商周断代工程,工程结束,中国人知道了夏什么时候开始,中国的有了自己的纪元。
同样,假若,郑和发现世界这一历史悬案在我们这一代得到解决,那么整个人类将会准确知道,大航海时代从什么时候开始,世界文明史也将会有一个新的纪元。
我们呼唤,我们的国家能够把研究郑和下西洋历史当做《夏商周断代》这样的工程来做。这样才能解决历史悬案,让人类更加了解自己的历史。即使结论不是郑和发现美洲,中国人也可以接受。一个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民族才是成熟的民族。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