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时代,今夕何夕?_代码书评-查字典图书网
查字典图书网
当前位置: 查字典 > 图书网 > 互联网 > 代码 > 代码时代,今夕何夕?
南方有嘉木 代码 的书评 发表时间:2010-01-25 16:01:14

代码时代,今夕何夕?


白名单事件、谷歌拟退出中国等最近发生的一系列网络事件,让我们再次感慨,网络空间的自由日渐逼仄,对此有一则打油诗概括得很好:“村村通网络,致富信息多。筑坝养河蟹,砌墙圈羊驼。中华尽局域,上线就爱国。百度全知道,何须问谷歌?”
这种局面,当然是因为很多不可言说的原因。同时,作为一个网龄近10年的网民,我也在想,是不是我们也到了一个重新认识互联网的关口。尽管受到很多明显的规制,我们的头脑往往还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网络空间是自由的”的念头,是较之于现实空间的更大的希望所在。然而,网络空间真的是自由的吗?这种自由仅仅是一种幻象吗?
当代网络法律界最有影响力的劳伦斯•莱斯格教授,在《代码2.0:网络空间中的法律》一书中斩钉截铁地告诉人们,网络空间本身并非自由的乐园,它本身就是控制的象征。他并不是在耸人听闻,他指出“网络空间”(cyberspace)一词意指控制而非自由。这个词从词根上可以追溯到“控制论“(cybernetice),而控制论的主要动机就是去探索一种更好的控制方法。
“网络空间”的出身也佐证了这一点,它诞生于国防部的一个项目,目的也是对某种控制架构的置换,将付费的、单一用途的电话网络置换成非付费的、多用途的“包交换”数据库网络。以此看来,我们之前关于“网络空间”的廉价赞美,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
也许有人要问,莱斯格不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吗?为什么偏偏拿“网络空间”说事而是谈论大家更常用的“互联网”?对此,这位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对此也有回应。“网络空间”和“互联网”并非泾渭分明,但也不能等量齐观。简单地说,互联网只是一种技术,而网络空间是一种虚拟社区,是一个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的地方;上过互联网的人,并非全部都在“网络空间”生活过。
因此,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或者我们不愿这样去想,我们在“网络空间”生活时,并非在走向自由的天堂,而可能是控制的牢笼。
在“网络空间”兴起的早期,确实有人为“网络空间”的到来欢呼过。美国电子前线基金会的发起人之一约翰•巴洛写下了著名的《网络空间独立宣言》,这位“感恩至死乐队”的词作者摇旗呐喊:“工业世界的政府们!你们这群令人讨厌的铁血巨人们!我来自网络空间,一个思想的新家园。我代表未来,要求落伍的你们离我们远点儿。我们不欢迎你们。在我们聚集的地方,你们不再享有主权。”
这种“政府不享有主权”的时代或许曾经昙花一现,但随着“网络空间”技术的逐步复杂和影响的不断增长,对“网络空间”的控制技术也随之更加成熟,成熟到非常可怕的地步,对我们之前曾经期待或者幻想的“自由”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威胁。
莱斯格教授指出了“网络空间”的四类立法者:市场、架构、准则和法律,它们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网民们的自由程度。其中,市场通过价格来约束,技术通过物理负担来约束,准则通过共同体施加的声誉来进行约束;法律通过惩罚的威胁来约束。如果我们要追寻自由的话,必须将信息时代的四大立法者整体考虑。
这四类立法者交互作用,其中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架构背后的代码因素,也是对美国人自由的最大威胁。
代码不仅可以帮助市场和政府在互联网空间实现传统的法律治理,而且它自身也变成了规制者。这是《代码2.0》这本书对我们的最大启示,在威胁自由的名单上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代码不再是政府法律中“禁止进入”的命令,而是对某人进入某空间的物理限制。因此,信息法学的研究者约耳•芮登博格首次提出“代码就是法律”。如果代码就是法律,那么对代码的控制就是权力,代码作者就是立法者。他们决定互联网的缺省实质应当是什么,隐私是否会被保护,用户匿名的程度,言论自由的尺度。
在这本书的136页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如果说在19世纪中期是准则威胁着自由,在20世纪初期是国家强权威胁着自由,在20世纪中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市场威胁着自由,那么我要说的是,在进入21世纪时,另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规制者——代码,威胁着自由。”
这段话说得很有道理,但却让一个中国读者产生一种时空错乱的的困惑:今夕何夕?如果以我们的自由受到的威胁来看,真不知道我们活在哪一历史阶段?难道我们再次穿越,重返20世纪之初?这种穿越感十分跳跃,可天我们今天活在20世纪之初,明天就活在19世纪,后天又到了20世纪中期,似乎21世纪永远没有来临一样?

展开全文
有用 6 无用 0

您对该书评有什么想说的?

发 表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对“代码时代,今夕何夕?”的回应

微湿不撸客 2012-07-11 16:58:37

最后一段隐射的不错啊呵呵

1021a 2010-02-05 20:36:09

我们还在权威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