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从梦想开始_大宇宙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科普 > 大宇宙 > 信仰,从梦想开始
几画 大宇宙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6-01-07 20:01:36

信仰,从梦想开始

收到一封太空派对的邀请函。哎吆,oh my god,总于能跟地球人拍桌子瞪眼说:再见,地球人,我要去远方嗨皮牛页了。
我滴星空梦啊。
我滴那个天啊。
 
谈宇宙之前,先试着谈谈起源。让时间回溯,从童年开始,谈谈当初的妄想。
 
前几天,从快递小哥手中签收完快件,我把包裹上的个人信息粉碎后扔进分类垃圾桶。我翻看着这本《大宇宙》钻进电梯,像扎入时光隧道——讲台上老师正在黑板上用粉末四溅的白粉笔写下“我的梦想”;一群呜呜泱泱,鼻涕横流新入学的我们在灰白墙面下,斑驳课桌上兴奋不已。
在那个年代,谈及“我的梦想”,让人神往。在每个班学生大约在四五十人的年代,“我们”可以比当下,21世纪的当下更能肆无忌惮地“妄想”。登月飞天,行医救人,骑着扫把,坐上神毯遨游宇宙……
当我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充满幻想地疑问:天上有什么,星星为什么眨眼,月亮昨天像圆盘,今天怎么变成镰刀了?
 
新时代刚走入校门的孩子们也许再也不会面对“我的梦想”这种启蒙。我想问问孩子们:“假如你什么都不怕,你会做什么?”
 
然后,我问了问自己:假如我什么都不怕,我会做什么?
求索。我脑海第一时间下意识地弹出两个字——求索。
 
很长一段时间,在我们的社会里,当你提出一个普遍认知尽头的疑问时,身边多数人抓耳挠腮后无奈地耸耸肩,借助模糊记起的宗教格言,鸡汤咒语应付地回答。还有一撮群体,对这一类问题感到不舒服,因为,这些疑问生动地,赤裸裸地暴露了他理解的局限性,但又不愿“路漫漫其修远兮……”
 
有些人愿意问这类问题,是因为他们偶尔会得到一些惊奇,第一视角的惊奇。我们这些离原子和恒星同样远的人类,一部分正在扩大自己探索的视野去拥抱这非常小和非常大的对象——宇宙。
 
对于登月的路程,始终在变。无论是它对于地球人类的距离,还是人类登月的行程。探索宇宙奥秘的距离,千百年来始终在向前迈进。

曾经在卡尔维诺的一片科幻文章里读到过他描述登月的情景。我凭借模糊的记忆试着再现一下:“那时的我们只需划着圆身平底的小木船,带上一架木梯,把船划到月下,一人稳船,一人扶梯,一人顺着梯子爬到横梯顶端,双手像猴子勾树枝一般地拽住月亮,然后他就像被树枝的力道拽上去……”
世界物理学家加来道雄博士的《平行宇宙》中也曾写到,潮汐导致月亮离地球越来越远。
霍金的《时间简史》也有描述:从前月亮曾经离地球很近。是海潮一点一点把它推向远方的,月亮在地球上引起的海潮使地球渐渐失去了自身的能量。

宇宙学的第一次革命是在17世纪引进望远镜时产生的。在天文学家尼古拉•哥白尼和约翰尼斯•开普勒工作的基础上,伽利略•加利列伊借助望远镜展示了天空的壮观。这第一阶段的进展最终在艾萨克•牛顿确定了控制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后达到顶点。
宇宙学的第二次革命是在20世纪引进大型望远镜产生的。威尔逊山上有一架望远镜,配一面直径2.54米的反射镜。在20世纪20年代,埃德温•哈勃利用这架巨大的望远镜推翻了几个世纪以来有关宇宙是静态的和永恒的教条。他证明天空中的星系正以巨大的速度远离地球,即——宇宙在膨胀。也因此证明了爱伊斯坦广义相对论的结果——空间,时间不是平的和线性的,而是动态和弯曲的。以此,宇宙起源第一个似乎可信的解释——宇宙开始于“大爆炸”,爆炸导致星星和星系飞快递向外送到空间。

