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达恩顿是著名的欧洲文化史专家,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一直觉得这个名字很熟悉。后来才发现之前看的《重新发现社会》里面一直都提及到这位学者。原来之前一直闻名遐迩的《屠猫记》就是他的成名作。
《阅读的未来》看起来是一个非常耸的名字,但真正吸引到我的是这句话:改变的是形式,不变的是阅读。
这本书阐述关于阅读,关于书籍的未来,现在与过去,看起来像是写了很多方面的事情。其实最终还是告诉我们,无论知识的载体如何改变,永远不变的是我们对阅读的重视,对知识的渴求。
伟大而恐怖的计划:谷歌图书搜索计划
谷歌图书搜索计划策动的是一起足以改变人类阅读的未来的计划。通过与大型研究型图书馆达成协议将数以万计的图书收入谷歌图书搜索中。已经没有版权的书籍则开放全书下载,拥有版权的书籍则通过购买许可证的方式开放。
通过科技与互联网的结合18世纪所期许的文人共和国貌似可以在这个虚拟的国度中得以实现。这个计划现在还处在起始阶段,截止到此书写作的时候谷歌已将不同的研究型图书馆700万的书籍上传至网络,而且仍在不断进行中。假如谷歌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技术将这项计划拓展的全球,未来是可以预料却无法想象的,那时候全球的人共用一个收藏了全球所有书籍的图书馆。不过这项计划能否长久持续下去仍然是个谜,毕竟涉及的文化跨国的事情可不是这么容易的。
有些人会说何必依靠谷歌呢?还要买许可证。但是那些远在外国无法进口的书籍,那些初版的珍藏书籍,绝版的孤本,手写的文献,这些我们即使有钱都无法得到的珍贵的书籍,若是通过此项计划得以让全球人类共享,这就是这个搜索计划的伟大之处。让知识跨越国界以及权限的限制,跨越时间的差距和地理位置的阻隔在人与人之间得以传播。这同时也是18世纪人文共和国的核心原则:传播光明。
但是不要忘记这项计划虽然伟大,但是谷歌可不是慈善机构,而是彻彻底底的商业集团。而商业集团的首要核心任务就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服务。而作者担心的正是信息渠道控制权日益集中危险因而对这项计划也充满了悲观情绪。无可置疑的是若是谷歌的这项计划最终完全商业化并无法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时候正式体现它的恐怖之处的时候,即对信息控制的庞大的垄断。那时候我们对信息的渴求使得我们必须依赖这项计划。当我们必须依赖一样东西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被掌控并予取予求。当然这些恐怖的猜测是建立在谷歌完全脱离公共利益的商业垄断之上的。我同时也相信,像我这样的一个小老百姓都看得出来的事情各国政府与国际机构是不会不知道的。
如何合理地规范谷歌的行为,使得它在赚取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为公共利益和传播知识服务,在利润与公共义务中取得平衡。这些问题是不单单是政府和机构需要思考的,也是谷歌本身需要思考的问题。毕竟即使谷歌的目的和理想是伟大而光明的,但也不代表这个计划可以完全不偏不倚地被执行,因为被利益冲昏头脑的人是无处不在的。如何合理监管是在这项计划发展的同时需要被重视的问题。
随着时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加入到这项计划当中。通过这项计划而受惠的人也日渐增加,当然暂时不包括我们,毕竟谷歌才刚刚被扫出过门不久。虽然还是会担心谷歌的垄断倾向,但是作为一名学生或者读者实在是很难不去支持这项计划的发展并不断期盼未来的一天这项计划的成果会来到自己的身边。因为它的确有益于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因为它的确实现了在世界的范围内传播知识。
专著=鸡肋?
上网看书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了,网上阅读的这些书被称为电子书。电子书的出现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一时有用或者不是很重要有临时需要的话上网查阅多就可以了,在国内由于版权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很完善,导致许多有版权的书籍被非法上传到网上。虽然这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无可置疑的是这给我们这些普通网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电子书盛极一时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电子书会取代纸质书本。但是时间也证明了电纸书和纸质书本是可以共存互补的,而电纸书也是没有办法取代书籍的。我们都无法忘怀亲手翻阅的触感,纸质的一页页带给我们的不单单是深层的阅读更是一种情感。即使是在电子书横行的年代里,如果我真的要好好看一本书或者是遇到了十分喜欢的书籍我一定会把它买回来。值得收藏的一定要是真真切切的书,让我随时可以翻阅。
同时,电纸书对于阅读方式的拓展的确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本书中罗伯特-达恩顿在身为美国历史学会主席的时候推行了一个古登堡电子书计划使得电纸书的价值得到更大的发挥。在资本的社会里,连出版商都是以利益为先的当然希望出版那些畅销的书籍。在这时候一些专著或者的博士论文的著作地位就变得很尴尬了。的确这些书对于学术研究很有帮助很重要,对于读者或者出版社来说可以算是鸡肋。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的话,大众读者一般都很难理解书中的内容也会觉得无趣生涩,当然也就不会购买了。同样的是出版商也不愿意出版。在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如果那些大学教职员没有出版足够的作品的话也是得不到升迁的。但问题是由于买的人非常少,所以出版社也不愿意出版,即使是再好的著作。古登堡电子书计划就是通过比赛的形式在危险的出版领域(指出版商不愿意出版的学术领域)选出优秀的作品制作成专著的电子书出版,以开发一条新的渠道去帮助这些优秀作品面世。这个计划虽然发展到现在遇到重重困难同时也发现制作电子书的成本比预想中要高得多,但是也算是为那些难以出版的专著找到一条出路。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没有机构愿意长久支持的话这个办法也是无法长久的,出专著的成本也不低同时需要的人也少最终也会导致跟书籍出版一样的结果。
不变的是人类对知识的渴求
《阅读的未来》里面探讨了过去,现在与未来阅读的不同的模式与可能。可是当我读到书的末尾,发现了原来无论过去,现在或未来我们阅读的方式发生怎样的改变,这些改变都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阅读,更快更广地传播知识而服务的。
原来即使知识信息的载体在不断地变更,永远不变的是我们追求知识的共同的愿望。
从古时候的竹简,绢书到手抄本,印刷本,人类对阅读的渴望促使这些技术不断发展,而这些发展的技术同时也不断地传播光明。虽然在历史上出现过对知识传播的禁锢和摧毁,即使是在文明的现代,但这些不当的压迫反而促进了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并不断改进技术。
曾经听说过:传播知识好比传播光明,愚昧无知使黑暗来临。即使改变了载体,那也只是让光明以不同的形式传播。