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打三星,结果被作者电话邮件各种骚扰,那就给你来点更猛的,一星!
再骚扰一万遍,我也不说违心的好话。 屏蔽我的评论也好,注册n个水号来撑门面也罢,我会再发。不累,就是个复制黏贴的活。陪你玩到底。
欢迎水军点无用。
=================================================
写科普作品的难度在于不仅要对科普的学科有较深的认识,而且得用大白话把艰深晦涩的道理说明白。有时很讨厌参加学界那些教授专家的讲座就在于,讲座内容实在乏味得很,把台下一群人忽悠得晕头转向,觉得自己像世外高人一般。
因此,这世界有两种写书的人值得佩服:第一,写教科书的,第二,写科普的。没有十几、甚至几十年在某一学科和领域的浸淫,绝难写出这两种书(国内各砖家找十几个研究生分派任务编教材的不在此讨论范围)。
说回科普,如果科普的内容是常识以及感官世界无法理解的知识,比如量子物理、分形、混沌等学科,这种书就更加难写。至少有两个关键问题要解决:1. 解释常识中根本不会使用,无法从字面上直白领悟的专用名词。如吸引子,相空间。 2. 将这些专用名词之间的逻辑关系说清楚。
而科普读物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作者将科普水平的内容陷入到对学理性问题的细致解释。这就像一个内行家带领菜鸟门外汉欣赏交响乐或名画。行家不会告诉菜鸟这个音高、这个小节如此安排有怎样怎样的精妙,也不会说这个色彩、这个用笔的笔触带来了怎样怎样的神奇,这种水平上的交流对菜鸟,对行家来说都毫无意义。
对于一个读科普的人来说,真正的目的并非搞懂学科中某个具体的问题,事实上即使好不容易弄懂了也未必记得住。但任何学科,尤其是当下的前沿学科,挖掘到一定深度都必然是哲学的。能提炼出两三个作者基于这个学科所做的思考,未必需要给予充分的解答,抛给读者自己思考,便是充分的震撼。
这一点上,觉得《上帝掷骰子吗》之所以评价颇高,就在于作者不仅以戏说的方式讲述量子物理的发展历史;而且总能在字里行间找到思想的高度提炼,找到对人类文明和社会价值的深刻反思。如曹天元曾评论道
“没有一个脱离于观测而存在的绝对自然,只有我们和那些复杂的测量关系,熙熙攘攘纵横交错,构成了这个令人心醉的宇宙的全部。测量是新物理学的核心,测量行为创造了整个世界。”
曹天元也曾反思追问
“物理学到底是大自然的规律,还是物理学家的智力的产物?”
无论这些内容是结论还是问题,都无疑是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鸿沟弥合后带给人的精神洗礼。这不是简单罗列几句《道德经》可以达到的效果,而是真真来自作者自己的反复锤炼与思考。
书的一些细节:
作者使用了假设情景对话帮助读者理解内容,设计了张三李四之类的名字。其实这个效果真心不好。这就像读小说,读者对人物的生世、背景、性格有基本的理解,就能将自己自动代入人物情景,理解不同人物的说话风格、含义、甚至话里话。但如果没有小说背景,硬生生的人物设定对理解对话的帮助基本不大。阅读习惯上,视线会直接扫过人物名字之类的文字直接进入实质话题。
最后,封面看起来脏脏的,书名好小,站远了都看不见。
ps.忘了说 p104页,
拉面不是山西的,是兰州拉面。山西是刀削面
作者勇气了不得,期待此书可以继续完善,再次拜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