现在,我们正进行第三次宇宙探索。

“有两样东西,我们越是持久和深沉地思考着,就越有新奇和强烈的赞叹与敬畏充溢我们的心灵,就是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道德律。”这是《大宇宙》书中记录康德的一段话。

爱因斯坦说:“神秘感是我们所能拥有的最美丽的体验。它是最根本的情感,有了它才能哺育出真正的艺术和真正的科学。无论是谁,如果对它没有认识,不再好奇,不再有惊异,那就与死无异,而他的目光也就暗淡下来了。”

1970年,赞比亚修女玛丽•尤肯达给时任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马绍尔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恩斯特•施图林格写了一封信。
信中,玛丽•尤肯达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挨饿,你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施图林格很快给尤肯达修女回了信。他这封真挚的回信随后由NASA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

在1970年5月6日的回信中施图林格写道——
亲爱的玛丽•尤肯达修女: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来信,但这封对我的触动最深,因为它来自一颗慈悲的饱含探求精神的心灵。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回答你这个问题。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们表达深深的敬意,你们献身于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帮助身处困境的同胞。

施图林格又在信中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心地善良的伯爵,他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了镇上的穷人,十分令人钦佩。因为中世纪时穷人很多,而且那时经常爆发席卷全国的瘟疫。
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个小实验室,他白天卖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几小时的时间专心进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你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他表示,“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后来就有了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


《大宇宙》书中有一段描写一位NASA宇航员工作的文字。当时读这段话特别震撼,我瞬时脑补出画面(画面来自科幻电影)——“记得在国际太空站进行平常任务时,我正为新组件系紧螺丝钉。可当我回头一看,地球在活生生的蓝绿中漂浮,望向另一边,我看见最黑的黑暗远处被一点星光刺穿。景象如此强烈又超现实。”

书中对叶永烜教授的访问,其回答亦是让人充满悸动——
“如今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飞到太阳系和别的恒星系统之间的区域……”

对登月计划你怎么看?

“人类没有去过的地方想要有的占有欲望,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本质。”

被称之为“太空偏执狂”的埃隆说:“如果你只跟权力打滚,革命不会发生,得为你所相信而战。”

“旅行者一号”的电池将在2025年耗尽,这是一次“后会无期”的旅途。1990年2月14日当“旅行者一号”刚完成其探索土星的任务时,NASA给它发出新的指令,要它往后看一眼已拍摄一路拜访过的行星,其中的一颗,就是我们所在的地球。此时“旅行者一号”已经远离地球60亿公里,照片上的地球只不过是一粒微弱尘埃。正是这粒尘埃上,无数艘搭载了人类好奇心的飞船一次次地起航。


迄今,人类已知最早的人类是一位被称之为人类母亲的非洲女性——露西。
露西的后代子女,没有汽车,没有手机,没有GPS,在近似洪荒的世界中,向东走,向南走,向西走,向北走。
几十万年后,从北极到赤道,从几千米海拔的青藏高原到平原沼泽撒哈拉。这个世界上每一处都有了人类的足迹。
人类靠着自己的双脚,在没有地图,没有科技 ,随时可能被自然灾害、危险动物干掉的情况下,探索出地图上每一个可能到达的地方。没有奖杯和奖状,没有赞助与口号,不能被媒体宣扬,不能发“朋友圈”炫耀……

1946年4月份,美国成立了NASA的前身“空天委员会”,这一天被看做是现代航天事业的开端。过了20多天,在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实验室,人类第一台计算机诞生。
这两项技术的诞生,相差不到一个月,但是在今天看各自发展差距却尤为明显。
也许是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如果大胆设想,探索太空,是人类当下生存的咽喉,是关乎人类明天存亡的棘手大事,今天的航天事业也许会有另一番境况。

以前看到过这么一段话:500年前,人类叨叨祖先放弃了海洋,100年后我们的后代会埋怨我们放弃了太空。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

诗人佩索阿一本名为“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的书名,特别适合放在这篇书评中。

在这篇书评的结尾我还是忍不住想知道——假如你什么都不怕,你会做什么?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为人类航天事业迈进“一小步”的先驱们——致敬!



几画
2016/1/7书

书名:《大宇宙》
出品人:陈坤 费勇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日期:2015-12-12第一版
定价:48.00元

展开全文
有用 0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